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在中包含着过去”
——论记忆与视知觉的关系

2017-01-29李子旌

山西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对象意象

李子旌

山东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文一班,山东 济南 250000



“现在中包含着过去”
——论记忆与视知觉的关系

李子旌

山东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文一班,山东 济南 250000

阿恩海姆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其著作《视觉思维》着重探讨了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起的巨大作用。本文将梳理第五章:“现在中包含着过去”的主要内容,探讨阿恩海姆所认为的记忆与知觉的关系,包括记忆如何对眼前知觉活动引起强烈影响,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和补充,“过去的经验”如何处理“空缺”,知觉对象如何凭借个性被知觉从而归入知觉经验中。在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始终注意的是:视知觉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视觉思维》;格式塔;知觉;记忆

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柯勒的追随者,其美学思想的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他的一切理论都由此派生而来。他的艺术心理学著作《视觉思维》着重探讨了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起的巨大作用。本文将以《视觉思维》的第五章——“现在中包含着过去”为基础,梳理记忆如何对眼前知觉活动引起强烈影响,知觉对象又是如何凭自己的身份和个性被知觉,归入知觉经验中,归入过去的范畴中作用于下次的知觉活动。这个过程是格式塔在起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梳理有力支持了阿恩海姆一生想将低层次的感官活动提高到其应有的高度上的目标: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一切思维的本领,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压强”原则,一个知觉对象在记忆中的痕迹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它同时受到两个方向的力的影响:周围区域中其他记忆痕迹对它施加的压力和它内部固有的向外反抗压力的力。这两种倾向各占的成分可以以任意一种比例出现,极端的两种情况是:第一种力削弱了细节和精巧之处造成的紧张力,原对象变成了光滑的最简单的形状;第二种力在特定的情况下,例如被告知要尽量忠实地记住细节,会有记忆检测,那么个性会被保留甚至歪曲、夸张,变得比真实的样子更怪异。这些记忆痕迹因为两种力的占比不同,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并且从不间断地受到其它记忆痕迹的影响。储存起来的大量视觉意象并非统一整体,但也不是完全分散,它包含着大大小小的组织系统,相似的同族的意象会根据邻近性、类似性原则吸引、联结在一起,在无数次的思维操作中不断改变。

记忆形象可用于对知觉对象的辨认、解释和补充。人们往往相信必须借助过去的视觉经验才能把一个不完整的知觉刺激物的短缺部分补足,而阿恩海姆却在米考特“强制性的补足”理念的启发下认为:“一种没有记忆形象帮助的不完整知觉刺激物,也可以在知觉中成为完整的。……这样一种补足活动(强制性补足)看上去并不是来自记忆仓库,而是得益于知觉活动自身向简化结构发展的倾向。”阿恩海姆举了这样的例子:被隧道断成两截的火车被看成是一个运动中的连续的整体,这完全是由知觉自身的本领造成的,线条画之所以能成功把物体再现出来,也得益于知觉的“完结效应”。不过本文却认为这个过程中仍有以往的视觉经验参与,因为被试者事先已经知道了火车是连续的整体,知道隧道后面还隐藏着一部分移动的火车,线条画能被认出也是在人的经验中已经有了画中东西对应的实体投射在心里的记忆痕迹。当这种补充与对应越来越多时,就具有了心理成熟之后具有的本领,“并不是运用某种‘再加工’过程把知觉对象的各部分联系起来,而是使知觉愈来愈多地运用自己本能的智力。”补充成为知觉的一种本能。但不是对每个对象都有补足的冲动,补足行为是具有理性特征的,“完结”活动是有所选择的,例如我们在看一个人的时候不会补足他体内的骨骼、器官,在解剖学家那里情况可能会不同。认识活动与视觉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物体的外部与其内部是互为暗示、相互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使知觉超出了物体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形象,使人的意识不再局限于物体的表面。”阿恩海姆在这个问题上拉近了视觉与认识的距离。

“由于视觉的认识功能,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事物的缺席或隐匿的部分,也会成为知觉对象的一个积极的或肯定的成分。”对于这一节,阿恩海姆给的小标题为“‘中断部分’的可见性”,即人们有时会强烈意识到缺席的部分,或“空白”、“空缺”,并把这“空缺”当做一个实在的整体,它作为一个事件参与到视知觉当中,它不会被“过去的经验”所改变,“过去的经验”只是对“空缺”加以利用而已。引用阿恩海姆在文中所举的例子,一位画家几分钟后看到刚刚还在的胸像已经不在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反应:突然间看到了一片空无,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空无。他印象中胸像存在和现实中胸像不在形成强烈反差,让他感受到了“空无”,视觉的认识功能得以显现,假设几分钟前这个地方空无一物,画家自然不会有“它还在”的预设,也就不会感受到空无。“空缺”、“空无”是被感知到存在而存在的存在,“中断部分”因被感知而有可见性。“空无”一旦被“过去的经验”改造,补足,便失去了它作为“空无”的意义,因此他只能被利用,与此相反,一些实用性的东西则在视知觉中可以被“直接补足”和“完结”,被广泛使用的工具往往会让人一看到它就知道该如何使用,当它们被拿到艺术馆中脱离了实际使用的环境,便成为“纯形式”,失去其实用性,也不会被“补足”、“完结”了。

可以发现思维活动的原则在视觉这种低级的感官活动中就存在了,“识认”和“补充”都离不开记忆的帮助。视知觉的认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视觉加工过程中的最关键的步骤并不发生在视网膜上,而是发生在整个精神系统中。”需要调动各部门以配合,大脑比计算机智能的地方在于它遵循“拓扑关系”,这种性质只能通过大脑的感知能力发现,计算和度量对它是无能为力的。人真的是构造精妙的智慧生物。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宁海林.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J

A

1006-0049-(2017)11-0239-01

猜你喜欢

心理学对象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意象、形神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