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中国审美的歌手

2017-01-29徐一然

北方音乐 2017年24期
关键词:吐字咬字唱法

徐一然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国历史音乐文化古老而博大精深,其内容丰富多彩,但如今却有些在流失,有些在走向灭绝。中国历史文化音乐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历史的瑰宝,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它走向灭亡,现我国已将中国历史音乐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使音乐持续不断发展。

一、中国音乐历史文化

中国文明主要起源于农耕,重农耕时期的天气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国早期音乐主要作用是祭天、求风调雨顺,“乐舞”便由此产生。由于那时人们很相信天神,认为只要虔诚祈求,天神可以阻止一切自然灾害。夏商时期社会进入了奴隶制体系,乐舞出现了娱乐奴隶主的社会功能。之后青铜器的出现,使器乐音乐得到巨大发展,有了音的概念及音乐理论的雏形,中国歌唱艺术也开始在民间逐渐成形。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较完备的礼乐制度,不同地位的官员有了规定的地位、舞队编制,采风制度也于此时产生,用于天子收集民间歌曲,观风俗、察民情。后春秋时期,经孔子审定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公元前475年以后,出现了以歌唱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艺人和声乐教师。唐代,是中国音乐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我国古典歌唱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国家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乐工技艺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声乐的发展。到宋朝时期歌唱艺术出现了蓬勃景象,唱腔唱法不断丰富,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唱腔、剧种——昆曲由此产生。之后清朝徽班进京,京剧得以兴起,时至今日仍然兴盛,戏曲唱腔在民间大受欢迎。

二、因材施教

中国歌唱艺术随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随时代的喜好不断推陈出新。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以来,中国歌唱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朝代更迭,流传至今,甚是可贵。中国歌唱艺术是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而西方的音乐是西方本土民族音乐,所以要学习音乐,我们应先学习自己国家本土的音乐,学好以后再去学习其他国家的其他种类的音乐。只有对自己国家的音乐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明确自己国家本土的民族音乐是什么样子,才有资格去对比、评论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是什么样子,从而知道我们还需要学习什么,需要借鉴什么。

(一)中国民族唱法的基本技术技巧

1.咬字、吐字

中国古代歌唱艺术家、音乐家们对歌唱中咬字、吐字问题提出过明确的探讨和一定的总结。著名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著的《曲律》中论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明代以来,对音韵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沈庞绥在《度曲须知》里写道:“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1]所以咬字、吐字的规律我们已经有迹可循。在民族唱法演唱过程中,大多极力强调字头的作用,如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的学习中最为常见。从中国作品的演唱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歌曲的咬字、吐字运用到了中国戏曲唱腔的一些技巧如戏曲唱法的“喷口”技巧,也就是说民族唱法要求时刻注意演唱汉字时字头的爆发力,而这种爆发力的大小,就要表演者自行去体会一首歌曲中对某一个字的“咬”“吐”的力度的控制。如宋祖英老师演唱的《海风阵阵愁煞人》中的第一句词的第一个字——“海”字,音高并不高,而是偏低,歌曲作者用小字一组的a作为一个装饰音开启整首歌曲,而后的第二个字的音高迅速骤升了八度,到达小字二组的e,而这个“海”字又是开口音,所以对于歌唱表演者来说这个“海”字的咬字、吐字是很难的,这句唱好了后面的也就跟着顺畅下去,但要是这个“海”字没“咬”好,后面的部分便会变得难唱许多,歌曲的整体表现也会随之散掉。这句歌词里的第一个字的发音和位置的固定就是咬字,小三度下滑对应一个字要将这个字完美地展现,不能太轻又不能太过。所以,我们在听宋祖英老师版本的《海风阵阵愁煞人》时,可以明确地听出老师对第一个字咬字、吐字的控制,还有对气息的收放。还有《黄河鱼娘》中的第一句词“不知道哪一天,你生在这大河上”的第一个字“不”,我们也能清楚听到其字头的爆发力,使整个歌曲的曲风立刻呈现在大家眼前,立刻对歌曲感觉有了一个定位,这就是民族唱法中吐字、咬字的魅力所在。

另外,汉字不像英语可以连读,很多词语前后连接就可以变成连读从而简化语言发音,但连读后的发音就与之前单个单词的读音有所不同了。而汉字不是,汉字的读音一是一、二是二,没有连读、变音一说,每个字都是独立发音,发音完整才是一个字,每个字的演唱和发音都要遵循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仔仔细细地说清楚、唱出来观众才能听懂你唱的是什么。

中国语言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歌唱技巧,所以在中国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训练环节,我们不能一味寻求好的声音建立通道、保持高位置、放松身体,而忽视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发音、归韵等语言上的问题。中国歌手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文作品时会觉得比用美声唱法演唱西方作品相对难一些。虽然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演唱中国歌曲字的读音大部分不需要学习和纠正,但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它起源地的语言有很大关系,美声起源与意大利,而意大利语大多元音结尾,口腔易打开,而且欧洲人说话习惯用胸腔,说话习惯夸张等等这都是影响美声诞生的相关条件,而中国语言与西方语言有很大不同,所以美声唱法还是唱西方语言比较好,听的人舒服,唱的人也舒服,而中国语言在中国民族唱法中明显更具表现力。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在对他的访谈节目中提到过:“因材施教是我教学中的基本原则,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教成一个样;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让方法把一个人给改变了,而应该扬长避短,把他的优点、特点充分发挥出来。”[2]所以我们不可强搬西方唱法,人种、地域、人的生理差别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视而不见,对歌手的培养应用适合的唱法和作品去教学,而不能违反自然条件让其去硬撑或勒紧,这都是不可取的。

