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研究
2017-01-28朱焰
朱焰
成人教育与培训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研究
朱焰
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视角,探讨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分享创新知识、培养创新技能、创新意识的树立;具体措施包括:组织编排继续教育材料完善员工创新知识结构、组织安排继续教育活动培养员工知识创新技能、组织创建继续教育环境树立员工知识创新意识。最后,总结出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对员工、企业及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
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隐性知识;知识创新;人力资源;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赢得市场竞争的唯一有价值资源,如今,企业希望通过对内外部知识的持续管理与创新来建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企业员工才是企业优秀知识的真正拥有者和创造者,他们所掌握的创新知识、拥有的创新技能与创新状态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特别需要此类知识型员工。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合作,发挥自己的教科研优势,为企业员工开展职后继续教育,让员工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保持持续创新的学习工作状态。为此,笔者拟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视角,探讨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问题。
一、企业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理论是上世纪90年代伴随知识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在推动当今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高管们通过提升知识在企业管理、生产、服务等方面的高附加值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的对象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指能够用文字明确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1],知识的独到之处,在于知识是资源的本身,而非仅是资源的一种[2],强调了知识是唯一有价值的资源,同时隐性知识是创造力之源泉,说明隐性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可见,知识管理的对象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但关键是隐性知识。
(二)知识管理的流程
知识创新就是在知识的获取、储存、分享与转移等知识流程管理过程中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动、转化并最终实现创新。[3]知识在管理、转化、互动等活动中实现创新。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字书本手册来外显、通过认知学习实现转化,隐性知识难以用传统意义的文字表述成具体的知识内容,一般只能在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模仿中实现转化。所以,知识创新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动转化等知识管理过程中实现,知识管理的流程为知识创新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借鉴。
(三)知识管理的环境
知识不可能在真空中创造出来,它需要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里信息通过解读被赋予含意,然后转变成知识[4],知识的创造离不开特定的外部环境,有学者称之为“场”,认为,有四种“场”对应不同类型的知识转化与创新——创发场、对话场、制度场、实践场。[5]“场”是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共有环境,“场”既指有形的物理客观环境,更指无形的文化氛围,“场”是促使知识创新发生的环境要素。当然,良好的知识创新“场”需要有见识、有魄力的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去营造、培育、维护。
可见,夯实创新所需的知识结构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基础、掌握知识创新的流程与技能是实现知识创新的核心、营造良好的知识创新氛围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关键、制定良好的知识创新政策是实现知识创新的支撑。
二、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
(一)开展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唯一有价值的资源,创造并使用新知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围绕知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提高管理过程、产品制作、售后服务等工作环节中的知识含量,最终的价值追求是通过知识创新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有工作环节的高知识附加值需要广大企业员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支持、参与投入到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与应用去实现。那么,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技能等都将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在企业员工中开展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继续教育是必要的,是具有时代紧迫感的。
(二)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内涵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终生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继续教育将成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大学后在职人群,主要为了促进受教育者智能结构的改善和专业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6]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是指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高度加强企业在职员工的职后教育,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素养,具体来说,即通过继续教育帮助企业员工完善知识创新类隐性知识结构与掌握知识创新技能、帮助企业员工熟悉知识创新的过程与方法、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知识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以符合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要求。
(三)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继续教育的三个目标,依据知识管理理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分享创新知识、培养创新技能和树立创新意识。
1.分享创新知识。分享创新知识就是将企业中优秀的隐性知识传授给参加继续教育的企业员工,夯实员工的创新知识基础。企业内最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是企业优秀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加工技术诀窍类知识,即由企业员工思考创造出的(可能尚未完全公开的)最新的、能够指导新产品制造的生产实践类知识,以及优秀员工掌握的能促使知识创新实现的方法策略类知识等,这些知识将是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核心知识内容。继续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收集、整理、汇编企业的该类知识,并将它们通过继续教育过程在员工中扩散分享。
