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7-01-28于秋于晓军

职教通讯 2017年13期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思想

于秋 波,于晓军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于秋 波,于晓军

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提出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引导及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和能力的加强与提高的目的。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正能量引导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深化发展,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将“互联网+”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教育在经历了传统的发展阶段后,如今的教育阶段,将会在与互联网的结合下摆脱以“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的教育模式,呈现出向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和老师任学生挑选的“互联网+教育”趋势发展的态势,最终形成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活力的新型教育模式。“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推动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而且,也激发社会经济实体的活力,也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高等教育移动化需求趋势日趋明显地推动着MOOC(在线开放课程)行动的发展,促使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并不断地将中国高等教育与O2O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度融合,颠覆传统意义上“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概念,充分发挥线上教育优势,使每位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他们参与甚至建造个人发布平台,成为话语主体,避开目前教育职能发展的技术局限性,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持续、有机地融为一体。[1]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互联网+”犹如一柄“双刃剑”,不仅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开拓了其发展的新思路,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挑战。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资源与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多边性及平等性等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并已被广泛接受。

1.“互联网+”传播速度的快捷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通过网络,大学生能及时获取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打破了学生与外界相互隔离的状态,缩短与外部世界的距离,还能拓宽高校学生的视野,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功能的发挥;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便利地获取丰富的教学信息,使教学的空间、时间变得更加随意,内容更具开放性,并通过迅速、及时、准确的方式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佳效果。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搭建了情感沟通的桥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广泛、更深入。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所,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而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多样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一系列互联网终端如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网络论坛及MSN等的发展,促进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较,“互联网+”新型教育工具的出现逐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崭露头角,不仅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多样化,彰显在“互联网+”教育平台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社会接轨,并显示出“互联网+”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独特优势。

3.“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提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平台。“互联网+”作为新型的教育工具,其强大的开放性、庞大的信息量、丰富的素材资源库,为大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平台,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专题网站,宣传先进的思想理论,扩大理论信息的传播范围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影响力。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日志或信息的形式及时发布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建立相关的校园主题专栏,完善校园新闻平台。

4.“互联网+”传播的多边性和平等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信任度。“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可以利用互联网或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无屏障性的双向交流与多边互动,清除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戒备和隔阂,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平等地位充分体现。这不仅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度,缩小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减小大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防范,而且,学生能够向教师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沟通师生感情。另外,还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教育思维,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学生,创新教育理念,在师生交流中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引导学生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互联网+”的虚拟化增加了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互联网+”的虚拟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如使社会空间“无屏障化“加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增加了甄别信息真伪性的难度;增加中心信息与边缘信息的不对称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互联网+”技术的易更新性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创新性带来了考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弱化高校主导教育的思想主导性。“互联网+”自身传播的价值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夹杂着颠倒黑白、有害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信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变异。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多样化,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新优势不断显现,传统的教育方法也逐渐不符合时代要求而失去吸引力。

2.“互联网+”的“非主流”现象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致使主流的文化思想传播受到非主流文化思想传播的挤兑。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自律意识较差,他们对网络上的部分信息不加辨别地进行引用、转载、复制和抄袭,使消极的、腐朽的信息得以大肆传播,这些信息可逐渐引起大学生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给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甚至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非主流的文化思想导致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异化现象的发生。此外,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特点,加上虚拟空间方面的立法尚处于空白,难以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或言论逐一进行查证或监控,社会道德规范也无法约束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这些都会加速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滋长。

3.使用“互联网+”的匿名化使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弱化。互联网可以匿名使用,这也增加了大学生在网络中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在学生的意识中,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不受约束的、免责的世界,可以进行各种网络行为,可以任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便会更加肆无忌惮,在不知不觉中会放松道德自律,使自己的道德滑向深渊。“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相对滞后,甚至存在真空区域。在网络道德意识弱化的情况下,大学生容易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侵蚀,法律约束的不健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大学生的不当之行,导致他们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4.“互联网+”传播的不良信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很多大学生都是初次离开家庭,对陌生和较为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容易产生疏离感和恐惧感,因此,往往会被相对宽松、自由的网络人际关系所吸引,慢慢会陷入其中,在网络中寻找满足感。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重要时期,很容易迷失方向,进而会产生诸如焦虑不安、精神疲惫、孤僻冷漠之类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整合

(一)“互联网+环境关照”,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1.发挥社会“互联网+”作用,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合力。(1)在社会环境中,全社会应树立“互联网+”的运用观念。社会中各行各业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互联网+”,及时向社会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利用风气,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2)在学校环境中,可以通过开展“互联网+”专题讲座,进行“互联网+”专题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使“互联网+”深入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让大学的课堂及校园生活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而达到利用“互联网+”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目的。(3)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教育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父母与子女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聊天或视频,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家庭教育,为子女健康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2]

