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反思
——以西安市F养老院为例

2017-01-30王霜娅

山西青年 2017年12期
关键词:身体状况养老院老年人

王霜娅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



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反思
——以西安市F养老院为例

王霜娅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院等机构养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了解养老院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特以养老院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对位于西安市的一家F养老院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养老院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普遍较差,精神生活质量不高,老年人本身、家属、机构等都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很大影响,针对此种情况本次调查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基本措施。

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社会工作;解决措施

一、引言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①,我国正面临着急剧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在我国,养老压力对于社会和每个家庭来说越来越明显,也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在养老机构生活。由于传统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机构养老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老年人在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精神生活状况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为了了解养老院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以及哪些因素对其产生了影响,特对西安市一家已经运行多年、体制成型的养老院——F养老院进行了调查,以望能够获得可靠资料,分析原因,评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措施。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结构式访谈法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针对F养老院里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利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择30名老年人进行结构式访谈,通过统一标准的访谈提纲对老人进行提问,并对访谈资料进行记录。另外,为了切实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在访谈进行的同时辅之以实地观察,并记录所得资料。

(二)样本的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定量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对其进行单变量描述统计和多变量相关分析,用于定量研究。另外,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用于定性研究。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以陕西省西安市F养老院为调查地点,以养老院里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在调查的30名样本中,性别方面,男性有12人,占40%,女性有18人,占60%。年龄方面,主要集中在60-95岁之间,老年人年龄基本偏高,70岁以上的老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3.3%,80岁左右的老人数量最多。退休前的职业方面,大部分老人是退休工人,还有一小部分老年人无固定职业,个别老人是退休教师或退伍老兵。教育程度方面,大部分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处于初高中水平以下的老人占大多数,有极个别老年人文化程度偏高。经济来源方面,大部分老人表示有退休金,还有一部分老人表示子女会给生活费;在这些老人中,有一部分老人属于既有退休金,也有子女给的生活费。老人身体状况方面,有一小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好,有5人,大约占16.7%,大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有18人,大约占60%,还有一小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差,有7人,大约占23.3%。

三、老年人对养老院生活的满意度

(一)对日常设施和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较低

通过访谈资料得出,大多数老人对养老院的环境和设施持一般或不满意的态度,有一小部分老人认为比较满意但仍希望可以改进,没有老人对居住环境和日常设施持很高的评价。

(二)对日常饮食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访谈资料得出,大部分老人对养老院中的饮食觉得满意或比较满意,表示比较习惯;一少部分老人对饮食方面觉得一般,有时候不太满意;有个别老人表示自己不习惯,对饮食不满意。

(三)对养老院护理和管理方面的评价较中立

通过访谈资料得出,大部分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护理和管理工作持比较满意或一般的态度,一小部分老人的满意度较低,另一小部分老人的满意度较高。

四、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孤独感强烈

养老院中老年人存在较强的孤独感。绝大部分老年人表示还是希望在家庭中养老,但受到现实状况如家庭、健康状况的制约,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虽然很多同龄人在一起生活,可能会减少老年人的社会孤独感,但对于感情方面的缺失,可能是在这个环境下无法弥补的。在访谈过程中老年人A表示:“自己在养老院生活,与家人分开,感觉很孤独,对其他事情也提不起兴趣,就想着孩子能来看一看。”养老院中的老年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孤独感,极有可能导致老人郁郁寡欢,对精神健康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2.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及精神负担较重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第八阶段是老年时期,这一时期,老年人主要是为获得人格的完善感和避免绝望与厌倦感。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往事,如果感到自己在成年期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老年期就会觉得人格的完整,否则,他们就会感到绝望,感到是无用之人②。在访谈过程中,老年人B说:“我在这里整天无所事事,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力,过一天算一天,生活没有多大价值。”老年人对自我的认知有着很强的消极性,存在较大程度上的认知偏差,对老年人的精神状况带来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精神负担方面,很多老年人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活动范围减少的不甘,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与社会的隔离等都使得老年人的精神负担过重。

3.缺乏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在养老院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缺乏与他人的社会交往。通过访谈资料显示,大约有56.7%的老年人在养老院中或多或少会交到一些朋友,在社会互动和交往方面有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但也有大约43.3%的老人因为自身身体或性格等原因处于一个相对孤寂的状态中,与人的社会交往很少。通过对老人的访谈和观察可知,老人主要的人际交往对象就是共同居住的老人,与家人和外界人士的社会交往需求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很难具有连续性和长久性。在与老年人C的访谈过程中,老人说:“这里什么情况的老人都有,有的人也聊不到一块去,我更想自己待着找点事情做。”由于养老院中老人较多,情况较复杂,一些老人不想和他人有过多接触,养老院中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的老人较少。

