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和声的演变及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2017-01-29张承林

北方音乐 2017年24期
关键词:调性和弦钢琴演奏

张承林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和声理论发展更加成熟,不仅摆脱了古典和声具体结构规律的制约,还初完成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因此,在钢琴作品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和声应用上的特点,脱离了专业的钢琴理论,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就很难获得有效提升。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要提高学生钢琴演奏艺术水平,需要开展和声理论教学,用专业理论作为框架支撑,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钢琴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钢琴演奏知识,更好地认识和声理论,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把握、应用和声的能力。

一、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在人类音乐实践过程中,和声概念将感知对象共同特点抽出来,并将这一共同点给予高度概括。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促进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变化,从十七世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和声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新方法,创造新音乐。和声概念和声(harmony)一词,早在5~17世纪源于古希腊语,意识是和谐、协调,属于一个具有哲学含义的词。到了中世纪,和声一词被用于音乐理论之中,指的是“协和的音响”。在古代欧洲,在和声音乐概念萌芽时期,一些音乐理论家对于和声音乐概念就有了不同的定义, 当和声概念被定格在大、小三和弦时,便成为和声理论的中心材料,影响着后世几百年和声音乐的发展。17~19世纪的和声,在现代音乐理论中被人们称为“传统和声”,它贯穿着传统的美学思想,被认为是音乐理论建设中比较完整严密的和声体系。这一协和悦耳的美学观在十七世纪发展起来,并主宰着音乐的发展。

法国音乐理论家拉莫(1683~1764)在l8世纪,在主调写法蓬勃发展背景下,音乐思维多声部和弦现象成为主导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了《和声的基本原理》一书,并与于1722年出版。在该书中,将“和声就是和谐音响”概念进一步深化,发展为和弦及和弦连接理论,在观察和分析和声问题时,将其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和声”概念进一步清晰,和声的特殊性以及在音乐技术中的意义也越来越明晰。这一时期的和声概念,以大小调式为基础,和弦构成的原则及纵向关系是三度叠置。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横向关系,主要以三个功能和弦为主要材料,将协和和弦看做是中心点,功能和声体系以大、小三和弦为中心。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或者纵、横向关系,和声关系都体现调性的含义。传统和声的基本概念,就是将协和音响作为理想和声材料,围绕协和音响这个中心,向着同主音、同中音等方向扩展,以便于建立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构筑逻辑更加严密、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的和声体系。

在l8世纪音乐作品中,和声是音乐语言的重要语汇,显示了巨大的调性布局、终止式等结构作用。如果说,古典主义音乐和声形式优美平衡,那么,浪漫主义音乐,将其扩展到更远的边缘,支撑着音乐的对称与平衡。调性和声极尽自身所能,不断拓展其统治的领域。可以说,中世纪和声的概念在这一时期被大大地拓展,中世纪和声体系的中心材料是小三和弦,把协和悦耳、保持调性放在主要位置,在调性音乐领地中,使用了各种不协和和弦,使其在音乐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类似属七和弦以及带变音的不协和和弦,及其变体结构的副属和弦,几乎统治了音乐整个过程,逐渐成为重要的音响材料,用量大、分布广、频率高,意欲在不协和和弦的深处将协和的主和弦隐藏。另外,在l8世纪音乐作品中,和弦以及和声融为一体,和声音乐织体纵、横关系协调一致,既体现调性,又有着明确的进行目标,在调性布局中有着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弦与和弦之间调性关系呈现逻辑化关联,体现了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当然,这些倾向与被倾向的关系已是为大家所熟知和声体系。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调性和声已走到极限,二十世纪的和声,已经开始走向多个和声体系并存,寻找和声的新天地的局面。每个作曲家都在探索新方法,创造新音乐,寻求新材料。二十世纪的和声音乐有着纤细优美的润饰,不受严格模式的约束,陈述更加地豪放大胆,利用和声抒发开展幽思遐想的瞬间。二十世纪的和声,多种多样素材集结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式的各种手段,因此,需要有一个新的声本质的概念,能够反映多种和声体系的共性,能够在更高层面上概括和声。当然,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有关现代和声的论述颇多,有的从方法论角度剖析,有的主要站在和声材料角度论述,有关现代和声的概念,霍罗波夫(俄罗斯著名音乐理论家)应用历史分析和归纳分析,深入地剖析了这一时期所有重要作曲家音乐实践,提出了有着广泛影响意义的“以合理选择的中心成份为基础,而形成的结构成份相互关系”的和声概念。这个概念大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十世纪的“多样化、特性化”的合成材料;二是和声材料“中心成份与其它成份”之间的关系;三是“多元性与同一性”的合成材料构成原则,当然,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还有和声材料的范围以及材料的陈述形式等问题。

