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结构简析

2017-01-29

北方音乐 2017年24期
关键词:引子大调小调

孙 炯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在浪漫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他们的曲式结构常常不同于古典乐派作曲家,我们也常常不能拿既有的曲式结构去应对浪漫乐派作曲家具体的作品,因此,我们应该在分析时,找到作品中的写作动机以及和声逻辑,观察动机与和声如何在作品中发展变化,以此为基础来分析作品,并找到作品自身所具有的结构特点。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是以变奏写法为基础,兼具奏鸣性和回旋性的综合式写法,这部作品虽然没有具体的标题性,但整部作品中肖邦式的浪漫、悲伤、抒情与辉煌还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1~7小节为引子,C大调,为主调f小调的属调。和声进行为主、下属、属、主的完全功能进行。材料为下行音阶,一至三小节钢琴左右手两声部交替模仿,四五小节为二三小节的反复,六七小节为五小节的反复加一小节的补充。从节奏的律动来说,按照八六拍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一大拍,其每个乐节所含拍点的排列特点为6、4、2、1,呈现逐渐紧缩的特点,在和声上从主和弦——二级七和弦——属七和弦——主和弦的进行也随之逐渐缩减为一个主和弦,和声上强调了对C大调主和弦即f小调属和弦的倾向,旋律上强调了对C大调三音即f小调导音的倾向,也为f小调主题的出现做了和声方面的属准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引子的下行音阶材料对于后面第一主题的提示意义。

8~23小节是乐曲的主题(或称第一主题),是三句构成的乐段,由两个材料构成,第一个材料有两个动机构成,上下行的小二度和具有显著特点的下行增四度,都是八分音符,第二个材料是上下行音阶,主要是十六分音符构成。这两个动机的骨干音都来自引子材料。

这一主题的前五小节(8~12小节)为第一句,f小调,和声以主属为主,主持续音上的旋律在最有特点的横向下行增四度位置形成两次大七度碰撞,并转到降A大调形成完满终止。第二句为13到16小节,由f小调的主题模进到了降A大调并在乐句末尾转到降b小调,并带了两小节的补充然后转到第三句。第三句利用和声大小调特有的共同音,以及旋律恰好没有出现主音上方三音的特点,在调性与和声上先到同主音调F大调再回到主调f小调,并在23小节终止。24~37小节是对8~23小节的反复,旋律上稍微加花,和声上有少许变化,有变奏的意思,可以算作第一次变奏。变奏时节拍重音位置发生变化。

38~58小节可以看做是连接的段落,前四小节在降G大调上,42~45小节在降F大调上,两个乐句为模进的关系。降F可看做后面降e的拿波里和弦。这个段落的右手的旋律宁静而停滞,就像圣咏,而左手的分解和弦却暗藏着第一主题mi-si-re的动机,因此,把此段落看做变奏也未尝不可。第一主题中的四度加三度的旋律特点在左手声部的体现。此段后面材料换为主题的第二个材料,旋律变形出十度大跳。46~49小节为降e和弦,50~53为降B-降E-降A-降D-降G的属连锁,54~57为回到降b和弦,同时调性回到原调f小调,由此段的后面材料来看,更可证明此段也为主题的变奏。

58~80小节像是主题的第三次变奏,最显著的变化为第一主题每个音所处的节拍位置的变化,由原来的弱起到过小节的强拍变为本小节内弱起到次强拍,具有特点的横向增四度转移了位置。同时,中声部加入级进的伴奏,左手的和弦加入琶音,低声部也加入级进低音的因素,种种变化都使音乐更具有动力性,也可以叫做第一主题的展开。随着音乐的展开与变奏,中声部级进下行的方式由左手的低音部承担,音乐的动力性变得更强。72~80小节作为连接到第二主题。81~84小节为第二主题的导奏,调性已经在降B大调上,节奏与音型都与第二主题相同。

85~99为第二主题,圣咏式的风格。降B大调。在99小节有完满终止,为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虽然音乐风格与第一主题相差甚远,但是我们能够在旋律以及钢琴伴奏中看到第一主题具有特性的四度加二度进行,所以,是否可以看作是主题的第四次变奏?

100~119在不停地转调,具有连接或展开功能的,g小调到a小调到f小调到降A大调。这个段落起始具有很强的即兴展开的因素,但是从材料来看,第一主题里两个最有特点的动机:上下二度和增四度音程贯穿始终,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主题的又一次变奏,特别是从109小节开始,第一主题的形态越来越清晰了。 120~128低音持续在降A上,具有补充的功能,从121小节开始,材料为第一主题的二度动机材料,低声部左手钢琴也出现了变奏II中的材料。125小节至128小节右手为引子音阶下行的材料。 129~134为引子的再现,调性为A大调。

作为奏鸣曲式思维,135~151为主部再现,主部变奏达到高点,从d小调进入, 在四小节后回原调f小调,调性和前面完全一样,作为回旋思维,可看做主部,以变奏思维来看,其复调性的模仿式写法,应该为第六变奏。

152~168小节对主题进行了更加钢琴化的变奏。

169~191为第二主题的再现,调性变为降D大调。与前不同的是,左手声部体现了更多的第一主题的十六分节奏因素。

192~205小节,钢琴以波涛汹涌、上下起伏的跑动,回到了主调f小调的属和弦。206~222小节在主调形成完满终止。后面接尾声12小节。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到,复合性的曲式结构思维在这首曲之中具有充分体现,奏鸣曲式、变奏曲式与回旋曲式在这首曲子中水乳交融,三种结构的思维方式在乐曲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说是三种曲式结构的综合思维。

[1][美]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匈]莱奥,张瑞.器乐曲式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引子大调小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D 大调赋格 (钢琴小品)
G大调随想曲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四 季 相 思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思 夫
五河小调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