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民族调式与中国传统调式之比较
2017-01-29王新宇
王新宇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一、宫廷调式
大晟雅乐也被称为大晟新乐。指宋徽宗(1101-1125)时大晟府指定的新的雅乐。
大晟雅乐最初传入高丽是在1114年6月,由西头供奉官安稷崇带领宋徽宗所赐的的“新乐”回国。后于1116年6月再次引进大晟雅乐。
世宗时期可谓是雅乐的全盛时期。此时,朴堧、孟思诚等人参照西周周公旦著《周礼》《盛典》陈旸(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乐书》、林宇的《释奠乐谱》、朱熹的(1130-1200)《仪礼经传通解诗乐》、蔡元定的(1135-1198)《律吕新书》等中国文献制定雅乐制度,制作雅乐器,编撰雅乐谱,对雅乐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备。
朴堧的雅乐整备基于礼乐思想。其所说的黄钟为商的“羽调”里下臣之声(商即黄钟音)凌驾于国王(宫即无射音)之上故不可用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思想源于中国。《礼记》早有主张,音乐与阴阳五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五声与政治、方位、五行、色调、干支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
宫象征君王,商象征臣,角象征民,徵象征工作,羽象征财富。因此,礼乐思想认为五声不乱才会有国富民强。无射宫商调音阶里君王(宫)在臣(商),民(角)之下,有乱五声的毛病。所以朴堧强烈反对用此调式。朴在上疏文中说无射宫商调是国人喜用的乐调。正好再次说明世宗朝朝鲜民族音乐中商调音乐流行的事实。
乡乐的音乐特点是通过在一曲内的音阶、旋法和调等三个音组织来确定,并以8度以内出现的音序来决定。如三音音阶、四音音阶、五音音阶、六音音阶、七音音阶等。朝鲜前期的乡乐是一五音音阶来构成的,雅乐和唐乐是以七音音阶或六音音阶来构成的。
朝鲜前期乡乐中使用的音音阶,如果按照乡乐曲里出现的音序来排列就很容易分辨。在朝鲜前期乡乐里出现的界面调和平调两种宣发中的中心音高低就是七调。也称乡乐七调。对这个问题《乐学轨范》卷1《乐调总义》中有详细的说明。
乡乐七调有:一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六指、七指。乡乐七调都有俗称,也就是四指俗称横指,五指俗称羽调,六指俗称八调,七指俗称邈调等。这又说明一指的中心音是宫,有夹钟和姑洗2个音;二指的宫是仲吕和蕤宾2个音;三指的宫是林钟1个音来形成。四指(一名横指)的宫是夷则和南吕2个音;五指(羽调)的宫是无射和应钟2个音;六指(八调)的宫是清黄钟1个音;七指(邈调)的宫是由清大吕和清太簇2个音来构成。
中国文化对朝鲜也有很大的影响。唐朝初年,朝鲜已经派遣留学生来唐求学。以后继续派遣,络绎不绝。840年,从唐朝第一次回国人数就达到105人。后来到了十二世纪初期,朝鲜的音乐分为《唐乐》和《乡乐》两种类型。其中唐乐的乐器,都与中国是一样的,显然这些都是从中国所传去的音乐;其乡乐的乐器,在形式上与中国的乐器有着一定的差别,可能主要是朝鲜本国所创造的。
汉魏六朝的音乐,有雅乐、俗乐之分。雅乐是郊祀朝会的贵族乐章,其词是《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和燕射歌辞。俗乐则是朝野士庶共享的赏心悦目之乐,以汉武帝之后所采用的各地风谣为主,其词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清商曲辞和杂曲歌辞等类中,其总名为清乐或清商乐。
二、民间调式
朝鲜民族在民间音乐调式上只有《清黄钟调黄钟为征》《清黄钟调黄钟为羽》的两种调式。这说明当时使用的乐曲调式是比较简单,情绪上和感情幅度并不那么激烈等特点。
在中国待民间歌曲中也有平调、清商调。在汉代的民间歌曲—《相合歌》中常常用到三种调式—所谓“三调”,就是平调、清调和瑟调。平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瑟调以角为主;用现在的说法来说,平调相当于fa调式,清调相当于sol调式,角调相当于la调式。
这就是南北朝以后所谓“清商三调”。其中的清调,就是后来的清商调。
隋唐俗乐,在理论上虽有八十四调,但实际上常用的只有二十八个宫调,因它只用其音阶所当的七律起宫,每一宫(均)只取宫、商、羽、角四调,故得二十八调,这可能主要是受到乐器条件的限制。又因当时有雅,清,燕(即龟兹)三种音阶并行,对泛称的宫、商、羽、角等调可以有不同理解。故二十八调中所谓的宫、商、羽,角,也不全是按照一种音阶观念称呼的。其中宫、商、羽三调是按雅乐观念称呼,而角调却是按清乐的观念,实当于雅乐的变宫调假。如按燕乐观念,则应为闰、宫、徵、羽四调。二十八调的名称在《唐书》《乐府杂录》《宋史》《梦溪笔谈》等书中均有记载,惟各书所记略有出入。
[1]南熙哲,郑仁顺.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史纲[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5.
[2]张翼善.中国朝鲜族民间歌谣概论[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