二、钢琴艺术风格及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和声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钢琴艺术风格形态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二是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三是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四是印象主义风格时期;五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在不同的时期里,由于自己家美学观念追求目标不同,作曲技法各有差异,导致各个流派在和声组织上风格不同,特色不同、和声调式各有差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般不分主次,以复调音乐为主,就算是有所突出,一般情况下也要保持几个声部的独立进行。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和声以大小调自然音体系为主体,基础的主调音乐以严格、简单、质朴的功能逻辑为组织手段;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和声渐渐开始频繁使用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因素,和声色彩极其丰富,和声织体的写法与以往也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印象主义风格时期,调性体系瓦解,从整体上看,作曲家喜爱回避主要调中心的清晰度,愿意避免属到主的终止式。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能否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意味,深人分析作品,对钢琴演奏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音乐发展史上,和声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的演变,开始进入变化最为急剧的二十世纪。也可以说,二十世纪的和声思维与技法发展更加成熟,初完成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二十世纪的和声,彻底摆脱了古典和声具体结构规律的制约,因此,在钢琴作品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和声应用上的特点,掌握作品整体发展逻辑。

众所周知,在钢琴音乐作品中,作曲家确定音乐的段落和句逗,一般需要依靠和声终止式来完成,想在音乐结构上标新立异,更需要利用和声手段来实现。例如多芬的《致爱丽丝》,为了求得音乐结构的洗练、清晰,作曲家仅用I,V两个和弦来支撑乐段。在即兴伴奏教学中,涉及和声的问题也比较多,如和声织体的运用,以及在一起即兴伴奏过程中和声的合理选择。关于和声织体的运用在即兴伴奏中,和声织体既能够有效补充旋律无法表达的一些方面,也可以强化旋律的表现作用,使音乐形象更丰满,旋律乐思内涵更深化,和声织体运用得恰当,可以为提高即兴伴奏水平做铺垫,以达到对作品的完美诊释。和声的合理性选择,首先,要注重音乐风格选择,之后,再依据风格合理性选择和声。如果我们不考虑这风格,片面地选择和声,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和声选择的合理性,还要确定涉及的调性 (或者是民族调式或者是西洋大小调等),如果我们对调性概念模糊,不能够明确调性,就可能导致合生选择的方向性错误。为解决此类问题,在分析与演奏钢琴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把目光投向钢琴作品和声调性构架原则及规律上来,以达到拓宽其感性认识空间的效果。

三、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和声理论的应用

钢琴音乐作品不仅蕴含着作曲家独特的艺术思维,还传递着作曲家对生活的感受,所以,在钢琴作品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耐心细致的分析音乐作品背景,使学生对作品风格、音乐元素、结构有一个初步了解,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精神内涵,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提高钢琴演奏的感染力。所以,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和声部分对于钢琴演奏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和声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和声对钢琴作品情感表现的影响。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人生阅历、个人乐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程度都会影响钢琴演奏效果,而和声理论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的诊释音乐作品,使演奏者能够快速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以便于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音乐情感融入其中,有效提高钢琴演奏效果。另外,在钢琴教学中,和声运用不仅会影响着作品的演奏风格,还会影响演奏者演奏技能的提升,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和声理论来讲解课程,使学生在充分了解音乐风格及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和声技巧来准确把握音乐作品,提升钢琴演奏水平。

把握钢琴音乐作品,不仅需要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过硬,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和声技巧运用能力,在音乐作品结构及情感转变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通过和声来把握作品中的整体调性布局,以有效增强钢琴演奏流畅性。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合成技巧,根据和声理论设计作品调性,在作品转折与高潮部分利用和声技巧实现钢琴演奏的完整性。为了确保作品段落间自然过渡,作曲家会利用转音技巧来完成,而曲段间的变化,要烘托和强化作品的情感,就需要充分利用音阶变化,通过和声技巧来实现对作品原有结构的调性调整。因此,在钢琴演奏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结构与调性变化更好的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奏作品,就需要运用和声技巧教学,以有效提升学生合成技巧应用能力。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和声作品风格,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钢琴音乐作品,作为体现音乐风格的重要元素,和声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把握作品音乐风格与和声分析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风格,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能够再现作品风格,提升钢琴演奏效果。

四、结语

总之,二十世纪的和声概念,是多种和声体系的归纳性认识,和声由初始的音响概念,逐步发展为功能体系概念,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再到能包容多种体系的发展状态,和声始终体现了不能够预测将来的“和谐协调”的哲学含义,和声概念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固守和声的本质内涵是不变的,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其保持历史的继承性,用综合型的思维方式将和声理论应用于钢琴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的迁移与融会贯通。

[1]曾强.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2]王尚斌.试探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4).

[3]赵阿光.论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知识的运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4).

[4]唐昌菲,张俊.略论从钢琴作品中学习和声织体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2).

[5]田霞.和声理论及其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探析[J].北方音乐,2013(05).

[6]曾贞.高校钢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评《钢琴伴奏教学概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6(21).

[7]刘亮.和声理论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 2014(04).

猜你喜欢

调性和弦钢琴演奏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