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诉求的现实性与路径取向

2017-01-28侯文杰

职教通讯 2017年13期
关键词:匠人工匠精神工匠

侯文杰

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诉求的现实性与路径取向

侯文杰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换挡升级,这一过程不能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支撑。在对传统职业教育忽视工匠精神的弊端和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现实性以及实现路径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现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现实性;路径取向

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实施以及大国地位在国际上的提升,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成为当下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及这个术语,一时间,“工匠精神”更加成为中国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但是,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对大国制造业的一个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缺失的批判以及对工匠精神诉求的提出,为对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提供有效的路径选择,为中国制造业整体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以及人力资本支撑,加速发展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使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一、对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批判

研究日本企业长寿秘诀的船桥晴雄先生在《新日本永代藏—企业永存的法则》中提到,在124万家日本企业中,存续100年以上的企业有2万家,200年以上的有1 200家,300年以上的有600家,500年以上的有30家,1 000年以上的有5家。[1]长寿企业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数量又如此惊人,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人是否也应该反观自己呢?相比于此,国人对工匠精神认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更不足以支撑我们打造更多的百年老店去传承这样的文化。我们所认知的工匠精神是技术的一流和超然,却不知技术的精湛是来自于心性的培养,懂得感恩有真诚的投入才会有一流的工匠品质。对匠人精神内在文化的认识不足,不仅会导致技术工艺的粗糙烂制,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打磨,这也是目前国人所缺少的认知。那么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导致了工匠精神的缺失,这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精湛技艺和忘我精神的缺失

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忘我的精神是成为一个良好工匠的基本素养。在工匠的做工中我们知道他们遇到的阻力可以分为两种:自然的和人为的。比如说,一个木匠会意外地发现木头上有结节,同样的建筑师也会发现房基下面有原来没有料想到的软泥。这些阻力都会使得一个匠人重新思考或是推翻原有的方案,成为持续不断改进的一次契机。当缺乏一种自我创新和突破的工匠精神时,这样类似的难题会持续不断地出现,又找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这就是精湛技艺缺失带来的重大损失和影响。而人的阻力和这些自然遇到的阻力相反,比如说,某个画家决定把其实不错的作品刮掉,重新画一幅,等等,在这里,艺术家给自己制造了障碍。遇到种种这样的障碍,工匠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古典心理学认为,阻力会造成挫折感,挫折感进而引发愤怒。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发现事情进展的不顺利,会有把手头的工具砸个稀巴烂的冲动。这是社会科学行为中所谓的“挫折——攻击综合症”。

而应对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耐心,人们经常会说:“好的匠人是非常有耐心的。”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带着挫折感继续工作,而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这种耐心就是一种练习所得,同时,也是一种习得的技能,练习的时间越久,技能水平就会越高。然而,正是由于大多数的匠人缺乏这种投入的忘我的精神,只求完成任务,不求甚解,也就称不得是工匠精神了。

要知道,注意这些细微的要素,既关乎工作的流程也关乎工作的态度,态度的缺失必然导致精湛技术的缺失,这也是工匠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文化渗透不足导致意识的狭隘

每一个匠人自身所渗透的匠人精神应该是从两方面得来,一方面,是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匠人自身的文化涵养。在《大国工匠》这个系列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精益求精,还有大师傅们身上所具备的涵养,那是一种工匠的担当犹如山崖伫立长松挺身那般让人敬畏。在药粉使用量上的锱铢必较,在形状上的精雕细刻,这不仅仅需要的是高超的技艺,也需要超凡的心理素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均匀用力。他们不仅要将手中的工具应用自如,而且还要具备了解手中工具的文化,每个部位用什么刀以及刀具之间的摆放距离都会不差分毫。比如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厨子舍”的每一代传人中,他们对厨艺的讲究不仅仅局限于锅碗瓢盆和大豆干粮的组合,而且对火候的掌控,食材的原产地,等等一系列相关的文化都了如指掌。所以,他们所承载的职业生涯既是技艺磨砺的过程,技能积淀的过程,也是心路里程。

工匠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是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贵技艺,有时还需承担着身家性命和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包含着常人不易忍受的艰苦辛劳。与文化对话达到同声相应,信念相通的境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对自身文化无限挑战的积累,才能在造就自己的同时,拓宽人类的认知空间和创造能力。

(三)职业道德的缺失

我们常说,家有家规,那么一个行业也有一个行业的规则,遵守行业规则便是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但是职业道德不仅仅是遵守行规的问题,也是角色意识以及个人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等。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尊重技艺的实用性、适用性,也要重视职业理念和价值观的培育。既要具有“工匠”安身立命的专门技能,也应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养成对职业的敬畏、敬业和勇于求真探索的职业奉献精神。

