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殷高宗问於三寿(下)》新研
2017-01-28马文增
马文增
(北京市社科院 哲学所,北京 100101)
清华简《殷高宗问於三寿(下)》新研
马文增
(北京市社科院 哲学所,北京 100101)
该文以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下)》整理者所提供的原释文、注释为底本,对个别简文重新释文、某些句子重新断句,以白话文做了全文翻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殷高宗问于三寿(下)》的性质,认为其源自商代史官实录,其思想上承尧舜禹,下接孔子、董仲舒,其所叙述的夏商转换之际的历史与《尚书·汤誓》、清华简《尹至》等文献所载一致。
清华简;殷高宗;三寿;彭祖
笔者据“知网”统计,自清华简《殷高宗问於三寿》发布以来,除整理者李均明教授的5篇相关论文外,学界目前仅见曹峰《清华简<三寿><汤在帝门>二文中的鬼神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刘成群《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揆中”思想与战国时代的政治化儒学》(《史学月刊》,2017年第8期)、袁青《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是儒家著作吗——兼与李均明等先生商榷》(《学术界》,2017年第8期)3篇研究性论文。笔者认为,总体而言,相对于这篇文献的价值来说,学界的研究目前来说并不算很深入。
笔者曾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的释文为底本,将《殷高宗问於三寿(上)》重新释文,并作注解、白话译文,发表於“简帛网”之“简帛文库”(2015年5月30日)。以下,笔者仍以李均明教授所做的释文、注解为底本,参考学界同仁之意见,试对《殷高宗问於三寿(下)》做综合性译解、分析。笔者学识浅陋,惟抛砖引玉,希望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能引起更多学界同仁的重视。
一、释文① 圆括号内之释文为笔者之意见,方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补。
殷邦之妖祥并起,八纪、则紊,四严将行,四海之夷,则(贼)作九牧;九有将丧,惶惶先反,大路用见兵;龟筮孚忒;五宝变色,而星月乱行。
高宗恐,惧乃复,语彭祖曰:“呜呼!彭祖!古民人迷、乱象茂,康、懋而不知邦之将丧!敢问先王之遗训:何谓祥?何谓义?何谓德?何谓音?何谓仁?何谓圣?何谓知?何谓利?何谓信?”
彭祖答曰:“闻天之常,祗神之明,上昭、顺、穆而警民之行,余享献攻,括还妖祥,是名曰祥。
迩则文,之化,历象天时,往宅毋徙,申理劝规,辅民之化,民劝毋疲,是名曰义。
揆中水衡,不力,时刑罚赦,振若除慝,冒神之福,同民之力,是名曰德。
惠民由任,循句遏淫(婬),宣仪和乐,非坏於湛,四方劝教,滥媚莫感,是名曰音。
衣服端而好信,孝慈而哀鳏,恤远而谋亲(新),喜神而忧人,是名曰仁。
恭神以敬,和民用正,留邦偃兵,四方达宁,元哲并进,谗谣则屏,是名曰圣。
昔勤不居,浃祗不易,供皇思修,纳谏受訾,神民莫责,是名曰知。
内基而外比,上下毋攘,左右毋比,强并纠出,经纬顺齐,妒怨无作,而天目毋眯,是名曰利。
官觉聪明,音色柔巧,而叡武不罔,效纯宣猷,牧民而御王,天下甄称,以诰四方,是名曰叡。信,之行。”
彭祖曰:“呜呼!俄,寅,晨降在九宅,诊夏之归商;方(谤)般於路,用孽——昭后成,汤代桀敷佑下方。”
