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舍《骆驼祥子》的京味特色

2017-01-29马晓萍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京味骆驼祥子下层

马晓萍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论老舍《骆驼祥子》的京味特色

马晓萍*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骆驼祥子》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作品,叙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老北京特色,如今,学者们纷纷研究《骆驼祥子》,试图重新发掘它的意义。

《骆驼祥子》;老舍;语言;京味

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了“京味”,其中,《骆驼祥子》最具代表性。本文就从《骆驼祥子》这篇著作入手,分析其中的北京口语词汇,探讨“京味”特色中的深刻内涵,进而了解“京味”之下的北京人和北京事,以及那些风土人情和原汁原味的历史画面。

一、《骆驼祥子》中的北京口语

在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大量的北京口语词汇的应用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极具生活化的词汇让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的景象更为鲜活。“体己”、“咱俩”、“怎着”还有“块儿八毛”等都是典型的北京口语词汇,这些词汇的大量应用让主人公骆驼祥子的北京风味更为浓厚。根据词类的标准,北京词汇又具体分为口语动词、口语名词、口语副词以及口语形容词,而这几部分在《骆驼祥子》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当然,北京的口语动词出现的次数颇多。就单音节的动词而言,在第一回中就有:“还是十天八天,吹了。”而第七回中也有“在外面拉散座”。在这里,动词“吹”的意思就是“散”和“完”的意思;而“拉”也有抢生意的涵义,这都是一种故意的表现,极具北京特色。再就多音节的动词而言,第一回中就有“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点。”这里的“拉晚点”的意思无非就是在下午的四点以后去出车,是“京味”的特有展现。同样,《骆驼祥子》中的名词也有诸多形式的展现,比如说有表示人的名词,也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同样还有表示物的名词。对于表人的名词,在第一回中有:“专等坐快车的主儿”,第六回中有:“倒怕有了照顾主儿而没作成买卖”,其中,“主儿”指的就是客人,而“照顾主儿”指的就是老顾客。对于表时间的名词,在第二回中,有:“今儿个就是今儿个”,而在第十四回中,有:“上半天,他非常的喜欢……下半天……。”在旧北京,“今儿个”所指的意思就是“今天”;而“上半天”与“下半天”则分别表示“上午”和“下午”。在表物的名词中,我们也可以在《骆驼祥子》的第一回中发现“嚼谷”好人“胶皮团”,在第六回中发现“白房子”,在第十三回中发现“水月灯”,而在北京的风俗中,“嚼谷”的意思就是“吃用”,“胶皮团”就是在指“拉车的这一行”,然而鲁迅所写的“白房子”也就是社会上“最下等的妓院”,至于“水月灯”,其实就是“煤气灯”的意思。然而,一些北京口语的形容词更是屡见不鲜。例如:“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还有“不还钱,新鲜”,以及“你是了味啦”都是具有“京味”的形容词语,“一边儿”的意思指的是“同样的”,“新鲜”也包含着“奇怪”的含义,而“是了味”所表示的意思就是“满意”。在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第一回就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敢情他也会病”,在第五回中,就有:“好在他还得去接杨先生”,在第六回中这样写道:“甭害怕”。这些都是具有京味的口语副词,“敢情”指的就是“发现那些原来所没有被人发现的情况”,而“好在”所表示的意思就是“幸亏”,同样,“甭”也就具有“不用”的含义。

可以说,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运用这些北京的口语,让《骆驼祥子》本身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点,这不仅满足了白话文的要求,同时还让文学创作的语言朝向大众化发展。老舍当时觉悟到了我国近代的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大众化方向,而他一生所有的创作,同样都蕴含着这一思想观念。从这个方面来讲,老舍先生所创作的《骆驼祥子》并不是肤浅的创作,相反,它是深入而浅出的,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老舍先生是近代的文学巨人,而且是灵活掌握语言的作家,他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经验,让作品充满了京味特色,将旧北京的口语发挥到极致,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

二、《骆驼祥子》中的北京人和事

在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骆驼祥子》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北京口语。比如“胶皮团”以及“谱儿”等等,这些地道的北京儿化词和北京词汇,塑造了一个个充满“京味”的北京人和事。就以这部著作《骆驼祥子》为代表,大量的北京词汇让人物的性格鲜明,展现了当时的老北京风采。老舍先生在对祥子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时,这样描写:“很快可以的就能拉上包月……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在这段话中,最具有旧北京的特色的即为“顶”字,这一个字,就将主人公祥子内心的憧憬表现出来,让一个非常朴实的乡村青年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骆驼祥子》中的“不得哥儿们”这句话,又将从乡下来的祥子身上的内向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骆驼祥子》这部书中,尽管里面的小人物,其个性也具有京味,比如,杨太太的一句话:“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在这一段中,读者可以切身感受到杨太太的做作与吝啬的丑恶姿态。在杨太太把客人送走以后,就对祥子说:“别拿着眼紧扫搭我”,由此可见他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祥子的蔑视之情,即使是自己理亏,依旧是摆出高高在上的面孔。当然,《骆驼祥子》中还有一些细节可以将北京的幽默展现出来,而“今儿个就是今儿个啦!”这一句话短短的话语,其中却有着丰富的含义,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在这个时候,是成是败都已经在今天决定了。具有北京的语言特色,同时还不失风趣和幽默。在事实上,《骆驼祥子》这部书籍的背景就是背景,讲述的故事同样也是旧北京的最底层的那些劳动人民所经历的艰苦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骆驼祥子》的整篇故事所讲述的就是北京人和事,其“京味”的特色十足。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的口语描写非常贴近在那个时候最底层的大众,它以北京话为入手点,经过严谨的加工而锤炼,因此没有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特点,反倒生动而俏皮,其活泼而让人感觉到亲切的文字,着实是雅俗共赏的佳作。

