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2017-01-29史君
史 君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中国古典舞概述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舞”曾经被称为“戏曲舞蹈”,因为舞蹈中有很多的戏曲元素。它经过不断的精炼,在保持原剧的前提下升华为一门独立艺术,不仅建立了中国古典舞教学材料,还创作了大量的风格独特的舞蹈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灵活性、场景混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体的完美结合、方法、步骤和高度统一的审美特征。如《宝莲灯》《小刀会》等,都是古典舞从戏曲中升华后提炼出的经典作品。
“中国古典舞”它是根据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主要从中国歌剧、武术身法、杂技和其他艺术形式中提取,还借鉴了外国芭蕾舞训练技术,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和当代审美观念和原则,再经过连续精炼、排序、转换和通过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归结为一种具有一定独创性、民族性、地域性的舞种。中国古典舞虽从戏曲中来,二者都在不断发展,源自彼此,相互依存。
现今的古典舞剧目种类繁多,如《春江花月夜》《爱莲说》等,戏曲的结合是一个新颖的想法,舞蹈《春闺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剧目既没有失去原有中国古典舞中圆润、流畅的韵味,又没有缺少新意,其中揉合了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将戏曲与中国古典舞两种拥有古老中华民族历史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对我们当下以舞蹈形式来认识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促进。
二、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概述
戏曲,是我国独有的一门特殊艺术形式。由于其剧种多,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中国古老传统艺术的典范是以人们的实际生活为戏剧形态,同时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还拥有许多自己独特的优点和古老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我国的戏曲成熟于12世纪的宋朝以后,此后,逐渐取代了隋唐以来歌舞艺术的地位,历经了80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升华,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约300多个剧种。这个过程中,还不断吸收改造了大量的古代舞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体系。
戏曲的演出风格鲜明且独特,有着严格的训练过程、精细的角色划分、别具一格的服饰装扮等等。戏曲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其对演员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戏曲演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苛刻、辛苦的专业训练。中国戏曲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别致特殊的妆容和服饰造型。戏曲表演者为了让远处的观众能更清楚地看到他们的的表演,用“夸张”的手法装扮自己。他们将袖子加长、鞋底增厚、他们还用脸谱的创造来突出面部的表现力,使观众易于对角色进行评判、在色彩上运用强烈的夸大、对比等等,甚至音色都进行了夸张的处理,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美化舞台和暗示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王国维先生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有着丰富的剧种和表演形式,又说又唱,兼并文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辟蹊径,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社会中多数人所喜闻乐见。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舞蹈则先于戏曲存在于表演艺术领域。唐代是我国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那个时代舞蹈在继承前代精华基础上有较大的自我发展,从唐代的许多乐舞中的参军戏、歌舞戏等演出中就不难发现,戏曲艺术在唐代已经颇具雏形。到了宋代,戏曲兴起,有着独立性质的舞蹈便趋向有情节的形态,出现了唱、舞、坐、念。元代,戏曲地位取代了舞蹈,舞蹈则融入戏曲当中,成为陪衬。宋金时期戏曲之中的北杂剧和南戏初步形成,到了元代以后,元杂剧则象征了戏剧的全面繁荣。至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剧种逐步成形并日趋完备,产生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唱法和演奏器具,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使近现代的地方戏曲全面发展。戏曲融合了舞蹈的浪漫性、舞美的象征性、造型的装饰性、音乐的延展性等特点,将自己打造成了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
三、中国古典舞与戏曲的融合
中国戏曲与中国古典舞从几百年前就已经融合在一起,历史悠远而流长。在宋朝的时候,戏曲中逐渐融入了舞蹈,有了“戏曲舞蹈”,舞蹈也在戏曲中有了特殊的地位,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特色”。现今的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老一辈舞蹈家在戏曲舞蹈中提炼改编而来的,所以说戏曲舞蹈为中国古典舞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戏曲与中国古典舞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戏曲中的身段与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有着非常相近的特征,他们无论从动作的规范上还是做法、站姿上几乎都达到一致。
在现今的许多优秀舞蹈作品中,我们均能发现其中有大量戏曲的影子,但比较常见、结合最广泛的就是戏曲与中国古典舞的结合了。因为二者有着相互融通的起源且在动作有领上一致性,使得二者的结合显得顺其自然。当然,这种结合创作的方法也是一种突破与创新,使不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对故事情节的讲述都起到了更加生动的刻画效果。在这一点的体现上,舞蹈《云水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一些舞剧中也加入了戏曲元素,比如舞剧《粉墨春秋》中就运用了戏曲中的髯口作为舞蹈演员的道具,一群魁梧的男孩子将红色的髯口甩来甩去,再配以铿锵的音乐,气势真是非同凡响,这样的继承与创新也为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1]陈梦颖.舞蹈艺术与实践[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京剧常识手册(下)[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田志平.戏曲舞台形态[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04).
[4]沈宗堤.戏曲服装设计艺术的发展与创新[J].剧作家,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