高宗又问於彭祖曰:“高文成祖,敢问胥民:胡曰扬扬则悍佚无常?胡曰晦晦则【用叙在服?”彭祖曰:“民怨,惟灾,虐德,暴重,亡典、二日,桀惟】虐、婬、自嘉而不数,感高文富而昏,忘訽急利,淫神莫恭而不顾於後,神民并尤而仇怨所聚,天罚是加——用凶以见訽。”曰:“呜呼!若是!”“民之有晦,晦而本,由生光,则唯小心翼翼,顾、复、勉、祗,闻教训,余敬养,恭神劳民,揆中而象常,束柬和慕,补缺而救枉。天顾,复之用休,虽阴又明。”曰:“呜呼!若是。”
二、简注*笔者所注多为底本未注者,或者与原注不同者。底本已有注释,并为笔者所认同者,不再重复。
殷邦之妖祥并起,八纪、则紊,四严将行,四海之夷,则(贼)作九牧;九有将丧,惶惶先反,大路用见兵;龟筮孚忒;五宝变色,而星月乱行。
1.妖祥:妖,反常现象,怪异之事;祥,征兆。
2.八纪、则紊:指政事、法律混乱。八纪,八项政事,《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则,法则;紊,乱。
3.四严将行:四严,四种严厉的规定;将,持,控制;行,行为。意对百姓的眼(视)、耳(听)、口(说)、手足(行动)严密控制。
4.四海之夷,贼作九牧:四海,四方,百姓,万民;之,去,往;夷,蛮夷,此指野蛮化;“贼作九牧”, 意官员犯法,侵害百姓。原释文作“则作九牧”,笔者认为简文“则”应读作“贼”,《书·舜典》有例:“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上博简《凡物流形》有例:“贼之则灭”(“复旦读书会”释读意见)。
5.九有将丧:九有,九州,天下;丧,失。
6.惶惶先反:百姓争相造反。惶惶,惶恐;先,前进,争先;反,造反。
7.大路用见兵:用,乃;兵,军队。
8.龟筮孚忒:龟筮,占卜;孚,信;忒,疑。《书西伯戡黎》:“格人元龟,罔敢知吉。”《诗·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意占卜结果吉凶难辨,不再灵验。
9.五宝变色,星月乱行:五星变色,星月运行异常。
高宗恐,惧乃复,语彭祖曰:“呜呼!彭祖!古民人迷、乱象茂,康、懋而不知邦之将丧!敢问先王之遗训:何谓祥?何谓义?何谓德?何谓音?何谓仁?何谓圣?何谓知?何谓利?何谓信?”
1.惧乃复:复,回复,此意反思、反省。
2.古民人迷、乱象茂:百姓迷失本性,怪异现象频发。民人,百姓,即下文之“天目无眯”之“天目”;迷,迷失本性,重欲好争,即下文“天目无眯”之“眯”;象,现象;茂,多。
3.康、懋:康,安定;懋,同茂,盛大,强大。意表面上安定强盛。
彭祖答曰:“闻天之常,祗神之明,上昭、顺、穆而警民之行,余享献攻,括还妖祥,是名曰祥。
1.闻天之常:闻道。常,常道,不变之法。
2.祗神之明:祗,敬畏;明,明察。
3.上昭、顺、穆而警民之行:上,在上位者,君主;昭,《说文》:“日明也”,意仁慈;顺,通“慎”,谨慎;穆,诚信;警,警觉;民之行,百姓的德行。
4.余享献攻,括还妖祥:祭祀丰富,治理乱象。
迩则文,之化,历象天时,往宅毋徙,申理劝规,辅民之化,民劝毋疲,是名曰义。
1.迩则文,之化:迩,招徕,归附;文,文明,礼乐;之,去,用;化,感化,文化,同化。《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书·舜典》:“柔,远能迩。”
2.历象天时:制定历法。
3.往宅毋徙:定居,毋流徙。指尧派人治水。
4.申理劝规:申明天理,推广法令。
5.辅民之化:尊重各地之风俗,因地制宜,顺其自然。辅,辅助;化,风俗。
6.民劝毋疲:民勤而不惰。
揆中水衡,不力,时刑罚赦,振若除慝,冒神之福,同民之力,是名曰德。
1.揆中水衡,不力:揆,测,《说文》:“度也”;中,居中,公平;水衡,以法为标准,意不枉法,公正;不力,不以武力压服。
2.时刑罚赦:四种判决结果,监禁、肉刑、罚金、赦免。《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3.振若除慝:安民除害。若,《说文》:“顺也。”
4.冒神之福:敬受天赐。冒,承受;福,佑。《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
5.同民之力:善用民力,善用众人之力量。