三、“京味”之中的风俗民情

在老舍先生的著作《骆驼祥子》中,它的开篇就这样介绍:“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的,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并拉‘整天儿’……”,这样的一段话,使得老舍先生对北京的人力车夫的记载十分详细,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其中,“拉整天儿”以及“车份”等都是在北京人力车夫之间所流行的词语,非常地道。当然,整篇文章中对于北京地名描写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八大胡同”以及“雍和宫”等等。特别是骆驼祥子所拉的那条线路,其叙述也非常详细:“像八里庄、黄村、北辛安、磨石口、三家店,都有养骆驼的……”老舍先生通过这些地名的描写,体现出了主人公祥子对当时北京的熟悉程度,这样就会让人感觉到真实和亲切。另外,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对一些具体的场景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虎妞的婚礼还有刘四爷的寿辰等都绘声绘色,将旧北京的风俗习惯展现出来。甚至,老舍先生对于“白房子”以及大杂院小茶馆等场所的续写,也非常形象,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京味”特色,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这里和繁华的上海不同,这里和中原的其它城市也不相同,而是专属于北京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就以《骆驼祥子》中的祭灶来说,老舍先生通过具有北京特色的语言描述,给我们展现出了街头上小贩叫卖与吃糖吃瓜的习俗,具有老北京的“京味”色彩。而刘四爷在过寿辰的场景同样也是老舍先生用心续写的。从这场寿辰的筹备开始,一直到这场寿宴的正式举办,其中的对象非常齐全,而它的样式和讲究也很多。这些描写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北京人们所独有的心理,他们讲究的是场景体面,让人感觉到一场气派。老舍先生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北京风俗民情。在每一个细节之中,都有着一种独特的“京味”,从此我们可以发现,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所创造出来的“京味”具有鲜明的北京特色,而这些特色背后的风俗民情同样也是旧北京所独有的,可以称得上是旧北京社会的风俗再现。

四、“京味”的历史时代画卷

老舍是我国近代的著名作家,而他的作品《骆驼祥子》所讲述的故事同样也会在二十世纪的末期发生的。在那个时候,北京人们的社会和下层劳动人民所遭遇的不幸同样就是黑暗政府的统治以及军阀混战的局面的缩影。以人力车夫骆驼祥子为代表,他们所遭受的侮辱和压迫食不果腹,而很多户人们所共同生活的北京大杂院同样也破烂不堪。拿小福子为例,她代表着无数的下层劳动妇女,她们的社会身份低下,并很难逃脱化身为娼的凄惨命运;拿小马儿爷爷为例,他就代表着社会底层家破人亡而又辛勤工作的百姓……而他们的悲惨命运是旧北京社会的必然结果。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描写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曹先生就是一个心地善良而极具革命意识的人;孙侦探就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他连旧北京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辛勤血汗钱都要狡诈;夏太太的行为一点都不检点,他非常吝啬而且装模作样;阮明肯为钱把自己的思想出卖。老舍先生笔下的这些人物各各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当时的社会中以金钱至上为重要思想。当时的社会动乱不堪,而且政府的腐朽统治也同样压迫着最下层的劳动人民,正是因为社会这样腐败,所以让诸如人力车夫祥子一样的下层百姓遭受着悲惨命运的折磨。其实,通过祥子的人生经历,我们深入思考可以得知祥子最后轮落得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而这一切的根源乃是这个社会,祥子切身遭受的种种悲惨,以及他个人思想的逐渐堕落,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恰恰就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样也是历史在他身上所印刻的痕迹。所以,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京味”同样也可以反映出旧北京人民的风俗民情。正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中,人们的思想并不健康,在社会中对比自己社会地位低微的人民进行种种剥削,让下层的劳动百姓喘不过气来,社会中的那些奸诈的小人,总是趁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就对比自己弱小的下层艰苦百姓进行无限欺压,同样,自己也深入欺诈下层劳动百姓的生活之中而不可自拔,而下层那些原本具有奋斗激情的百姓备受打击,在一次次的折磨中,逐渐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最终沦为行尸走肉,这正是这个时代的悲剧。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把当时的历史画面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些具有“京味”特点的风俗民情,揭示了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道德伦丧,极具时代的特色。当然,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鲜明的北京风俗民情,将旧北京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给读者,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骨子中的思想状态,从而体会那个时代浓郁的京味特色。

五、结语

从《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中,它的“京味”是从北京话着手的,让其语言特色通俗易懂,具有一种特色的诙谐风格,不仅俏皮轻快,而且生动活泼,并且还渗透着当时北京的民俗特点,有利于让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在更深的一层角度上来讲,老舍先生的“京味”特色同样也是结合了当时统治黑暗让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其军阀混战的局面更让下层的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在旧北京的时代沉淀之下,旧北京的底层劳动人民在物质生活上贫困,在精神层面上也失去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从而沦落为自私堕落的麻木行尸走肉,这是必然发生的社会现象。

[1]陈秋露.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J].文学界(理论版),2012,01:4-5+11.

[2]李婧怡.老舍作品“京味”特色内涵探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65-66+70.

[3]石光.试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440-443.

马晓萍(1993-),女,回族,青海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I

A

1006-0049-(2017)07-0069-02

猜你喜欢

京味骆驼祥子下层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折叠积雪
《京味儿印象》
积雪
河北省卷《骆驼祥子》阅读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有借有还
“京味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