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应向驾驶员培训行业学点啥

2017-01-28壮国桢

职教通讯 2017年13期
关键词:驾校驾驶员院校

壮国桢

高职院校应向驾驶员培训行业学点啥

壮国桢

轿车快速进入中国的普通家庭,带动了驾驶员培训市场的持续火爆,驾驶员培训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根据《2016年中国驾驶培训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共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13 782户,机动车驾驶教练员68.63万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车辆53.4万辆,完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667.4万人次,这些数据折射的是一个庞大的驾驶员培训市场。为了争夺生源,驾校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做中学”的培训方式是驾校竞争的有力武器,而管理、培训和考核相分离的组织方式则成为提升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综观目前的高职教育,随着高考人数的持续下降,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问题突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不足,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如何直面挑战,在困境中突围,或许可以从驾驶员培训行业得到一些启示。

一、个性化培养是应对生源多元化的首选之策

驾驶员培训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培训对象的全纳性、培训方式的灵活性以及教练的可选择性等方面。培训对象的全纳性,是指只要通过交通法规的测试,皆可参加培训。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则是根据学员的要求,灵活安排培训时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按学时收费”“先培训、后付费”等模式,培训基本做到了全天候,大大方便了学员参训。教练的可选择性,则是指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可以根据教练的态度、水平等可以提出更换教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院校的生源日趋多元化,有提前招生、对口单招、普招等不同招生类型的学生,还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应该说,高职教育已经具备了教育对象全纳性的特征。在灵活性方面,由于全国统一高考和部分省(区、市)自主考试并存,导致学生的学业基础参差不齐,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按照同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把学习基础差异巨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班级,实施整齐划一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投入严重不足,课堂教学问题凸显。在可选择性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实施了学分制,但学分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课程和教师的可选择性,而事实上根本做不到。除高职院校生源呈多元化外,学生的求学诉求也日趋多样化。如果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千校一面”,那么,不仅不能解决高职课堂层面的突出问题,而且很难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即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目前最应该做的是借鉴驾驶员培训的做法,分析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多元化特征,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诉求,制定“一校多本”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实施个性化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至少应制定技术型、技能型、升学型三类人才培养方案。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技术问题上。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则以技能培训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培养重点放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升学型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对口本科院校的要求,夯实学生语数外等学业基础,强化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也可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做中学”是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进行安排,中间虽穿插一些实验、实训,但总体未有大的变化。这样的安排主要来源于普通本科教育,由于高职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这似乎也成为办学的一种规律、教学安排的一种经典。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能够完全打破这一模式。而在驾驶员培训模式中,培训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基础和场地驾驶”“道路驾驶”和“安全文明驾驶常识”四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和高职教学内容基本相似,有理论、有实践,但是驾驶员培训没有完全按照“三段式”来进行,而是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这一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实施的。从生手到熟手、能手主要在驾校培训后由驾驶员本人在实际驾驶中完成。驾校培训主要完成“新手到生手”的培养。首先,是基础知识学习,学员必须通过“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考核,这是驾驶员的基本知识储备。其次,是职业体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定点模拟练习,主要熟悉油门、离合器、刹车的配合;第二阶段是实际体验,待定点模拟完成以后,就可以上路练习方向与油门、离合器、刹车等的配合,初步体验作为一名汽车驾驶员的职业行为;第三阶段是职业能力提升阶段,重点开展“场地驾驶”与“道路驾驶”的交叉训练,“做中学”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安全文明驾驶常识”等体现职业素养基本要求的内容则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

有过驾驶员学习经验的人都有切身体会,虽然很累,但都觉得有趣,没有厌学情绪,除了学习目标明确外,“做中学”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受训的整个过程中,学习始终是围绕着“做”展开的,“做中学”贯穿于每天的新任务之中,贯穿于每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之中,贯穿于每个学员自身的困难克服之中。

三、管办评分离是提升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驾驶员培训没有改革之前,驾驶员培训和考核都由公安交管部门负责,管理、培训、考核都在同一个系统内完成。改革之后,做到了管理、培训、考核相分离,这不仅提高了培训市场的规范化水平,而且有力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升。首先,管办评分离有效防止了垄断产生的利益部门化。交通运输部负责制定驾驶员培训的教学要求,并对驾驶员培训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公安部则根据教学要求编写考试大纲,并负责考核,考核既包括学员的驾驶能力,也包括学员的安全意识、文明素养等内容。两部各司其职,既共同负责,又相互制约。其次,驾驶员培训机构的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在《培训大纲》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如何开展培训,则是驾校的事,完全由市场来主导,服务态度、培训质量、考试通过率等则成为驾校竞争的有力武器,客观上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当前,在高职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和考核主要由院校独立完成,很少有第三方真正参与评价,院校年度质量报告也是由学校独立完成,除院校举办方的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对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之外,作为毕业生“消费”主体的用人单位几乎没有话语权,学生的选择权也非常有限。201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成立,标志着我国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作出重大调整,对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完善专项督导、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承担该委员会日常工作的办公室仍然设在教育部,基本还是在教育的体制内,属于“同体监督”,监督制约的功能相对较弱。因此,可以借鉴驾驶员培训的做法,进行高职教育管理机构职能的重组,由教育部门负责宏观管理,院校自主办学,用人主管部门负责质量监督,这也许是可以进行尝试的改革举措。

[责任编辑 张栋梁]

壮国桢,男,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驾校驾驶员院校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驾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工读驾校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读驾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