APP下载

河西三地市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报告

2017-01-30王娅荣管慧慧王晓艺

山西青年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户精准政策

王娅荣 管慧慧 王晓艺

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河西三地市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报告

王娅荣**管慧慧**王晓艺

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精准扶贫政策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通过实地调查三下村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本文将对三下村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议,并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精准扶贫政策;三下村;调查

扶贫在我国历史已久。1986年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活动,20世纪末为顺利解决农村温饱问题,邓小平南巡时发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呼号。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农村扶贫工作十分关心,习总书记在上任伊始就前往河北省阜平县贫困农村调研,并于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将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政策。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李克强总理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行精准扶贫的要求。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拉开了精准扶贫攻坚和对其进行学理研究的帷幕。

一、三下村基本情况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北部边缘,东与高台县毗邻,西与玉门市接壤,南邻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北靠内蒙古额济纳旗,农业较为发达,是典型的农业县,被誉为是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颗“绿色明珠”。三下村深入金塔县腹地,土地以沙土为主,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四季分明。土质相对比较肥沃,灌溉条件好,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胡麻、甜菜、瓜类、蔬菜、孜然、果品等,棉花、蔬菜、肉羊等多种农产品在全中国得到畅销,赢得了各方来客的青睐。三下村目前有村组小组5个,占地约34万亩,耕地总面积7500亩,人均耕地5.4亩。全村有1385人,劳动力725人,低保户38户43人,五保户12人,享受精准扶贫政策18户。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的要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三下村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推动扶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融合联动,深化“1236”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实施“1+17”精准脱贫方案,持续发力打好脱贫攻坚大决战。由于本地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人均耕地少,以传统种植业为基本产业,加之偶有自然灾害发生,全村仍有贫困户22户,贫困人口68人。

二、三下村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调查分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6年1月15日至2016年2月26日在三下村进行的一项实践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询问村民的方式获取最直接的数据。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几乎覆盖三下村全村村民,尤其对受到精准扶贫政策扶持的群众特别关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0%。从回收的90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看,受调查的农民主要集中在41至60岁,占57%。男性占63%,女性占27%。村里主要以4口或5口人的家庭居多,在调查对象中占80%。调查数据显示,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占67%,初中以上的占23%,初中以下的占10%。家庭的月平均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有27户,占30%,1500元的有39户,占43%,2000元的有15户,占17%,3000元的有6户,占7%,3500元以上的有3户,占3%。根据村干部及村民的反映,这几年村民的收入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认知度

调查了解到:“精准扶贫”政策在三下村的认知度还行,90%以上的农民都表示听说过精准扶贫政策,但谈及具体政策时,确是对具体政策知之甚少,他们对精准扶贫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由于基层干部对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不够,再加上较为贫困群众依赖思想严重,坐等国家政策的帮扶,不主动了解并参与,导致对政策真正了解的群众特别少,只有13%的群众;了解的不多的群众占50%;表示不了解的群众占37%。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在“了解”“了解的不多”“不了解”三个了解程度的调查中,中年群众对“精准扶贫”政策表示了解的占10%,青年群众只达到3%且高于老年群众;对“精准扶贫”政策了解的不多的群众里中年群众占24%,青年群众占20%,老年群众占7%;不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群众中中年人占23%,青年人占13%。调查发现劳动能力比较低、只有靠着国家政策的帮扶才勉强维持生计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不利因素,阻碍了他们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认知。如果基层干部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他们很难享受政策的帮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只是句空话。

(二)“精准扶贫”政策对困难群体的帮助

在调查的农户中,享受到“精准扶贫”政策扶持的只有9户,他们认为,“精准扶贫”政策对他们的帮助特别大。由于其他农户对受扶贫家庭的情况不是特别熟悉,不能真切的感受到其对困难家庭的帮助,可能会出现偏差。总体来说,觉得“精准扶贫”政策对困难群众的帮助很大的占20%,一般的占10%,很小的占20%,不了解的占50%。由于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所以对该项的调查结果不是那么尽如人意。

(三)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满意度

总的来说,精准扶贫政策在三下村的落实情况还是很不到位的,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使群众真正的满意。调查到的数据表明,对“精准扶贫”政策非常满意的农户只有3户,占调查总人数的3%;满意的占13%;觉得一般的占58%;不满意的占26%。调查显示不满意的原因如下:(1)农户觉得扶贫的对象不精准,主要表现为自家土地少、劳动力不足、上学人数多,但不能受到政策扶持,出现了扶富不扶贫的状况,这是大部分对政策落实不满意的主要原因。(2)有一些群众认为扶贫很不切合实际,大搞形象工程。(3)一部分群众觉得政府的扶持力度太小,使贫困人口受益不多。全村有三百多户,能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帮扶的只有18户,确实是受益面太小了。