2.韵味

韵味,简单说就是我们歌唱中的那些装饰音、“小拐弯”,而想将其发挥到极致,达到感人肺腑、令观众为之所动的效果可就不是简单地把装饰音、“小拐弯”用训练好的音色、很好的声音唱出来而已,更要自己动之以情,用情歌唱。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但余音也要是有韵味的余音,否则绕梁三日又有何用,徒增噪音罢了。韵味的展现是民歌最鲜明也最动人的地方,更是这种韵律简单、词意简洁明了的歌曲得以流传千年,纵然历史变迁但仍被保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民族歌唱艺术情感处理

中国音乐受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倡导美善交融的审美意识,继承了“礼乐思想”,以“仁”为本。纵观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孟、荀都以“和”为审美准则,“礼”与“中和”的儒家音乐美学基本特征成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3]中国音乐尤其是古代器乐演奏、诗词、戏曲、说唱艺术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写意性”。这是中国音乐艺术特有的表现特性,无论是器乐奏出的音乐还是诗人写成的诗篇,或是戏曲演员演出的戏剧、说唱艺术家讲说的过程,其诠释的主旨均是“意境”二字。所以中国民族唱法继承了这一优秀特点,在中国民族唱法中对韵味有极高的要求。

中国的表达方式中有和、含、忍、静、悠、清、远等特色,如国画讲究留白,歌唱讲求意韵。所以中国歌曲的演唱中要求许多小拐弯,而且各地拐弯等技巧均有其特色。西方的歌曲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更为多些,歌曲写的什么内容,那么演员演出来的要尽可能贴切作者原意。中国的表达却不是这样,它更注重意境的渲染,如张继的一首写夜间美景的古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四句诗中蕴含了诗人眼中的所有景色和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之感。景是实写,情是我们从诗词的语韵中体会到的。通过用凄凉的词语来描写景色,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感觉到此时夜色的凄凉,而人们都知道,景物摆在那里,没有什么凄凉不凄凉之说,不同心境的人看同一景色,对景色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于是我们知道了是诗人内心痛苦、凄凉,所以才有如此心境,看到如此凄凉之景。这是中国诗人的表达情感的一种独特手法。而这首古诗后经黎英海先生谱曲,由吴碧霞老师演唱。听后觉得是中国音乐的另一高明情感表达。歌曲旋律采用离调技法,频繁转换的调性使音乐的色彩丰富异常。这在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中是极少使用到的,正是这种频繁转换,不稳定的离调,暗自契合了诗人描绘的夜泊枫桥的景象,使诗歌中的环境与歌曲的旋律严丝合缝,完美无瑕。[4]而吴碧霞老师的演唱也是细致到位,每字每句都让人有肝肠寸断之感,深深体会到古诗作者的心境和惆怅。初听只是略有悲凉之感,细品过后才真正理解了黎先生高明的作曲手法和吴碧霞老师实力的唱功和细腻的歌曲处理。歌曲的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作曲家都用一个延长和小二度左右的颤音,歌曲的音高起伏也很明显,音程跨度很大,而吴碧霞老师灵活地运用中国戏曲中的润腔和摇音等民族演唱技法,使歌曲听来意境深远、由近及远、绵延不绝。这种中国韵味的表达将中国式抒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听后感受到古人音乐思想的魅力。

所有中国歌曲作品的演唱,情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是中国民族唱法的精髓,有情才有声,没有感情的歌唱,再美的声音也是徒劳无功、得不到大众认可的。中国民族唱法腔韵十分讲究,哪种歌曲运用哪种唱腔,要达到什么韵味,都是非常讲究的,不是由歌手随心所欲地改编的。如吴彦凝老师演唱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民族创作歌曲,其中的歌词中间有一句“风也罢,雨也罢,雷也罢,电也罢”,歌手就运用了戏曲和民歌中常说的甩腔,加上表演者的表情、动作、形体,使得歌曲韵味十足,配合歌词内容将那种英雄的大无畏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民族唱法的情感处理最重要的就是细腻、情感充沛,要像吴碧霞老师的《枫桥夜泊》,每一字每一句从她嘴里唱出来,都像是在蚌身体里经历磨难磨成的珍珠,圆润、色泽优美、光彩照人,没有一点瑕疵;还有吴彦凝老师演唱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运用多种戏曲唱腔,韵味把握十分恰当,情感充沛,无论是现场听还是在视频里看到,都会被她的情绪所带动,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战争年代英雄们的气魄和战火连天的悲壮。

三、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观,看到好的东西要学习,但本民族的东西也绝不能丢掉不管。对于歌手的培养我们必须秉持着因材施教的思想。可以学习西方的歌唱理论、歌唱技巧,但我们学成之后还要努力创新,“洋为中用”,既要有实践演唱能力、教学能力,还要有创新能力、培养能力。借鉴西方理论体系,发展我国民族歌唱艺术事业;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中国审美的人才、歌手,是我国现今声乐教师的首要重任。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访谈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刘一帆.简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历程[J].音乐研究,2015 (17):55.

[4]彭鹏.浅析声乐作品《枫桥夜泊》[J].黄河之声,2010(22):62.

猜你喜欢

吐字咬字唱法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绕口令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声乐演唱中的吐字技巧浅析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