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阳山歌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2017-01-29

北方音乐 2017年24期
关键词:河阳山歌原生态

钱 琪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第十三届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加入了原生态民歌组的比赛,这足以说明政府及业内专家对于民间歌曲的重视。原生态民歌,是民族音乐学家们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歌曲,将流传在民间、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改编的并由民间歌手演唱的民歌统一称为原生态民歌,并作为单独一种唱法带入到电视歌唱比赛中,以媒体这种最快速、最直观的方式来让民众了解关注。

原生态民歌唱法是伴随着民间各种社会活动而诞生的,它和现代创作民歌的不同就在于它更加贴近广大农民群众,靠农民们口传心授代代传承。上山劳动唱山歌、田间插秧唱田歌、出嫁时唱哭嫁歌。这些民歌记录着他们的生活,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河阳山歌是流传于张家港河阳山一带的原生态山歌,它被学者专家们挖掘整理,并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河阳山歌的历史地位

河阳山歌作为吴歌的一个重要的支系,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新石器时代。

吴越春秋。越王欲谋伐吴。范蠡进善射者陈音。王问日。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对日。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夫。”[6]《弹歌》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歌谣。

《中国·河阳山歌集》中收录的《斫竹歌》与《弹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嗯哟斫竹,嗬哟嗨!

嗯哟削竹,嗬哟嗨!

嗯哟弹石、飞土,嗬哟嗨!

嗯哟逐肉,嗬哟嗨[7]

在张家港政府的支持与抢救下,如今收录到的保存至今的河阳山歌多达一千余首,被誉为山歌中的“红楼梦”。河阳山歌不但记录了河阳山人民的生活,也记载着河阳山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这一切足以凸显河阳山歌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河阳山歌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华各民族的心声,是最具民族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民歌艺术通俗易懂,在民间传唱,表达人民的劳动生活,紧密联系广大群众的生活和情感,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反映各地的风土人情和音乐形态,推动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发展。

河阳山歌是当地人民在栽秧、打场和挑担等劳动过程中诞生的劳动歌和生活歌,这些山歌中所用方言、体现的各种风俗及生活习惯等都是当时河阳人民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当时江南水乡的地域人文特征。河阳童谣中教唱的一些做人的道理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教育着世世代代的河阳子孙。河阳山歌中中总结出的一些处世之道,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起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时至今日仍有强大的精神导向作用。

三、河阳山歌的音乐价值

(一)对当代民族音乐具有指导作用

河阳山歌的内容可以分为十类:开场歌、生活歌、劳动歌、情歌、历史传说歌、风物歌、仪式歌、对歌、儿歌、新山歌等。演唱方法、唱腔唱调因人而异。地方的传统民歌由于其内容和题材的广泛性和演唱方法的各不相同,被看做是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源泉,成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的重要部分。纵观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史,无论是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还是民族器乐中都包含了大量的民歌因素,有的直接引用,有的间接变化,民歌在为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与创作提供宝贵资料的同时,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二)对现代民族声乐创作具有借鉴作用

《弹歌》是皇帝时期产生的歌谣,记载于东汉《吴越春秋》,而后流传至清代的《古诗源》等文献,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歌词,确立了它的中国第一民歌的地位。当今流传的河阳民歌《斫竹歌》与《弹歌》一脉相承,有研究表明《斫竹歌》与《弹歌》属于同一历史时期,还有研究观点认为《斫竹歌》早于《弹歌》,也有被认为它们是同一民歌的流传延伸。这些研究考证都是很有说服力的,《斫竹歌》的发现,无论是从原始社会流传至今,或是将《弹歌》歌词配上音调口传至今,都不失为中国第一民歌活化石。民歌的考证虽不如文物那样有具体实物,容易考证。但民歌的考证也有具体在唱的民歌为证,口头传唱的古代民歌,语言就是口头“文物”,就是我们继承发展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现代民族声乐的灵魂。

