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吉林地区社会教育研究

2017-01-30

山西青年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育馆民国吉林

潘 晶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1



民国时期吉林地区社会教育研究

潘 晶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1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特别是民国时期,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几乎可以到达民国教育最鼎盛时期。从1912年中国民国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民国的教育事业可谓是经历了从萌芽、鼎盛到衰落的波浪线时期。而吉林地区的社会教育也随之发展和衰败,本文阅读了大量文献,对我省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吉林地区社会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民国;吉林;社会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同年2月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统治全中国长达200余年的清政府正式灭亡,中华民国正式走向历史舞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项可以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事情被推向了风潮——社会教育事业。何为社会教育,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之外的一些媒介,如课后的补习、自学教育、家庭环境教育等手段,来对想要补充知识的人进行的教育。当时在清王朝末期腐朽的统治背景下,教育事业一直备受压制,很多人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个人或民族的命运,特别是一些爱国青年,渴望改变国家备受欺凌的命运,挑起教育的大旗,改变腐朽的清王朝。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被压制的社会教育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其重视程度可谓全民呼吁普及。介于社会教育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针对一些已经过了教育萌芽阶段,有的甚至走向工作岗位的中青年人士制定的特殊教育方法,这些人普遍因为家境等问题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间,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教育,而中华民国的成立,他们的社会观念也随之改变,加上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的呼吁,这部分人愿意通过社会教育来补充知识,愿意接受社会教育。

在这一时期,吉林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多爱国人士也主张通过社会教育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此时的吉林地区,各种爱国人士通过不同形式来宣传社会教育的意义,涌现出很多教育团体与协会,吉林政府也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群众通过社会教育来提高自身水平,这样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知识分子的鼓励宣传下、群众高涨的热情下,吉林地区的社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一、吉林地区社会教育内容

吉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引起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在清代末年吉林地区的教育不受重视,人民素质得不到提到,百姓怨声载道。中华民国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吉林人接受教育、充实自己、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的兴趣,吉林政府同时也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百姓进行社会教育。

(一)推广识字,扫除文盲

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吉林人的接受教育情况普遍低于其他地区,教育得不到普及,综合素质也就得不到提高。有学者对当时吉林人接受教育情况进行过深入调查,调查表明吉林有接近80%的人不识字或不能满足日常识字需求,所以在民国初期吉林地方就开始主张办理民众教育学校,主要是通过学校或课后家教形式的识字教学班,到了1927年以后,这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已经很普遍了。此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自发印刷教材,作为发放给民众的识字工具,自此,社会教育活动在吉林地区风靡一时。

(二)改良戏剧二人转,繁荣艺术

二人转是吉林地区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艺术,民国成立后,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喜欢不同的文化艺术娱乐形式,很多失学儿童通过学习二人转获得本领以此养家糊口,为此政府为宣传社会教育,把二人转的学习也纳入其中,为此传统二人转文化受到推崇。人们通过二人转学习、二人转表演,来传达本地文化、宣传吉林人文,为此在民国时期,以二人转文化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活动也得到广泛宣传。

(三)征集社会图书,保存珍贵文献

清代末年,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更不要提看书,到了民国早期,为了改变民众无书可看的形势,吉林省省府开始投资成立图书馆,最大的为吉林省省立图书馆,后期有学者称之为吉林地区最早的社会教育场所,省立图书馆广泛征集社会教育所用的图书,充实图书馆书籍。到了民国中期,省立图书馆分设图书阅览室,以供教师、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阅读。

二、吉林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如同任何形式的教育一样,社会教育同样会经历萌芽、鼎盛、衰退阶段。

(一)萌芽阶段:从中华民国的成立之初,吉林地区的人民就迫切希望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急需补充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吉林新政府的成立也意识到民众渴望改变的意愿,萌生了广泛宣传社会教育的想法,但由于民国成立之初,这一想法仅处在发展的萌芽阶段。1926年,吉林政府初步成立省立图书馆,但由于条件有限,当时的省立图书馆仅有部分社会教育读物供阅读,很多图书不完善,并且经济正处于整顿时期,并没有形成广泛宣传模式,为此,我们说在这一时期,吉林地区的社会教育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下。

(二)鼎盛阶段:1931年吉林省教育厅内部改组,厅内分设4科,第四科为社会教育科,这也意味着吉林地区的社会教育普及进入了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吉林省教育厅第四科室几乎掌握了全省开展社会教育的权利,省政府为宣传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科设置了民众学校办公室,开始广泛开办民众学校,至此,吉林地区社会教育进入空前鼎盛时期,吉林省陆续开展了省立大荔民众教育馆、省立米脂民众教育馆、洋县民众教育馆、省立宝鸡民众教育馆和安康民众教育馆等社会教育试点,民众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三)衰退阶段;民国后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由于吉林地区处于解放状态,八年抗战消耗的吉林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抗战实行对东北地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对吉林省地区的社会教育普及也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军事包围区根本无暇顾及社会教育,经费都充当到战争中,吉林地区的社会教育停滞不前,也由此进入了衰退阶段。

三、吉林地区社会教育特点

吉林地区的社会教育,具有发展群体广泛、传播内容灵活、方法形式多样等国内社会教育都普遍存在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一)吉林社会教育在抗战初期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模式齐头并进,此后两者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1936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吉林,由此开始了东三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开始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1937年9月,东北三省地区政府成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文化事业在边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教育事业蓬勃兴起。边区社会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方式多样、教育手段灵活,其社会教育主要形式有民众教育馆、冬学、夜校、识字班等,而以识字组最普遍最灵便。社会教育成果也是很显著的。这种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教育新方式与吉林国统区的社会教育在性质、目标都有着根本的不同,两者在抗战时期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当吉林国统区社会教育在1941年呈现衰落趋势时,边区的社会教育继续走向辉煌,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二)民国时期的吉林社会教育具有比其他省份更加浓厚的党化教育色彩。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明确提出了社会教育的目标:“1.提高民众知识,使其具备现代都市及乡村生活之常识。2.增进民众职业技能,以改善家庭经济并增加社会生产力。3.训练民众熟悉四权,实行自治,并陶铸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以养成三民主义下的公民。4.注重国民体育及公共娱乐以养成其健全的身心。5.积极培养社会教育后备干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在宣传社会教育活动时,吉林地区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培养社教干部人才,以发展社教事业,完成心理建设,复兴民族。

四、结束语

吉林地区在民国时期对社会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我国社会教育普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让吉林省的经济在那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因素制约导致吉林地区社会教育未得到全面普及与提升,可谓昙花一现,为此有学者在谈及东三省地区的社会教育不禁感叹:“虽然政府有力支持民众有兴趣普及,但是在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下,想要发挥巨大作用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东北三省地区的社会教育迅速发展和繁荣,这种新民主义性质的社会教育新模式则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吉林社会教育事业中灿烂耀眼的新亮点。

[1]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吉林省档案馆:全宗号3859,目录号27,案卷号4:教育法令选辑1943年.

[3]吉林省档案馆:全宗号3972,目录号27,案卷号104:吉林民众教委会会务概况.

[4]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5]房成祥.东北三省地区革命史[M].长春: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潘晶(1986-),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G

A

1006-0049-(2017)12-0087-02

猜你喜欢

教育馆民国吉林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拓展教育外延,打造特色文化,培育行业精神的职业新人
吉林卷
教育馆藏品的收藏与管理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吉林出版集团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