(四)“精准扶贫”政策对当地农民的影响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三下村部分农民享受到了实惠,也使大多数农民感受到了国家对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视,他们认为致富是农民的大事,因此他们对脱贫充满了信心。农民对当地脱贫致富充满信心的占47%,比较有信心的占27%,没信心和持无所谓态度的各仅占13%。调查了解到,精准扶贫政策虽然没有让大多数群众受益,但当地农民也通过其他扶贫项目(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生活明显得到了改善,他们对脱贫致富信心满满,他们相信,党和国家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绝对不会落下一人。

(五)“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精准扶贫的核心是要建立健全帮扶单位与农户的利益相结合的机制,让贫困农户参与到扶贫规划中来,激发农户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精准扶贫的创新之处在于因地制宜地挖掘自身优势,从探索致贫的原因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对三下村贫困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给贫困群众贫困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实惠,使他们生活生产水平明显提高,走上路脱贫致富的道路。三下村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18户中,16户已在2015年完成脱贫,另外2户预计将在2016年底脱贫。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缓解了农村高收入者和贫困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助于缩小贫困地区和一般地区的差距。

三、总结与建议

(一)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但贫困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在贫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本身自然条件的限制,扶贫开发工作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精准扶贫很难行得通。对三下村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中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扶贫已经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能否认其本身的局限性。政策扶贫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贫困群众产生严重的依赖思想。调查显示,35%的群众不去主动了解政策,过半数的群众压根都不知道政府开展的扶贫项目,希望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改善经济状况,反而越是贫困农户的越是抱着不用劳动也能生存的想法,琢磨怎样搭政策便车,坐等着国家帮扶,享受到政策的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反而让享受不到政策的群众心生不满,甚至产生极端的想法,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和谐发展。

2.精准扶贫政策下,贫困人口的确定并非完全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而是由省级扶贫部门统一确定自上而下分配的。县里的扶贫部门分配名额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政策的名额分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各个镇、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忽略真正的贫困者,将真正的贫困人口排除在外。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真正贫困的群众因不符合条件而难以成为被帮扶的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制定政策和扶贫制度时没有考虑个体贫困者的差异性,而基层干部又不能很好的变通适用政策就会导致当中央政策落实到地方尤其是具体到每家每户时出现有漏洞,发生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的情况,导致扶贫项目不能落实到贫困户,甚至出现“扶富不扶贫”的怪像,这也是对政策落实情况满意度只有16%的重要原因。

3.就实践来看,农户参与度不足也是本次调查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对政府对扶贫信息公示情况调查中,47%的群众所反馈出的结果是“不知道”。反而真正贫困的农户对精准扶贫的态度相对冷漠,他们因家庭困难,认为即使被帮扶也不能立马改变贫困的窘境,更何况能被帮扶的几率不高,所以他们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真正的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

(二)对继续开展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

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实地察看三下村农户的生活生产状况,深入了解他们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解,结合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1.扶贫扶志气,确保思想先脱贫。贫困户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脱贫意识不强。因此,只有充分激发他们致富的愿望,对脱贫充满信心,精准扶贫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层领导干部要多多关怀他们,以及动员其亲朋好友也对其做做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致富道路,激发他们致富的主动性,真正把扶志工作做到实处。

2.发扬基层民主,鼓励群众参与。发扬基层民主,鼓励群众发扬基层民主,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对扶贫工作进行监督,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在扶贫对象的确定上,让民主进行决策,找出真正的贫困户,让他们判断谁才应该受到帮扶,并且要对被扶贫对象的名单进行公示,直到没有异议再做最终确定,保证这一系列工作的公开公平,提高广大群众总体的满意度。

3.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键。对没有技术、耕地较少的农村贫困人员要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快速就业,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另外,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创业支持,对帮助贫困群众就业的企业予以扶持,多方面解决贫困群众就业无门的现实困境。

[1]刘胜林,王雨林,庄天慧.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江西农业学报,2015,27(12).

[2]蔡小卫.周田镇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县乡论坛,2015(9):31.

[3]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06).

[4]江潭瑜,主编,邢锋,徐海波,副主编.中国新农村社会调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F323.8;D

A

1006-0049-(2017)12-0021-02

兰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社会调查:河西三地市精准扶贫效度分析及建议》(项目编号:DC2016139)的阶段成果。——以三下村为例

王娅荣(1994-),女,汉族,甘肃酒泉人,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管慧慧(1994-),女,汉族,甘肃张掖人,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王晓艺(1994-),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农户精准政策
政策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政策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助企政策
政策
精准的打铁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