2.强化学校“互联网+”建设,营造多彩校园生活。(1)加强校园“互联网+”建设,夯实校园文化传播基础。要重视搭建“互联网+”工作平台,把“互联网+”发展成为传播信息、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校园内各类信息传播的监管,舆论信息的监督,引领校园舆论导向,防范不良信息传播。(2)正确定位校园文化特色,加强“互联网+”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入手,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及“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保障。整合“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优化“互联网+”的管理和应用方式。高校应加快校园“互联网+”资源整合,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3)挖掘寝室“互联网+党的建设”“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安全教育”“互联网+社团建设”和“互联网+宿舍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寝室内部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拓展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为大学生提供优美的寝室环境,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认识水平和自身素质。[3]

3.创新课堂“互联网+”应用,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互联网+”影响下,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中心”向“边缘”转化,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模式,梳理新型学生观和师生观,开发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还要构建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信任、理解、平等、民主、合作和交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互联网+”技术,与时俱进。(2)树立“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的创新融入传递过程中,从思维方式、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方法等方面为创造、创新提供条件,将知识在传递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创造领域,实现知识传递与创造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3)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课堂教学工作要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站在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培养人才。

(二)“互联网+正能量引导”,提升大学生思想新境界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1)增强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感。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创造优秀中华文化和造就卓越中华文明的光荣历史,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价值认同,达到加强对大学生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2)重视大学生社会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和动员,如建设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宫等,编写大众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宣传片,在媒体上开设专题讲座,等等,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完善道德人格塑造,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高线。(1)个体建构。提升个体的网络道德自律。应提高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认识水平,做到网络社会中的知与行的统一;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其网络社会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变;锻炼和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互联网行为习惯,促使个体遵循网络社会道德规范。(2)社会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增强网络道德意识,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从多方面重构对社会与网络两个世界的认知;建立优秀网站,开发德育软件,使大学生拥有既符合自身情况,又健康向上的网站可用,同时,还能从这些网页上获取自身需要的学习资料,接受积极的思想理论教育。(3)社会管理。完善网络行为控制与管理。建立规则,规范大学生互联网行为,对大学生互联网、自媒体行为、使用方式及途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完善法律,建立网络社会行为监控机制,健全网络执法队伍,保障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预防不道德行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

3.拓宽社会发展渠道,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1)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有益的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自己组织成员参加有意义的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大学生建构起责任与担当意识。(2)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校可以举办优秀学生标兵、乐于助人标兵、道德模范标兵等表彰活动,在同辈中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大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学习他人身上优点,激发出正能量;还要建立社会道德行为的榜样,培育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3)搭建“互联网+”宣传平台。在网站中,可以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等各种需求设立分门别类的栏目,还可以设立评论员文章栏目。通过专题网站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让大学生感受到为社会做贡献的光荣,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热情和意识。

(三)“互联网+新模式”,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打造“互联网+”精英队伍。(1)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意识,打造现代化、专业化精英队伍。要从观念上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到“互联网+”对自身发展和工作实效的重要性,成为理性的“互联网+”使用者。(2)开设有针对性、规范性的“互联网+”教育课程,进行系统授课,构建实践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技能锻炼,在实践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会通过互联网平台抢占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3)支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建具有差异化学习型研究小组,提升“互联网+”教育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殊优势成立不同学习型小组,灵活选择与其相符合的教育方式,确保“互联网+”教育高效开展。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宽“互联网+”教育新阵地。(1)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网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加以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长期性,建构起有活力的,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凝聚力和亲和力。(2)加强顶层教育设计,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教育平台。积极引入国家精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水平的视频公开课,加强网络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辐射水平,优化布局我国的专业课程体系。(3)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力度,要着力培育典型项目。努力构建“互联网+”培育人才新机制,培育互联网教育名师、开设互联网教育名站名栏、发表评选互联网名篇名作,创新高效的“互联网+”文化建设。

3.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紧扣“互联网+”教育时代脉搏。(1)更新观念,用开放的心态对待“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用“互联网+”,就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互联网+”的作用和规律,积极吸收和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做到因势利导,使其更好地服务大学生。(2)积极学习“互联网+”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主动学习、认识“互联网+”,善于利用“互联网+”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将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创造出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3)提高“互联网+”创新意识,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需求出发,引领学生将自身成才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努力为学生成人、成长及成才创造条件。

[1]杨剑飞.“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18.

[2]廖启云.现代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63.

[3]王晓红.基于公寓文化建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140.

[责任编辑 金莲顺]

佳木斯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WM2016_005)

于秋波,女,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于晓军,男,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7747(2017)13-0067-05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