大自然赋予人类智慧,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好好工作,把人类视为能干的动物。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的基本能力是相同的,而且这些能力的大小也差不多,这就意味着我们都可以变成优秀的匠人,但导致人们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是他们追求质量的动机和欲望不同,而这些社会动机又都会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我们从“质量至上”这个词可以看出,它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宣传口号,而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质量至上”意味着匠人痴迷于制造某种某样具体的物品或者培养一种技能。这也是职业道德的诉求之一,同时,在塑造匠人“角色意识”上也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职业道德的缺失会严重阻碍工匠精神培养,把工作做好的欲望不是简单的欲望,个人的动力和社会组织密不可分的,忠诚、爱岗敬业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对一个匠人品行的养成也是及其关键的,从物品中窥见人品。

二、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诉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产品市场份额比值增加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国家经济稳定提升的同时,更加强调个人能力,导致人们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是他们追求质量的动机和欲望。因此,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影响着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人在职业发展中的先决条件。在国家转型升级的同时,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而职业教育更应该充分向其本质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市场竞争对“工匠精神”的诉求

良好的信誉和品牌效应是快速占领市场的外在包装,而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占领市场份额的最有力武器,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但是,好的产品质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制造出来,是产品精细化中的关键问题。

1.产品质量的需求。每当提到产品质量的精密度,我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德国的机械制造业,瑞士的手表行业,法国的香水等。只有工匠精神渗透于德国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才会使得这个国家成为精品制造业的典范。我国青岛有德国设计的地下水道,100多年过去了使用起来依然很好,而且,为了使维修更为方便,每3米的范围内都会有油纸包好的维修配件,以备不时之需。过去是这样的用心,现在也依然如此,比如,在德国销售的鸡蛋,他们会在每个鸡蛋上都贴上编码标签[2],这样就可以根据编码立即查询到具体的哪只母鸡,以便做好食品安全的监控措施。由此可见,这种严谨的态度是使产品立足于市场不败之地的绝佳途径。

反观中国,据资料统计,我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到8年,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只有2.5年,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忽视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关,还有生产上的其他环节,所以工匠精神的衰落在所难免。

2.精益求精是精细化差异。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中国想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必不可少。国人在海外的疯狂购物现象,从日本的马桶盖到电饭锅,还有欧洲的奢侈品,这些都凸显了中国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只有对产品精益求精,重视质量以及通过对产品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近些年来,我国精品制造业在国际大舞台上也初露头角,蛟龙下海、高铁飞驰。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因为这不仅是企业塑造品牌的灵魂也是企业长青的法宝。有竞争才会有创新,创新又从何而来,市场上从来不缺乏同类的商品,在琳琅满目的橱柜中的商品哪个可以使消费者情有独钟,这个商品的价值一定等同于甚至是高于他的价格,在市场竞争激励的当今社会,商品中所倾注的工匠精神一定是该商品持续永存的关键所在。激励的市场竞争推动技术的革命和创新,以适应千变万化市场的需求,必须以工匠精神的态度追求产品的卓越。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工匠精神”的诉求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机械化、机动化代替了人力,传统工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也已经过时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工匠精神不单单是从事传统手工的匠人们才具备的一种工作品质,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包含了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包含了意志品质的坚守专注,包含了精益求精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一种创新,一种新的价值的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经得起考验、经得起失败,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说到底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进入4.0时代,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必然转型升级,而工匠精神就成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企业转型升级依靠大量的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品质,精湛的技艺、严谨的工艺来自工匠们的一丝不苟,只有在供应链上每个人的精心付出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产品,才能更好地实现产品、产业的升级。还记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时刻,面对强大的对手,无论是老将兵团东道主巴西队,还是近年新起之秀埃塞俄比亚,中国女排的团结和不放弃铸就了最后的辉煌时刻,时隔十二年,中国女排再次站在历史舞台的最高点,这就是中国女排精神,是每个球员尽心尽力的成果,为那美好的时刻都不吝啬汗水的投入精神。投入才会深入,付出才会杰出,这是中国女排精神。一种精神的迸发可以创造无限可能,因此,工匠精神仍然是当下社会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和力量。当前,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我们更应该秉承良好的文化传统,弘扬并传承工匠精神,如果我们每个工作者都能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那么中国伟大的复兴梦必然会实现。[3]

(三)现代职业人对“工匠精神”的诉求

对于工匠精神认识的不足,不仅仅是从字义上理解的一种字面意义,这其中的内涵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一路走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精髓甚至职业涵养。只有慢慢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魄力全身心投入到手中的活计,用心经营并懂得用坚持所带来的内在力量去行动,以一种近乎禅人的修养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有修成正果的那一天。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是把工匠们良好的职业品性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形成必要的工匠文化,以制造业作为载体去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中国匠人真正的参悟到什么是“工匠精神”。

