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7-01-28铮,羊

职教通讯 2017年13期
关键词:微文化校园文化校园

钱 铮,羊 悦

“微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

钱 铮,羊 悦

微博等各类“微”的概念和现象的相继出现,使得“微文化”这一新文化现象应运而生。随着微文化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内逐渐形成了“校园微文化”。基于对微文化特点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其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意义及相应对策,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微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校园微文化建设体系,以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微博;微文化

自2006年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创办微博Twitter网,到2009年新浪网在国内率先推出“新浪微博”,再到随后“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微支付”“微团购”和“微表情”等各类有关“微”的概念和现象纷纷登场,构成了“微文化”这一新的文化现象。[1]微文化的产生与当前数字信息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相应的硬件设备制造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形成和发展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形成独特的“校园微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品性、价值观的形成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充分考虑微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将微文化的理念和手段运用到其建设中去,已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微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微文化是指以微博等为新传播载体,通过信息传播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微观的文化形态。从社会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它的传播具备传播主体个体化、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方式交互化等特征[2],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独立性强的“90后”大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优化了传统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可见,微文化对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价值。然而,随着微文化传播弊端的不断显露,如过分强调个人色彩、传播信息碎片化等,易造成大学生失去自我判断能力、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使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和风气蔓延,影响到整体校园文化建设。

(一)微文化动摇传统校园文化的主体地位

过去,大学生主要通过校报、校刊、广播和校内有线电视等传统媒体被动地接受信息,较少受到来自于校外或积极或消极思潮的干扰,相对较为独立地生活在以教师、教育管理者所主导和营造的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如今,微文化的出现,肯定了每一个人的价值,将传统文化、精英文化转变为由全民扮演主体的文化形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使作为草根代表的大学生群体获得了比以往更为自由的言论权。[3]就校园文化而言,大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均成为微文化传播的主体,可通过微博等传播载体,以原创文字、图片、视频和表情等方式表达和传递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创造微文化的主体,又由于受到网络互动性的影响,成为其受众,大大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在微文化环境下,虽然大学生、教师等个体微小,但其背后所蕴藏的群体力量强大。特别是在当个体的呼声与传统校园文化相左,并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同和推波助澜时,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意见流,将直接动摇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4]

(二)微文化降低校园文化的主流性

微文化的传播主题通过以微博为代表等微媒介,采用精炼的文字、生动的图片等,以“短、平、快”的速度表达属于个人生活、情感的“小我”内容,分享个人的价值观,使得微内容呈现“多元化”。一方面,大学生借助微博、微信等载体不断分享个人的观点、看法等,扩大自己的自由与权利,营造属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微文化[5];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希望通过微文化的载体来进一步扩大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这就必然使得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微文化和由教师、管理者倡导的校园主流文化之间发生抗衡与冲突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此外,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圈层性,在以微博为代表的微表现形式中,都存在着一个由个体自己选择所形成的圈子,即“微圈子”。即使微内容“多元化”,也只有经过选择的部分内容,才能被“微圈子”里的人看到;只有“微圈子”里的人再转发,才能使该内容被转发者的“微圈子”所看到,这也将大大降低主流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6]

(三)微文化挑战传统校园文化的权威性

在网络环境中,个人通过微博等发表的微内容,以“点对面”的传递方式进行传播,很可能在一瞬间就获得他人的关注,并借助网络的零障碍交流与他们进行互动,形成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交互网络。在这交互的环节中,个人的交往范围变大,能结识更多和自己有共同语言和思想的朋友,也极易形成“话语霸权”。如果这“话语霸权”与校园主流文化相符,那作为教师、学校管理者可以加以运用,进行舆论正向引导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是,如果该“话语霸权”与校园主流文化所导向的意见相左时,特别是在校园内爆发重大突发事件时,将有可能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意见流,不仅不利于真实、权威信息的发布和扩散,还会导致重大舆情事件的发生。

