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2017-01-30孙建华

山西青年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高 迪 孙建华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实践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高 迪 孙建华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发表于1937年7月的《实践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关于唯物主义实践论的内涵,对于我们科学地制定方针政策,进行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937年诞生的《实践论》,正是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形成的深刻诠释。毛泽东以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为逻辑起点,阐述了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从而对变革实践的革命者提出的具体要求,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实践论》写作背景及理论依据

发表于1937年7月的《实践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最多变化、最为丰富的时期。从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左”倾错误一再在党中央取得领导地位。究其错误原因,除了共产国际对党内事务的错误指挥和八七会议后残余“左”倾情绪外,在毛泽东看来这一切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在思想路线上解决问题。1937年,毛泽东在红军大学向学员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总政治部把演讲记录稿整理成篇。《实践论》就是其中的一节。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以此来看,《实践论》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党内出现的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思想与拘守自身的片面经验的经验主义思想,从而使我们的主观世界合于客观世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到来所做的理论准备。

《实践论》的完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首先,毛泽东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苏联方面的哲学。毛泽东仔细研读《辩证唯物论教程》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研读这两本书的时候侧重于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上,他认为只有解决现实存在问题,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才是哲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其次,中国的传统哲学在《实践论》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大量运用谚语、名言、历史典故等,生动形象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跃然纸上,富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二、《实践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首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实践论》开篇就指出了旧唯物论的根本缺陷。“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是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任务,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这一概括,与旧唯物论作了根本的区分,使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了科学的阐述。

其次,完整阐述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第一,毛泽东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他认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的事情,属于感性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毛泽东提出了两个认识过程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只有掌握规律性的认识,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第三,毛泽东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是两个“飞跃”多次循环的成果,从而对认识论作了详尽的概括和总结。

再次,推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人的认识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出现思想落后于实际的情况,如我们革命队伍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即顽固派,他们思想滞后客观实际变化。当然,我们的革命队伍中也有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左”翼空谈主义等,他们的认识与客观实践相分离,不适合中国革命的发展。理论的创新是为了解决新的实践问题,只有满足新的实践需要为目的,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实践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贡献

第一,促进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1938年8月,延安新哲学会成立,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学术组织孕育而生。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与此同时,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941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马列主义教育——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的必要性,认为调查研究是联系理论和实践不可缺少的一个中间环节。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毛泽东坚持把实事求是作为全党思想路线的指导原则,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之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得到了确立。

第二,促进了改革开放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实践哲学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科学理论对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实践论》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武器,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不可避免的也犯下许多错误。尤其1957年以后,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以及“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酿成“文革”的悲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启示我们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犯错误并不可怕,错误往往是正确理论的先导,指导实践继续下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为,要正确认识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如何把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没有给我们经验可循,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因此,邓小平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遇到新的问题就抓紧解决。”《实践论》虽然已经发表了近80年,但是它蕴含的“实事求是”理念对今天的改革开放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促进了群众对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热忱和求真务实思想路线的确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积极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种种挑战。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实践论》中实践的观点,强调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正确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看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建设社会主义,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总之,毛泽东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必然,纠正了党内同志对教条主义以及经验主义错误思想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意义越来越深刻,是一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我们面对着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矛盾和新问题,只有系统掌握《实践论》的真正内涵,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理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高迪(1993-),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

D

A

1006-0049-(2017)12-0096-02

猜你喜欢

实践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实践论(节选)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