惠民由任,循句遏淫(婬),宣仪和乐,非坏於湛,四方劝教,滥媚莫感,是名曰音。
1.惠民由任:由,自;任,《广雅》:“使也。”
2.循句遏婬:循,遵循;句,谦恭;遏,遏制;婬,色情。婬,整理者读为淫。
3.宣仪和乐:仪,礼仪。
4.非坏於湛:非,违,罪;湛,淫也。
5.滥媚莫感:毋结交奸邪之人。滥,同烂;媚,逢迎;感,影响,迷惑。
6.是名曰音:音,乐教。
衣服端而好信,孝慈而哀鳏,恤远而亲(新),喜神而忧人,是名曰仁。
1.衣服端而好信:端,正;信,真实,不假。
2.孝慈而哀鳏:鳏,单身。
3.恤远而谋亲(新):新,更新,振兴,复兴。简文为“新”,整理者读作“亲”,笔者认为当如本字读。
4.喜神而忧人:敬天而爱民。
恭神以敬,和民用正,留邦偃兵,四方达宁,元哲并进,谗谣则屏,是名曰圣。
和民用正:和,协和;正,正道。
元哲并进:贤德之人纷纷来投奔。
昔勤不居,浃祗不易,供皇思修,纳谏受訾,神民莫责,是名曰知。
供皇思修:供,奉;皇,正;思,思想;修,治。意至公无私,思想端正。
内基而外比,上下毋攘,左右毋比,强并纠出,经纬顺齐,妒怨无作,而天目毋眯,是名曰利。
天目毋眯:天目,百姓。《尚书·泰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意百姓之目即天之目。眯,《博雅》:“厌也。”故“天目毋眯”即百姓和睦,睦,《说文》:“目顺也”。《礼记·礼运》曰:“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可与此句相参。
官觉聪明,音色柔巧,而叡武不罔,效纯宣猷,牧民而御王,天下甄称,以诰四方,是名曰叡。信,之行。”
天下甄称:甄别土地、物产。甄,甄别;称,名称。
信,之行:信,信从;之,去,往;行,实践。意信的含义是付诸于行。
彭祖曰:“呜呼!俄,寅,晨降在九宅,诊夏之归商;谤(方)般於路,用孽——昭后成,汤代桀敷佑下方。”
1.俄,寅,晨降在九宅:俄,快速;寅,寅时;晨,早晨;降,落;九宅,天下;诊,征兆。
2.谤(方)般于路:怨声载道。谤,诅咒,原整理者读为“方”。《论语》“子贡方人。”清华简《尹至》:“民怨曰:‘余及汝皆亡!’”
高宗又问於彭祖曰:“高文成祖,敢问胥民:胡曰扬扬则悍佚无常?胡曰晦晦则(用叙在服?”
1.胥民:胥,治,助,《广韵》:“相也。”胥民,即治理天下之道。
2.悍佚无常:民众悍,贤人远离,失去天下。佚,同“逸”,逃离,隐逸;无,失;常,旗,指天子之位。
3.用叙在服;叙,录用;在服,在位,意成为天子。此句据清华简《厚父》补。
彭祖曰:“民怨,惟灾,虐德,暴重,亡典、二日,桀惟)虐、婬、自嘉而不数,感高文富而昏,忘訽急利,淫神莫恭而不顾於後,神民并尤而仇怨所聚,天罚是加——用凶以见訽。”曰:“呜呼!若是!”
民怨,惟灾,虐德,暴重,亡典,二日:灾,水灾;虐德,残害有德之人;暴,晒;重,《广雅》:“再也”;亡典,丢失典籍;二日,天现二个太阳。据清华简《尹至》:“民沇曰:‘余及汝偕亡。’惟灾,虐德,暴重,亡典,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於天”句补。
若是:若,如此。
“民之有晦,晦而本,由生光,则唯小心翼翼,顾、复、勉、祗,闻教训,余敬养,恭神劳民,揆中而象常,束柬和慕,补缺而救枉。天顾,复之用休,虽阴又明。”曰:“呜呼!若是。”
民之有晦:民,民间;晦,阴暗,乱象;本,返本,指君王自省;由,从,《尔雅》:“自也。”意发自内心,摒除人心干扰,由道心做主;光,光明,此指智慧。
天顾:天见。顾,看,《说文》:“还视也。”
三、白话译文
殷国境内怪异现象频发,政事、纲纪紊乱,严厉的禁令控制着人的视听言行,社会越来越混乱,官员形同盗贼;天下将分崩离析,人心惶惶,争相造反,大路上于是到处可见兵车;占卜不灵;五星变色,星月运行异常。
高宗恐,有所畏惧则反省,对彭祖说:“呜呼!彭祖!古时百姓重欲好争,乱象四起,表面上歌舞升平,(夏桀)却不知道国家将亡!请问先王之遗训:何谓祥?何谓义?何谓德?何谓音?何谓仁?何谓圣?何谓知?何谓利?何谓信?”