二、高职院校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将促使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产生新的变革和进步,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在新形势下,将微文化融入当前的校园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微文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设校园微文化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他还指出:“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就必然要求全社会在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力量及基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践行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因此,在当前微文化不断发展、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社会环境下,校园作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和增强民族文化的桥头堡,应始终坚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不断创造和科学地传播更符合当前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等如校园微文化等,作为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丰富、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二)建设校园微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随着微文化的兴起,东西方各类思想、观念、技术等不断涌向校园,使得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形势纷繁复杂,各高职院校如何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这一历史使命,发挥教育应有的成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对于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大意义,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结合学校自身及大学生思想情况,寻求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及新渠道,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认识到微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发展和进步,这对于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努力将最新的、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或技能向大学生进行传播,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设校园微文化对于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专业知识丰富、技能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义重大[7]。

(三)建设校园微文化是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的必要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三大职能早已得到公认。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功能也随之发展变化。很多学者开始认为大学存在着第四大职能,即文化传承和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前微文化不断涌入和冲击的形势下,各高职院校更应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注重包括校园微文化在内的校园文化自身建设的构建以及各方面制度和设施的完善,使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高职院校校园微文化建设的对策

如前所述,校园微文化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及深远意义,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发挥校园微文化的正能量,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立足本校实际及学生特点,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主动权,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引导校园微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使其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审时度势,更新理念,把握校园微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微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体微小而群体强大”,虽然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仅限于部分师生,但其所带来的观念、思想、情感等对整个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影响深度。因此,各高职院校领导、管理者及教师等应充分认识到微文化存在的价值、特点、功能等,高度重视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并结合自身实际及大学生特点,转变观念,敢于创新,主动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充分、有效地开发、使用校内微文化资源,在原有的校风、学风、班风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率先整合、形成主题高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和特色鲜明的校园微文化,坚持正面教育和合理引导,引领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向高雅健康的方向发展,传递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二)以人为本,科学引导,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高职院校教师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因此,他们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核心的力量;大学生既是校内各项教学活动的主要针对群体,也是校内众多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因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自然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师生是当前校园微文化建设的主体,其自身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建设成效。换言之,校园微文化就是师生自身的文化,其教育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高职院校教师应身正为范,立足于自身的本职岗位,不断加强、完善自身建设,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2)积极将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使用与日常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引导校园微文化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如通过微博等发起课程讨论,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班级微博、QQ等了解学生个性;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微公益”“微征文”等活动,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等。同时,充分尊重大学生通过微博等表达观点、情感的权利,使新媒体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在使用“微电影”等来创建、传播、分享微文化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三)搭建平台,优化整合,促进微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8]

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指大学校园为自身发展和完善而开展的一切文化活动。除日常教学活动外,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等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受微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开展与微博等新媒体有关的文化科技活动来有意识地增加微文化的比重。如在校内构建以官方微博为龙头的网络立体化平台,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来指导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获取知识,通过开展相关知识竞赛来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能力,通过举办微博话题征集等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及信息辨别能力等,从而实现校园微博的导向、服务功能。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微文化的特点,探索微文化环境下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新形式、新内容,如开展“微电影”“微公益”“微心愿”等“线上线下”互动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传统的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与微博等新媒体有机结合,既依托微文化扩大了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也让微文化合理、有效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从而逐步建立、并完善适应微时代发展需要的校园微文化建设体系。

[1]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3):77-79.

[2]游敏惠,袁晓风.“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2013(4):53-56.

[3]郑富兴.关于校园微文化建设的三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3(6):7-10.

[4]唐爱民,杨丽萍.略论学校微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3(6):11-15.

[5]单秀敏,王善科,冯超.微网络时代下“微文化高校”形成浅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104-106.

[6]杨文军.微,一种文化形式的诞生——网络环境里的“微”分析[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2(5):64-67.

[7]周成刚,付丽.文化型校园建设内涵与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2):11-12.

[8]黄勇.微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内容[J].教育与职业,2013(21):171-172.

[责任编辑 金莲顺]

2015度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园微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462);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力研究-基于立德树人新常态理论”(项目编号:2015SJB454)

钱铮,女,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羊悦,男,江苏理工学院团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G718

A

1674-7747(2017)13-0064-03

猜你喜欢

微文化校园文化校园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