从音乐创作来说,现如今改编或创作的一些民歌、中国新歌剧来看,很多都是取材于传统民歌,尤其对于民歌曲调的借鉴与继承极其普遍,甚至西方的一些声乐作品也会加入一些中国民歌因素。比如普契尼著名歌剧《图兰朵》,这部讲述“中国故事”的西方歌剧中,就引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三)巩固现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性

1998年4月河阳山歌的三首歌曲收进了江苏省音乐集成,当时已排版结束,为了收录进三首歌,版面被重新调整,这三首歌是《斫竹歌》《河阳山相对唤英台》《老姐嫁人》,彰显了河阳山歌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史上的重要性。

民歌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祭奠,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这种单一的艺术形式很难被现代社会所接受,但民歌又无法像文物一样被放进博物馆,有相关史料作为印证。民歌没有传唱就势必逐渐走向灭亡。中央音乐学院钱茸教授说:“民歌必须在保存风骨的基础上进行转型”。人们需要运用本民族特有的音乐语言, 把民歌加入新的元素,进行全新的演绎。原生态民歌纯粹质朴,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民歌的血肉和灵魂。要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歌就必须牢牢把握自己的根基,没有原生态民歌的质朴、本真的文化根基, 新民歌就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河阳山歌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深入河阳地区采风

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民歌的优点,要把相关传统音乐理论和亲身实践相统一起来。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有关传统民歌的理论知识,了解河阳山歌的音乐和文化特征,掌握其山歌的风格特色。也可以通过邀请一些民歌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民族声乐艺术家进行演唱方面的讲座,还可以组织教师集体下乡采风,亲身感受河阳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山歌手们面对面交流,听唱山歌,体会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密切联系,为传统民歌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并得以传承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案。

(二)河阳山歌进入音乐学院课程

山歌进入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在课堂上专门学习河阳山歌。据我了解,现在的音乐学院也会开设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介绍不同种类的传统民歌相关理论的同时,教师也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课堂教唱,笔者就曾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上学唱过河阳山歌中的“斫竹歌”。传统民歌种类多, 风格独特, 地域性也较强, 所以仅仅依靠理论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大多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老师都是理论方向,同时承担理论传授和演唱指导又不太实际。因此,如把讲授传统民歌的老师与声乐老师配合起来进行教学,把河阳山歌的特点建立在一定的声乐技巧之上,与现代民族声乐进行融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彰显现代民族声乐的民族灵魂。

(三)建立互动式体验数据库

有关部门建立详细的河阳山歌互动式体验数据库,为教学提供直观的材料。由于传统民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仅仅依靠教师采风还不够全面。因此必须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才能全面地掌握传统民歌。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像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俗等表演类的非遗项目,通过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建立民歌数据库,将曲目存放在数字化设备上,采用互动多点触摸系统,通过屏幕点播自由选择。

将这互动式体验系统率先在高校进行推广,使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开放的平台,课堂内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民歌,课堂外继续了解和学习河阳山歌。也可开设选修课,供其他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共同了解学习。

除了在高校,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宣传也可通过网上数字图书馆,公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类数字化共享平台吸引民众的关注,扩大影响力。

[1]王冼平.声音博物馆[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崔姝声.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体现-基于传统民歌的声乐教学实践[J].乐府新声,2013(04).

[3]萧昱.传统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应用价值[J].音乐时光, 2015(20).

[4]杜森.从比较研究的视角看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J].济宁音乐学院学报,2007(06).

[5]徐湘.深入挖掘吴歌音乐传统创作新时代音乐作品[J].中国音乐,2005(01).

[6]沈德潜选.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张家港市文联编.中国·河阳山歌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河阳山歌原生态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稀罕』河阳村
三百山山歌
苗山歌
原生态静宁苹果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and Her Roots in Rural Jinyun
河阳山歌演唱风格的特色分析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走进河阳感受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