彭祖答曰:“闻天道之不爽,敬神之明察,仁慈、谨慎、诚信而关注百姓之德行,祭祀丰盛,治理乱象,是名为祥。
远人来服则以礼相待,用感化之道治理四方,授之以历法,教之以定居而不流徙。传播文明,教化万民,民勤而不懒,是名为义。
公平公正,不以力服人,奖惩分明。安良除暴,遵循天时地利之规律、爱惜民力,是名为德。
设官惠民,遵守伦常,遏制淫邪,推广礼乐,防微杜渐,四方劝善,毋交奸邪,是名为音。
仪表端庄而言行一致,尊老爱幼而怜爱孤寡,悯远民而图复兴。敬天而爱民,是名为仁。
以敬事神,以正协和百姓,安抚四方,天下安定,任用贤能,摒弃奸佞,是名为圣。
不居功自傲,精一不懈,公正无私,纳谏忍辱,天人皆赞,是名为知。
内外稳固,上下同心,左右不结朋党,邪慝清除,政事顺达,妒怨不作,而天下安定,是名为利。
感官灵敏,声音柔和,面容和悦,而文武兼备、理智清醒;效忠扬善,安民而教王;划定九州,闻名天下,这就叫睿。所谓‘信’者,付诸行动。”
彭祖说:“呜呼!天道运行加快,寅时已天亮,这是夏归附商的象征;怨声载道,任用奸佞——这预示着商王将有所成就,汤代替桀治理天下。”
高宗又问於彭祖曰:“高文成祖,请问治民之道。为什么说以严刑峻法,反而民众悍不畏法、贤人远离而最终灭亡?为何内敛自制而能得天下?”
彭祖说:“夏亡之时,民怨沸腾,天灾连连,残害有德之人,后又连日干旱,丢失了祖宗之典,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太阳,而夏桀暴虐、淫乱、自高自大而不反省改正。刚愎自用、沉溺于享乐而头脑昏聩,不顾民意而搜刮民财、侮神而不计後果,神人共愤,天怒人怨,天罚是至——因凶残而招致天谴。”
高宗插言说:“呜呼!原来如此!”
彭祖接着说:“民间有乱象,见乱象而反思,自省生出智慧,则小心翼翼,观察天下、检讨自身、夙夜勤勉、敬天重德,谨记兴衰之教训,尊老爱幼,敬神忧民,公正公平,自律和睦,济贫而纠错。天见之,予以善助,则转危为安。”
高宗曰:“呜呼!原来如此!”
四、关于《殷高宗问于三寿(下)》的性质
关于《殷高宗问于三寿(下)》的性质,整理者李均明教授说:
简文假托殷高宗武丁与三寿(主要是与彭祖)对话的形式阐述作者的思想观念。全篇可分两大段。……后段提出与治国安邦及个人修养相关的祥、义、德、音、仁、圣、知、利、信九个观念,且分别陈述其具体内涵。段末述彭祖对朝代更替之感叹,又与武丁探讨俗民性格之两端:“扬”之亢扬外向及“晦”之内敛愚昧,详述如何以教化的方式发掘后者之积极面,使之向善。”
笔者认为,同清华简其它篇一样,《殷高宗问于三寿(下)》亦为楚国史官誊录自商代原始档案,非战国时人“假托”之作。而据“序”之概括全面、文字简洁的特点,以及正文之可以流畅的读通,笔者认为这篇商史官所做的记录事后经过了彭祖的修订。
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史官首先描述了殷高宗在位时某个时期天下出现的各种乱象,然后记录了殷高宗与彭祖的对话。对话中,殷高宗先向彭祖请教先王治理天下的智慧,再询问治道与兴衰的关系。彭祖则向殷高宗详细阐述了尧、舜、禹之道,并就夏桀之失天下与商汤之得天下的原因做了对比。
就“义、德、音、仁、圣、知、利、信”八德来说,以《书》之《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为参照,可知皆有实证,其中“义”、“仁”为尧之德,“德”、“音”、“圣”、“利”为舜之德,“知”、“信”为禹之德。
关于桀之亡、汤之兴的历史过程,彭祖所言与《尚书》之《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以及清华简《尹至》的记载完全一致。
五、关于《殷高宗问于三寿(下)》的思想来源
关于《殷高宗问于三寿(下)》的思想来源,整理者李均明教授说:
本篇作者提出的思想观念主要是承自儒家,但亦汲取其它学派的思想要素,具有战国中期思想的特色,与后来的荀子的思想已颇相似,是研究战国思想史的珍贵资料。
笔者不同意李均明教授的分析与结论。从道理、文辞上比较,彭祖所阐述之治道与《尚书》中记载的圣贤之言相符合,亦可以与《礼记·礼运》、《道德经》等相参照,故笔者认为其思想来源于上古之帝王。
就灾异之与治道(即所谓“天人感应”)的关系,尧、舜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尚书·大禹谟》),禹曰:“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书·益稷》)伊尹曰:“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尚书·太甲上》)孔子做《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视万世之君。”(京房语,见《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董仲舒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比较而言,可知彭祖对“乱政”与“天罚”的认识与尧、舜、禹、伊尹、孔子、董仲舒完全一致,即彭祖所秉持的乃尧舜所传的正统正道。
2017-06-12
马文增(1971-),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儒家、道家、出土文献的研究。
K877.5
A
1001-0238(2017)04-0015-05
[责任编辑:郭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