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公共音乐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

2017-01-29

北方音乐 2017年24期
关键词:创造力音乐大学生

李 花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前言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开幕。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章节中提出,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讲品味、懂欣赏、能创新”作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创新能力是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点的束缚、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这一点出发,大学应该把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激发创造力上来。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而各地的调查显示,企业还是难以找到所需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单位“用工荒”两大问题并行,这说明我们现代教育体制下输出的人才类型和当今社会企业单位的需求类型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供给与需求产生错误对接,最终导致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能力的缺失: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观点表达能力、塑造品味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而倡导和重视通识教育则能够使大学生成长得更加全面。公共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上述能力。比如“音乐剧课程”能让学生在表演和欣赏的过程中完成与角色、与对手的沟通;“合唱类课程”能够使学生团结协作,合为一体;“音乐鉴赏课”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学的领悟,提高审美并敢于交流自己对于美的理解。课程中穿插自由的讨论,并鼓励对剧本或者乐章的改编,从而产生创新、创造。

二、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其特殊性。当前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来源于优秀的音乐表演团体,具有丰富的乐理知识、演出经验和较为扎实的音乐专业功底,但是对于教育方面,尤其是教授大部分从没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大学生,如何去讲解音乐知识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同时,由于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实际教学方面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和内容又不同于传统课程,不应局限于音乐乐理知识的教授,而更应该透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审美、陶冶情操。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产生思考,完成创新。

(二)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本身的创新性不够

大部分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教务系统对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此类课程的排课时间大多为晚上,学生心情疲惫,热情不高,最终将达不到激发创造力的目的。同时,任课老师对于课程的设计也没有新颖的创意和想法。调查的大部分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教学手段主要是讲授法和演示法,很少用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练习法等。音乐作为一种和时代联系紧密的学科,需要音乐任课老师不断地接纳新知识并传授给学生。作为一堂目标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鉴赏能力的课程,讲课流程死板单调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公共音乐教学中互动环节不够

青年学生总是充满了求知欲和探索欲,对于新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灵感。而课堂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升华与发展,当前公共音乐教育注重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课外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没有展现特长的地方,打击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各高校相关课程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以音乐鉴赏为主,抑或是讲师播放演示文稿讲解音乐发展史,把原本趣味盎然的音乐讲得死气沉沉。严重缺少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没有思想的碰撞又谈何创新呢?最终使学生丧失兴趣,降低学习效率。

(四)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对于学生成绩评定的标准过于单一

大部分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其他学科的考核方式大致相同,口试答辩为主,笔试论文为辅。学生上交答卷内容乏味,大多介绍理论知识、名家故事、音乐著作等,真正能体现创新的作品几乎没有,这反映出了考核方式的不合理。选择的缺乏直接束缚住了学生的想象力。这门课程考核的意义应该在于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展示课堂所学,或深入研究所学知识,或拓展于运用之中。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由展示,而不是忽略学生个性,采取“一刀切”的几种考核方式,这样根本起不到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三、公共音乐教育激发创造力的路径

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应将这个目标和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笔者经过与大学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研讨、跟部分大学生座谈,结合自身多年从教经验,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以下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教师应该充分明白,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不是为了学生知道某个音乐人的一生,而是更加关注作品,更加能感受和欣赏作品。教学的重点要放在知识之外的更高层面上的思想感悟。要结合音乐类课程本来的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性质,制定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表达、创新,最终实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二)提高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这里所提到的教学资源不仅局限于教学设施,更加要重视的是教师对于流行文化的跟进,保持自己知识储备的先进性,并不断进行创造学的研究。公共教育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准和教育水平,并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比如了解学生专业情况等,做到因材施教。高校应增加师资力量和此类课程的开课数量,尽量避免学生出现抢不到课的情况。另外,要根据高校自身的专业情况开展具有特色,更符合学生心理口味的课程。

(三)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创新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储备有很大差距,如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音乐知识储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文科的大学生明显高于理工科的大学生,低年级的大学生也高于高年级的大学生。这说明不同学生对于音乐的需求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公共音乐教育不能延续从前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而应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保持每个同学本来的特点和独特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质疑或者批评也都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增加课程中创新的环节鼓励学生动脑实践,比如现场写歌、改编旋律或者自制乐器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敢于创新并乐于创新。还应该鼓励学生去参加一些校内外的音乐比赛和活动,和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交流相互学习,把学习的平台拓展到校外。

(四)提供多种考核方式让学生选择

既然我们把创新作为课程教育的目标,那考核方式也不应该死板守旧。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有合适的途径去展示自己在这门课上的收获。把创新放到评价的体系中去,鼓励每一个新点子、新想法。评价方式也可以是多元的,比如表演之后让学生们参与投票,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的评价品位。

四、结语

音乐是自由的,无拘束的,富有创造力的。公共音乐教育也应该减少条条框框,去追求音乐能给学生带来的最美好的东西,如品味,如创意。公共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连接各独立课程,以全方位、综合型人才培养为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青年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素养等为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多功能、多角度价值。这要求高校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用创新教育理念来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公共音乐教育作为其中一种具有特色的教学载体,教师应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目标,使课程培养出更多懂得欣赏、具有创造力的全方位人才。

[1]龚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和途经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

[2]胡文胜,董玫.探析大学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职业时空[J].2016.

[3]刘辉华.高校创新教育问题及实施策略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猜你喜欢

创造力音乐大学生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音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