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媒体时代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维稳作用
——以浙江巨化集团两起突发事故报道为例
2017-01-28姜丽华
文/姜丽华
浅析自媒体时代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维稳作用
——以浙江巨化集团两起突发事故报道为例
文/姜丽华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流量资费不断下降,个人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通畅。自媒体时代到来,在此背景下,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传播更加迅速。而突发事件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以及其与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更能引起自媒体的兴趣,使其成为自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突发事件中自媒体的无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要在突发事件中把控“首发效应”,锁定“第一现场”,做足“正面文章”,最大程度地发挥主流媒体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把控“首发效应”
自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时效性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突发事件往往最先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这就需要广播媒体把控好“首发效应”,发挥其在舆论引导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占领话语权“制高点”。在自媒体时代,广播要抢在自媒体之前报道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但是,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依然具有专业化优势,其采编人员训练有素,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工作目标十分明确,能够有意识地去抢占舆论制高点,其“首发效应”仍然十分明显。
例如,2014年11月5日清晨5时15分许,浙江巨化集团苯库的一个苯槽发生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后,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和当地的论坛上,陆续出现了相关消息称,大量苯泄漏已经导致附近村民至少3人死亡,大量村民中毒。事实真相如何?事发地的广播电台迅速派出具有丰富化工生产经验的记者到达现场。该记者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后马上判定事件并非传闻的那样,随即采用即时连线的方式,报道了记者现场看到的情况和企业发布的情况说明。这是主流媒体对这起突发事件的“首发”报道,在报道后很快抢过了报道话语权,消除了群众的恐慌心理。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运作优势,传播“最权威”信息。自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和普遍化的特点,其传播的自由度、参与面、受众群更大更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是一种无组织、随意性的传播,因而和传统媒体相比公信力较差,权威性不足。
而广播作为最重要的传统媒体之一,有一套十分规范的采编播流程,其从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相应的预案,具有自媒体无法相比的专业化优势,能够为公众提供权威的信息。
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广播的优势,及时传播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等对突发事件的情况说明,以及处置、善后的工作信息等,是报道突发事件、引导社会舆论的关键所在。例如,2014年12月27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有网民在微博上发出多张照片,称巨化厂发生爆炸,还引发火灾,有几十辆消防车已经到达现场,但火势没有减弱。针对爆料,广播电台的记者在20分钟后赶到现场,看到现场确实还在燃烧,就马上向企业安全环保部门负责人了解事件真相。随后记者得知,该厂环己酮生产装置在大修结束后,氧化装置在开车过程中引发燃爆事故。这次爆炸中,衢州消防支队的6个中队共出动了十六七辆消防车、100多名消防战士,金华消防支队派出7辆消防车赶到事故现场进行支援。
消息播出后,自媒体平台上的无序传播得到遏制。现场很多开车围观的群众、参与救援的公安干警,以及企业员工纷纷打开车载电台收听广播发布的权威消息。那些担心亲人安全的企业员工家属在听到广播报道后,有的从现场撤离,有的在半路上折回家中,减少了现场人员压力。
锁定“第一现场”
在自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传播中,大多数自媒体人并不在现场。而广播媒体采编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锁定“第一现场”,让现场的声音迅速弥补自媒体传播的不足和错误,这既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也凸显了广播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进入或靠近突发事件的核心现场,再现真实现场。突发事件发生后,自媒体传播者大都在外围,而非核心现场。核心现场就是事件发生的最关键、最中心的现场。而广播媒体能够最大程度接近核心现场,提供真实报道。
还以浙江巨化集团发生的燃爆事件为例,整个事故现场被层层分隔,形成四道隔离区:最外围的一道是安保人员警戒区,次外围的是警方拉的警戒线,然后是厂区大门,最后是车间生产区的铁栅栏。记者作为这起突发事件的传播者,在想方设法取得现场指挥、消防的支持后,进入最靠近核心现场的地方,使现场的各种声音通过电波得以传递出去,满足了受众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
追踪突发事件的核心线索,讲述事件进展。突发事件传播是一门艺术。在突发事件现场,传播者要关注自身安全,更要选择讲述的语言、着力点,以及如何讲述、讲述什么等。这就要记者分清主次、厘清头绪,在报道过程中,既客观真实,又要抓紧、追踪核心线索,准确、全面报道事件真相。
在浙江巨化集团苯槽泄漏事故中,记者抓住两条核心线索:一条是苯泄漏,另一条是人员伤亡。经过商量,采访组认为人员伤亡已成事实,不宜再过度渲染,应把重点放在苯泄漏的追踪上。抓住这条核心线索后,记者就全力追踪泄漏苯的数量、扩散面积和对环境影响等。在此次事件中,广播大量发布了企业处置苯泄漏的工作情况、环保检测过程及相关数据、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等信息,重点传播了只有少量苯泄漏、没有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安全警报已经解除,不会对附近村民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等信息,有效缓解了群众的不安情绪。
做足“正面文章”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自媒体关注的往往是事件发生的片断,传播内容大都停留在事件发生时间、大致情况上,对事件描述的不确定性较大。为此,广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关注自媒体传播的内容,还要承担主流媒体传播科学知识的义务,弘扬正能量。
释放广播的潜在力量,发出纠偏的“最强音”。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容易夸大事件严重程度。有的自媒体不惜以造谣惑众来提高关注度。广播具有传播快、传播面广和信息权威性的优势,能够把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浙江巨化集团公司两次突发事故中,广播媒体迅速调动各种资源,还原事实真相,成功引导舆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例如,在报道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时,媒体没有单纯采用企业安全环保部门的解释,而是引用大量专家学者、衢州市环保部门的检测数据,以及记者和附近村民的现场感受等描述,消除了事件对群众的心理影响,纠正了自媒体传播的偏差。
展示广播的主流素质,传递事件的“正能量”。突发事件传播的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利益相关者更加关注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相关人员的安危等,在这种高度关注的情况下,任何一次报道都会影响事件的后续处理。为此,广播作为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更应有担当、有追求、讲奉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宣传科学、法律、安全等知识,引导受众向善、明理。
例如,在浙江巨化集团公司两次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企业所在地的衢州人民广播电台就准确了解、主动把控新闻事件的进展,突出报道事件发生后企业员工沉着冷静应对、科学有效处置突发事故,消防、安全环保人员不畏艰险进入现场排查、灭火,村民群众自发组织保护现场、主动疏通消防通道、自助防护等“正能量”,及时将事发现场的实际情况传递给受众,使谣言不攻自破,引导了舆论,维护了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最能展现媒体能量、最能体现媒体影响力。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之一,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应找准传播的着力点,创新传播方式和方法,更多地释放主流媒体的能量,维护社会稳定。这是自媒体时代广播自身竞争、发展的需要,更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