(二)影响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的可能因素

1.老年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认识

在养老院老年人的30名访谈对象中,16.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好,6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还有23.3%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差。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中有80%的人对自己目前的日常生活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有20%的人感到不满意;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老年人中,有38.9%的人对自己目前的日常生活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有33.3%的人感觉一般、还算凑合,有27.8%的人感觉不满意;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差的老年人中有14.3%的人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感觉比较满意,有28.6%的人感觉一般、还算凑合,有57.1%的人感觉不满意。养老院老年人年龄普遍较大,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处于无法自理和半自理的状态,身体状况欠佳,外出不便,造成了老年人活动范围有限,所能参加的活动很少,与他人的交往也相对较少,容易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无聊感,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2.家属亲人对老年人的关爱

在社会支持方面,尤其是子女的支持对老年人的精神状况产生很大影响。通过对30份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大约46.7%的老人家人来探望的频率较高,大约43.3%的老人家人来探望的频率较低,还有大约10%的老人家人偶尔才会来探望一次。家人探望频率较高的老人认为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比较积极乐观,大约71.4%的老人在养老院中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家人探望频率较低的老人中情绪消极较多,大约46.2%的老人在养老院中能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家人探望频率极低的老人对待一些事物有抵制情绪,性格比较孤僻。家属亲人对老年人的探望与关爱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老年人在养老院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质量。子女经常来探望的老年人比不常见到子女的老年人孤独感和消极情绪要减弱很多,其幸福感和生活积极性也高很多,精神生活状况较好,子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老年人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3.社会其他群体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支持

社会其他群体对老年人的关怀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对养老院中老年人定期的慰问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慰问期间主要开展一些陪伴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等活动,绝大部分老人表示很希望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在大学生志愿者到来期间,老人们的精神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为养老院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

五、对策分析

养老院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状况不甚理想。结合养老院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以及对其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养老院机构生活的人性化介入对策

改善养老院内的生活环境和调整服务方式,其目标是营造“家庭”氛围,也就是养老院服务的提供和生活设施、机构布局、居住与餐饮环境的设置方式上都要以“家庭化”为导向,尽量做到营造家庭式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模式③。为此,要求护理人员把在养老院中生活的老年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提供情感式服务,努力保持护理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节假日和特殊节日,还应定期组织养老院中工作人员开展节日慰问活动和协调家属进行探访活动。即,养老院的管理和运行要以老年人为中心,努力为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二)倡导多元化服务和多种形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养老院应完善活动室、棋牌室、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按照老年人的个性化兴趣爱好,尽力开设一些如书画班、棋艺班、唱歌班等的兴趣爱好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参与、沟通、人际交往和自我实现的机会,提高老年人对于老年文化和老年生活的认同和建构。养老院应该对一些老年人个人的兴趣爱好持宽容的态度,在对养老院本身和其他老年人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还应积极鼓励每位老年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再者,有条件时安排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养老院,使老年人更多了解外部世界的状况,避免老年人与外界完全隔绝。另外,多鼓励和欢迎周边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志愿者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性参与活动,与之建立长久的联系,为老年人的生活注入一些活力。

(三)专业社会工作对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介入

养老院可以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协调合作,签订协议,让老年社会工作入驻养老院。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一些问题,开展一些具有专业价值理念和技巧的服务,如老年小组工作、针对特殊老人的个案工作介入等,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训和指导养老院护理人员的服务,使其所做的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更加适应老年人的需要。对于养老院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接方面的问题,政府机构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给予一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支持,使双方更好、无顾虑地进行合作,积极地为养老院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专业支持。

[ 注 释 ]

①http://business.sohu.com/20161010/n469897022.shtml.

②沈政.老年心理学与老人精神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③陈勃.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朱星蓉,张云英.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5(5).

[2]秦泽华,张云英,甄苗.敬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社会工作,2011(12):75-78.

[3]陈勃.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著,隋玉杰,译.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王海霞.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措施研究[J].总裁,2009(4).

[6]王平.老年人孤独感及其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398-1400.

[7]高翔.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综述[J].老龄科学研究,2014,2(2).

王霜娅(1995-),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本科,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C

A

1006-0049-(2017)12-0057-02

猜你喜欢

身体状况养老院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In My Next Life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论医学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心理关怀研究
人文关怀教学方法在《医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感觉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