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声音乐”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
——从《4分33秒》到“无声之乐”

2017-01-29雍凌凌

北方音乐 2017年24期
关键词:凯奇欣赏者音响

雍凌凌

(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音乐通常被称为“音响的艺术”,从音乐信息的产生、传播,再到欣赏者的接受,是音乐艺术存在的三个基本层面,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音响”运动。然而,纵观人类的音乐发展历史,有声的音响形式却并不是音乐艺术唯一或必然的存在方式。古今中外,众多的音乐实践与理论中都曾出现过“无声之乐”的实例,若“无声”也能成为音乐,那它的存在方式又是怎样?

1952年8月29日,美国纽约州北部伍德斯托克小镇的马维里克音乐厅内,大卫·图德首次公演了先锋派音乐大师约翰·凯奇的旷世奇作《4分33秒》,演奏者静静地坐在钢琴旁,连键盘都没有触及,一分钟,没有动静,2分钟没有动静,3分钟,人们开始躁动,左顾右盼,想知道到底是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钢琴家起身,鞠躬,下台。人们大叫着:伍德斯托克的善良人们,快把这些人赶走吧!评论界一片哗然。无独有偶,英国BBC交响乐团在著名指挥家劳伦斯·福斯特行云流水般地指挥下,曾庄重而又轻松地演出过《4分33秒》,英国BBC音乐电台也曾经播放过乐曲《4分33秒》,并提前告知听众,突然发现收音机不出声,不要惊慌,也不要着急换台,此时正欣赏着世界著名、不可多见的先锋派艺术大作《3分33秒》。

一部无限休止的音乐作品,看似愚弄听众的恶作剧,作曲家却很严谨地把作品分成了三个乐章,各标题为“1分40秒”,“2分33秒”和“0分33秒”。勋伯格就曾经说过,与其说约翰·凯奇是个音乐家,不如说他是个发明家。他那褒贬不一的《4分33秒》实际上并非痴人说梦,哗众取宠,而是以严肃的态度研究和探索非音响音乐存在方式的一次尝试。虽然钢琴表演只是打开和关上琴盖并未弹奏,但是作曲家认为在这4分33秒的时间里,音乐场所中总会有某种声音,例如观众们的窃窃私语、喧哗、谩骂、走动以及一切可能听到的声音,而这些正是作品的“内容”,在不同的时间段和环境之中,作品的“内容”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凯奇把他作为一个作曲家应有的权利与责任交给了欣赏者共同参与创作,进而实现他所谓的“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4分33秒》的主旨在于当沉寂无声时,周围发生的一切声响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最真实的内容。这种音乐上的“诸声皆可入乐”,给欣赏者提供一个纯粹的生活,让欣赏者们自己从中找出艺术来,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欧洲60年代兴起的“观念艺术”。摒弃艺术实体的创作,直接传达观念,让观众直接把握艺术家的思维轨迹,改变观众的欣赏习惯,直接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实体消失,转移到艺术的“意会”,在强调艺术作品背后作者的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否认了艺术的独特性和由艺术家亲手操作的必须性,将概念置于一个出乎意料的环境之中,从而引起欣赏者的关注。

在凯奇眼里“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不是指人人都能成为像贝多芬莫扎特那样的音乐家,艺术发展到今天,与伦理学、心理学或文化等都已融为一体。一直以来,人们总是重视演奏家的地位,而忽视了音乐作品之所以成立的观众的地位。《4分33分》让“观众”代替了“演奏家”,打破了传统的音响形式,比历史上任何一种艺术思维都要关注社会和人的境遇,艺术家充分利用一切媒介或手段,让观众积极参与其中,在互动中完成一次生命的体悟。

有声之乐,物激人也;无声之乐,道倾心也。倾心的“无声之乐”,是内心的感悟,如儒家的“无声之乐”。

《礼记·孔子闲居》载曰:孔子闲居时,与大弟子子夏“五至”后又提及“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什么是无声之乐,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孔子又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夙夜其命宥密”,是赞扬文王、武王夙夜勤于国政,以肇基天命,实行仁政以安民。孔子以此比喻无声之乐,施以仁政,民则心悦,不在于钟鼓管弦之乐,可谓“心之和而无待于声”,此时,“无乐”而胜于“有乐”。孔子所提倡“乐”是为人生服务,他认为人必须经过音乐的修养方可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达到治国齐家平天下,因此儒家的“无声之乐”不在于声色外表而在于人文精神内涵,是一种合乎礼教的道德修养。

儒家礼乐思想观照之下,孔子的“无声之乐”是为人生而艺术,君子在追求人生最高境界人文精神中达到使民安顺、治国救世的目的。孔子的“无声之乐”并没有付诸于社会音乐实践,是指人内心一种关乎道德修养的内心体验;而约翰·凯奇则将“无声之乐”付诸于实践,作为一个作曲家“把音乐从音符中解放了出来”,使作曲家、演奏家和欣赏者共同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与“演奏”,将“生活即音乐,音乐即生活”的美学思想付之于实践之中,可谓“诸声皆可入乐”。

无论是孔子的“无声之乐”还是凯奇的无声作品《4分33秒》,皆是音乐存在的特殊方式,具有无声性、不确定性以及观念性等特征。由此可见,音乐的存在方式不仅是音响形式或是符号记录,也可以是一种音乐行为或是现象,甚至是一种音乐理念,这些正是对传统的音乐存在形式的一次颠覆与革新,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无声而又“有声”的音乐视野。

[1]姜蕾.4’33”——零点上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4(02).

[2]王志成.孔子音乐美学思想辨析[J].艺术百家,2003(01).

猜你喜欢

凯奇欣赏者音响
尼古拉斯·凯奇还清巨额债务
留出想象的空白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凯奇成长记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诚实音响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善待他人,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