2.培养创新技能。将企业优秀隐性知识在员工间分享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继续教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企业员工掌握知识创新的流程与技能,只有这样,知识创新才有可能发生。知识创新技能的培养最好是通过知识创新的活动去培养,所以,可依据知识创新的流程来设计继续教育活动,引导员工以知识创新的过程分享、习得企业优秀的隐性知识,熟悉知识创新的流程、掌握知识创新的核心技能。
3.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知识的分享、创新技能的培养只是为企业员工的知识创新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要想让企业员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中,让知识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还需要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知识创新意识。只有树立知识创新的意识,员工才会认同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并积极投入到企业的知识创新实践中去。同时,从员工持续的知识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良好工作状态,对形成良好的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有强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感染更多的企业员工投身到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中亦有很大的帮助,最终,由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知识创新循环,促进企业事业的发展。
三、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具体措施
围绕分享创新知识、培养创新技能及树立创新意识等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管理视角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工作,可以从组织编排继续教育材料完善员工创新知识结构、组织安排继续教育活动培养员工知识创新技能及组织创建继续教育环境树立员工知识创新意识等三方面具体开展。
(一)组织编排继续教育材料,完善员工创新知识结构
教学材料是开展培训等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材料中包含着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他们传授、共享企业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为编排传授此类知识内容的教学材料,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成立知识管理部门整理发现企业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将企业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在员工中共享、推广,成立知识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就是做好企业优秀隐性知识的整理及发现工作。企业知识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包括两方面:(1)整理企业有推广价值的知识。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了大量的优秀企业知识,此时,知识管理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对企业历史知识做出合理的分析处理,整理出有推广价值的知识,与参与培训的员工进一步分享。(2)发现企业最新的创新知识。企业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优秀员工生产实践的行为中,此时,企业知识管理部门的工作就是要发现企业优秀员工个人的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并将企业优秀员工个人的创新知识努力变为企业的创新知识,并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在企业广大员工中推广和分享。
2.校企合作编写继续教育培训材料。企业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这些隐性知识的特点是不易表达、甚至不能表达,与专(职)业行为活动有关,所以,在编制继续教育材料时,要发挥高校教师在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和组织编写专业教学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开发培训材料,其关键就是要将影响隐性知识习得的相关职业行为、操作过程详细描述,并对关键性的活动环节做出标注以示注意。这样,将有助于学习者对关键性操作环节的把握,提醒参训员工将自己的操作环节与教学材料上的操作细节做比较并反思,促进优秀隐性知识的习得。
在具体编制包含企业生产实践类知识的继续教育材料时,可以召集企业优秀工程师、高职院校教师组成培训教材编写组,选择典型的工作项目,以该工作项目的完成过程为线索合理组织知识内容,形成案例式继续教育材料。其中,既要包含可能使用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包括职业岗位的介绍、项目任务的分配、工作情境的分析与判断、任务完成的策略与方法、实践操作过程的提示与帮助等内容,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显性化的职业隐性知识。合理运用这些材料开展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员工建立起所学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指导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实践活动,从而,通过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的教学培训来引导学生习得相关的专业显性知识和职业隐性知识。校企合作开发的继续教育材料将专(职)业知识、关键性的职业行为过程与操作、对关键行为过程的提示与方法指导有机融合在一起,实质上就是一本生产实践的指导手册,将它们运用于继续教育实践,组织企业员工学习、研讨有助于他们掌握专(职)业隐性知识。
(二)组织安排继续教育活动,培养员工知识创新技能
依据知识创新的流程设计继续教育活动,既可以让员工以知识创新的过程掌握有价值的企业隐性知识,更有助于员工深刻理解知识创新的流程与关键环节,掌握知识创新的核心技能。有学者提出了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社会化、外化、组合及内化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创新。[7]依据该模型,笔者认为,职业后培训要突显“四化”过程,引导参训员工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等环节,完成企业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的共享、优秀员工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的外化(分享)、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培养员工知识创新的技能等活动目的。
1.引导学习案例式教学材料。所谓引导学习案例式教学材料,即组织参训员工学习含有企业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的案例材料。因为,继续教育材料的内容来源于一线生产过程,参训学员可根据案例式教学材料的表述回忆自己的生产操作过程,根据材料中给出的关键性环节提示来反思自己的操作细节。通过材料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再次复习生产过程中需运用到的专业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自己与材料中介绍的企业优秀员工操作的区别而掌握生产操作环节中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实现了材料上相关专业显性知识、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向参训员工显性知识的转移,触发了企业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向参训员工的转移。
2.组织生产实践活动。参训员工在学习了案例式教学材料之后,需要回到生产一线或者到高职院校实训工厂,以培训材料为指导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参训员工将依照培训材料上总结的企业优秀的生产制造的步骤与环节(即企业优秀的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开展二次生产与操作。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参训员工将逐渐理解掌握生产操作中的关键环节和操作要领,从而促使自己生产操作技能的变化,即将教学材料中的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实现企业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在广大员工中的扩散与共享。
