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儒家平等理念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2017-01-30马琦茜

山西青年 2017年12期
关键词:儒家权力思想

马琦茜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00



试论儒家平等理念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马琦茜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00

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全盘否定。然而,儒家思想并非尽是糟粕,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应该有选择的取其精华,借鉴其关于平等的有益理念和原则。

儒家;平等理念;社会主义原则

一、平等的含义及平等的重要性

(一)平等的含义

根据相关考证,汉语中的“平等”一词最早来源于梵文“U PEKSA”的意译,简称“等”,亦译作“舍”。可以看出,汉语中“平等”该词起源于佛教典籍,在佛教经典中,平等作为一个术语,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法国《人权宣言》认为,平等就是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权利,这样就把平等提高到权利的地步。

对于“平等”的具体定义可以说汗牛充栋。《现代汉语词典》对“平等”的解释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层次,没有专断的特权。“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则认为平等还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阶级的范畴,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的阶级社会具有不同的平等观”①。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平等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平等权益及其所涉及的原则、标准和制度等。

(二)平等的重要性

1.平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和目标。法治精神的核心就是平等,不仅在法律面前地位人人平等,而且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都是平等的。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权力和义务如果没有平等这个媒介,那么依法治国根本无从谈起。

2.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首先要求人民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权利,如果无法保障这些权利,必然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民主法治肆意受到践踏,公民政治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社会资源过度集中,文化教育机会得不到分享,社会怨声载道。因此平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3.平等是限制特权现象的基本原则。特权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超出法律和制度所规定之外的权利。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不平等的土壤,但是由于受剥削阶级思想残余以及初级阶段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的影响,特权思想和现象在局部地区还很突出,并垄断了部分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资源。因此在社会当中凸显平等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只有社会平等的分享各种社会资源,才能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推动改革的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儒家关于平等的思想论述

(一)“民贵君轻”的朴素阶层平等观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显然,在孟子心中,人民比君主还重要些,这是一种典型的民本思想,是儒家“仁政”学说的核心主张。君权虽然“轻”,但是在那个严重等级森严的时代有如此判断,可见儒家思维的睿智。儒家提出该思想,以期引起统治者对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视,指出统治者的统治其实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之上的,要维护统治必须取得民心,没有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必然要失去统治,实质也是对统治者过于膨胀的权力的一种限制。历代统治者的上台之后都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才能把秩序建立起来并维持下去,一方面统治者要人民服从自己的统治,要重视人民的生存发展需求,人民一方面享受统治者的各种待遇,另一方面要接受统治。所以儒家提倡的秩序也并非简单的要人民服从“君君臣臣”的关系,而是社会各阶层要各安其位的、一种对等的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二)“和而不同”的朴素人际平等观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着眼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同”着眼于事物的绝对同一。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绝对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和谐友善的态度,而不必为了迎合对方,做到看法的绝对同一。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平等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远播四海,重要原因就是遵守了“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尊重对方的选择。在古代经典论述中,“和”也有“谐”之意,即万物和谐,这种和谐表现就是一种平等的态度,包容差异的风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体现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指的是你不乐意做的事情,就不要要求别人去做到。人与人之间在对事物的判断总有区别,不能刻意求同,应有所包容,人人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平等的。

(三)“患不均”的朴素经济平等观

孔子说:“丘也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在孔子眼里,社会财富少不可怕,可怕的是财富分配不公,这也会严重影响政治秩序的稳定,只有满足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人们才能安于其位,这是一种朴素的经济平等思想。当然儒家所说“均”,并不等于历代农民起义倡导的“均贫富”思想,也不同于现代平均主义思想,他们只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末期造成两极分化,人们期望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的思想,而现代的平均主义也直接来源于古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当然我们无法要求孔子及后来儒家代表提出我们现代社会对分配平等的理解,但是在那个时代提出要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就是一种经济平等的理念,而今天讲的经济平等无论中西方,尤其是恩格尔系数的提出,这也有要避免两极分化的含义,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满足部分低收入者的基本需求和维护社会的秩序。

(四)“尊贤使能”的入仕机会平等观

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这里孟子强调了要把有才能的“俊杰”选为臣子,而为君主所用。如果问中国古代哪一个政治制度对世界影响巨大,那无疑是“科举制”,该制度集中体现了儒家“尊贤使能”的思想主张,而以前的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等,都不如科举制在“贤”和“能”做得到位,科举制也使得这种思想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科举制不仅打破了权贵阶层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而且使得政治权力向社会开放,每一个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进入政治体系,掌握政治权力,而其下一代如果要继续在体系内想掌握这种权力,必须参加科举考试,与平民出身的考生平等的竞争。因此,中国古代的制度虽然属于专制制度,但含有平等的社会形态的因素。

三、儒家平等理念对现实的借鉴

(一)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限制社会当中的特权现象

人剥削人的等级压迫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消亡,人民群众真正过上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生活。我们在贯彻依法治国的原则时,必须要消除特权思维和现象存在。而“刑不上大夫”的思维,使得部分贪官污吏认为自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因而对法律有恃无恐。“刑不上大夫”是古代儒家圣贤为警醒士大夫,而不能真的犯错就可以法外开恩。权力和责任的关系是相互的,权力越大,所担负的责任相应就越大,当使用权力做出失职行为时必须追究其责任,同时也要对权力使用进行限制,缺乏限制的权力必然带来消极腐败和责任的缺失。因此我们要加强和完善限制特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消除特权现象和思想。

(二)承认人的差异性,完善民主体制,建立一种共商妥协机制

这就是要求我们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和而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民主原则。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放在重要位置,尊重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对于不同的利益冲突,政府要学会化解和协调,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如果把自己的观点和选择强加于别人,甚至使用暴力手段,那显然是不符合民主原则的,只有做到“和而不同”,社会才会和谐。

(三)继续完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差距,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虽不具有现代分配过程公平的理念,其出发点也是为了保障人民最基本的衣食需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维护君主权力的目的。我们倡导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也是为了贯彻平等的思想,也是为了消除旧制度下两极严重的分化现象,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把效率和公平结合起来,才能逐步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才能更好的发挥劳动者的建设积极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消除阶层固化藩篱,实现社会机会的平等,每人都有进步空间

阶层固化是指社会流动的通道日益狭窄,社会成员从一个阶层跳到另一个阶层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步伐也越来越慢。社会流动有向上的流动和向下的流动之分。古代科举制虽然造成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但是实现了社会的合理正常流动,尤其是向上的流动。一个社会要想充满活力,必须要实现合理的阶层流动,实现新陈代谢。正常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取消影响社会流动的壁垒,如学历、政治面貌和户籍等,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制度,为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借鉴的内容。平等思想是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儒家思想关于平等的论述既有益成分,也有不利成分,只有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才能吸取精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借鉴。

[ 注 释 ]

①田莉.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马琦茜(1990-),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G

A

1006-0049-(2017)12-0090-02

猜你喜欢

儒家权力思想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