1.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有形的品质和无形的资本,它融入在工匠制作的产品里,表现在作品的细节和创意上,体现着工匠对技艺精湛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工匠精神,树立工匠大师的示范作用。[4]职业院校是培养工匠们的基地之一,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和工作态度,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职业院校就具备了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工作竞争中脱颖而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代匠人的培养需经过长时间的考核和心智的磨练,由学徒逐渐成长为大国工匠,要走很长的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未来工匠们还在职业院校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时刻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事无巨细的培养各种好的习惯和德行修养。

2.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发展。在当下,国家积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现代职业人需要具有时代精神和品质,学生不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在实践过程中懂得什么是责任和专注,在塑造学生精神品格的过程中,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来当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这便是他们身上最闪耀的发光点,将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本价值。传统的学徒制中师傅带徒弟,大多数会有人身依附关系,师傅在选择徒弟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人品,在传授其技术技能秘诀的同时教授其做人处事的生存之道。而现代学徒制不再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而是多人在师傅的带领下共同学习,需要通过其他教育形式将这些正能量传承下去。

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实现途径

时代的召唤是培养大国工匠有利的先行条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大国工匠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意味着工匠精神的回归和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开始。职业院校是孕育大国工匠的初始基地和孵化基地,只有培养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严谨耐心的态度和敬业爱岗的精神,才能够更加接近大国工匠的标准。

(一)注重传授学生完整的职业知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中有很多课业是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的,让学生掌握更好的技能,需要其对整个知识链的梳理,比如说,了解整个产业链上的工艺、技能,了解产品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感受形成工艺的历史文化,从中体会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地位。[5]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严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这份对待学业和课业的认真,如果每个学生都弄清楚了自己所从事产业节点的联系和此种工艺所需的技能,就会慢慢地掌握其中的精髓和要领,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本身的自信心,而且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边实践边研究,通过自我总结去改进方法并从中革新技术,提升自己的能力。整体剖析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当他们能够品味到制造业中的精髓,将自己手中的物件看作是自己的小发明、小成就时,就会激发他们不断创新的勇气。

(二)通过学徒制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学徒制的培养方式一直存在于手工业以及制造业的行业中,虽然历经时代的变革,也出现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之分,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传递工匠精神不可多得的方法。借用夏奈尔首席鞋匠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6]因此,职业学校也应该有这样一支专业团队,由各行各业的专家组成,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在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同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耐心与专注,传承一丝不苟的作业态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成长为未来大国工匠所必备的精神特质。我国有些传统的手工艺已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绝境,很少有年轻人耐得住性子去做老一辈人做的事情。不仅传统手工艺和技艺,即使现代工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专心专注地去研究。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国工匠的培养并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匠精神的养成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专业人士和职业学校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放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

(三)以校企合作作为基石培养工匠精神

资源共享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精髓,现代学徒培养须靠现代的方法践行,时代的变迁给了我们无限种可能,我们将利用新兴的方式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和愿景,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将课程作为支撑点培养合格的学徒。学校可以选择邀请企业的入驻,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孵化基地,同时,企业也可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创办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模式的多样化是创新校企合作实现途径的客观要求。当前,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校企合作模式以最快最迅速的方式激活,打通学者和师傅之间的有效沟通瓶颈,最大化地实现匠人精神的传承和培养。

(四)鼓励能工巧匠传承工匠精神

自古以来,手工艺的发展就有官方定制和民间作坊两种不同的实现路径。上朔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候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一切艺术的东西只能在上层社会方可流传,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以及纸张的发明都极大地促使私学产生,民间得以学习各种知识,学术下移为文化的迅速扩张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术下移后的学校以“有教无类”为教育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学术文化向民间转移,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基础,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教化水平的提高,推进了中国民间社会兴学重教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当时,已具有相当水平的天文(节气)、农学(畜牧纺织),医学(扁鹊)、文学(诗经)等自然科学和古文经学,主要依靠学术下移得以流传和发展。因此,民间技艺精湛的匠人也是藏龙卧虎、大有人在,我们应该鼓励民间艺术的传承,尤其是一些即将失传的古文化技术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比如说,手工宣纸、手工彩扎、龙氏木雕船和刨扫帚等,通过这些传统老工艺去传承匠人们的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1]汪中求.借鉴日本经验思考工匠精神[J].中国工业评论, 2016(6):54-59.

[2]孙仁祥.工匠精神塑造品牌灵魂[J].中国商论,2016(8): 161-162.

[3]刘姣姣.基于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院校艺人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6):238.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6-10.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53-56.

[6]张斯元.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4).

[责任编辑 曹 稳]

2015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TJJX15-032)

侯文杰,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7)13-0007-05

猜你喜欢

匠人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青年匠人
汽车匠人
工匠赞
“神级”匠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