3.组织交流与讨论。非正式交流是隐含经验类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8],在继续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组织参训员工、企业优秀工程师、高职教师之间就各自的生产操作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过程中,相互的点拨启发可以实现师长们优秀职业隐性知识向参训员工的转化。比如:发现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任务完成的方法策略、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在交流讨论中,参训员工可能会与他人分享一些自己参与培训后的奇思妙想,此时作为指导讨论的教师(或企业知识专家)要留心员工们的这些“奇思妙想”,因为,它们可能就是尚未系统化的个人灵感类隐性知识,高职教师(或企业知识专家)要对这类知识保持高度敏感,一旦发现有只言片语的灵感出现,就要深入挖掘,进一步启发灵感员工沿着一定的线索深入细致思考,努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创新。
4.组织反思与升华。反思不单是对经验进行总结,而且是伴随整个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9],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引导参训员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生产实践过程、培训材料中介绍的操作技能等反思,并书写反思笔记,实现知识的升华与创新。通过反思,可以实现学生对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调整,还可以借助自己原有的知识产生新的职业隐性知识,从而达到创造个人新知识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继续教育,企业员工不仅能掌握企业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同时,也能熟悉了知识创新的过程、掌握知识创新技能,有助于自己在培训后的工作实践中开展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工作。
(三)组织创建继续教育环境,树立员工知识创新意识
不同类型知识的转化与共享依托一定的环境,依据有学者提出的“场”理论,笔者认为,要创建两大类环境,即客观的继续教育环境和无形的文化氛围。
1.创造客观的继续教育环境。员工继续教育依赖三类客观的培训环境:(1)实践场地,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是员工在生产操作中习得的,所以,即使是职业后继续教育也要提供参训员工操作实践的机会,可以是企业生产车间也可以是高职院校的实训工厂。(2)交流场地,主要指是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员工提供交流讨论的场地。(3)反思场地,主要指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员工创设的一类可以对学习、实践等过程展开反思以及书写反思日志的场地。在这样的环境中,参训员工可以根据培训材料中的问题指引进行生产操作过程的反思,利用场地提供的信息化表达工具书写反思日志,在反思过程中,实现自身知识的创新。总之,三类客观的培训环境保障了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
2.营造无形的文化氛围。蕴含在客观环境中的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文化氛围更为重要,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创新意识的树立。继续教育就要努力引导广大员工去营造这种氛围,这是一种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参与继续教育的员工能够敞开胸怀,向别人袒露心扉,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这种氛围的包围影响下,员工、企业、生产实践、知识创新将融为一体,即员工一旦进入企业工作场所,就自然会产生保持关注知识(技术)创新并与同伴分享新知识的想法与行为。这种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学习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建立团队心理契约的形式逐渐营造——鼓励每一位参训员工依据自己的创新学习理念,发表有助于构建良好知识创新学习文化氛围的建议,经大家商议后达成共识并形成心理契约。刚开始,继续教育组织者要强制各位学员务必共同遵守并执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执行后,各位参训员工也就会形成自觉的知识创新与分享行为,并最终形成持续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总之,每一位企业员工都有责任为创建和维护良好的知识创新文化氛围出力,同时,良好的文化氛围又能促进知识创新的发生。
以培养员工知识创新技能的继续教育依赖特定教育环境的支撑,此处的教育环境要在传统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增加有助于知识创新的制度约定和行为要求,是传统教学场所与特定知识创新行为和文化氛围的融合。
四、结语
高职院校参与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扩大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对员工、企业、高职院校都有深远意义。对于员工个人,经过培训习得了企业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掌握了知识创新技能,从而可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中发挥才能,让自己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对于企业,通过培训促进了企业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分享与运用,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益,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于员工身上尚未被外化的生产实践类隐性知识,通过挖掘员工的隐性知识,可以增加企业的有效知识总量,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进一步了解企业、社会的生产实际和人才需求,有助于高职院校制定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更加有效的教学管理活动,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1]顾基发,等.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
[2]毕蒙蒙.知识共享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9):134-135.
[3]朱焰.基于知识管理流程的高职创新教学探析[J].职教通讯,2014(35):34-37.
[4]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李萌,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95.
[5]李志刚.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72.
[6]杜剑华.我国继续教育的战略性发展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5(8):39-41.
[7]周竺,孙爱英.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28-34.
[8]胡振华,刘宇敏.非正式交流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渠道[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4):11-12.
[9]姜伟东,叶宏伟.学习型组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15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4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隐性知识有效习得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R-30744)
朱焰,男,扬州职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G720
A
1674-7747(2017)16-00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