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名医陈存仁成才之路初探※

2017-01-28邓玉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海派

邓玉海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0437;2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陈存仁学术思想研究基地,上海200437)

海派名医陈存仁成才之路初探※

邓玉海1,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0437;2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陈存仁学术思想研究基地,上海200437)

陈存仁,是全国著名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丁氏内科流派的传人,是海派中医的代表性人物。文章通过文献搜集整理,简要介绍了陈存仁先生的成长经历,文章探求了先生的成才之道,认为先生拥有开放性的心态、创新性的精神、多元化的发展、自己的底线原则,而目标明确、勤奋刻苦、把握机会、自制力强、博采众长是先生成功的主要特质,可资借鉴。

陈存仁;丁氏内科流派;海派中医;名医之路

民国时期,沪上名医云集。陈存仁不过是家道中落的商家之子,既无家学渊源,也无久病自疗经验,更无祖传秘方,仅遵循父亲遗愿投医问业,却能在弱冠之年闻名海内,1949年赴港后另起炉灶渐享誉环球,不得不说是有些传奇色彩的。笔者通过文献搜集整理[1-5]发现,陈存仁先生的成名绝非偶然,其成才之路可圈可点。

1 陈存仁生平简介

陈存仁(1908年—1990年),原名承沅,又名保康,字存仁,1908年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1921年入南洋医科大学攻读西医,后改投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先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0年代末即自设诊所独立行医,并因参与组织抗争臭名昭著的妄图取消中医的“废止旧医案”而闻名海内,是当时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1949年赴港,另起炉灶,1985年退隐,移居美国。1990年9月9日,因突发心脏病,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是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中医文化普及者、报人、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2 陈存仁成才之路

2.1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陈存仁因为父亲早逝,懂事较早,尤其对于金钱事务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但是因为父亲遗愿的关系,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医学,又在机缘巧合之下投入了中医之门。按他四伯父的说法是,中医学费不贵,而中医独立开诊所需费用也不多,他能够全力支持。陈存仁自己却多次言及是因罹患伤寒,经西医诊治弗效,后延请丁甘仁先生经中药数剂而愈,遂改投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献身中医事业的。

但陈存仁很快发现,求学一是要资金投入,二是要基础扎实,学医更是如此。于是,他一方面想办法利用课余时间赚一些钱,一方面寻求机会拜大儒为师学习国学,应征为丁福保先生所办的《中西医学杂志》做一些抄写和剪贴的工作,到姚公鹤办的法政讲习所誊写钢板和油印进而结识章太炎,投稿《申报》常识副刊得沈信卿赏识等均是缘于此。不过,无论是撰文投稿,还是勤工俭学,都是为了改善生活,提高品质,因为骨子里的傲气和好面子的性格似乎在小时候就已养成。他在初进浦东小学时,就和母亲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不肯穿布袜,因为布袜土里土气,难看极了,他一定要改穿洋袜,洋袜是洋纱织成的,比较好看;恋爱时节也自有一番波折。所以在学医后,陈存仁一样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想法,哪怕为此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2.2 勤奋刻苦博采众长由于生活的磨练,陈存仁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和写作的习惯,他一生除行医外,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写作,从不中辍。而入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他更是一心攻读中医旧籍,进步很快。由于陈存仁并非中医世家,因此,常常有意识地收购医学古籍及相关文献,一方面满足其喜欢阅读的嗜好,一方面便于攻读医理丰富经验。哪怕是后来独立悬壶业医,他仍每于腊月至元宵的诊疗淡季外出游玩时搜购医书,同时广博见闻,丰富阅历。收集到的看过的书籍,都被他分门别类放好,逐渐建立起自己收录的书目清单,渐渐地,他在经验积累,阅历丰富的同时,也成长成为颇有名气的中医药藏书家。

同时,陈存仁更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向优秀的人学习。向国学大师姚公鹤、章太炎先生学习国文,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在治经、考据方面渐有造诣;向中西医贯通派代表人物丁福保先生学习经济之道,兼顾杂学;在大师们的朋友如孟心史、蒋竹庄、庄俞、董康、胡朴安、陆尔奎、戴季陶等相聚倾谈时丰富阅历,增长见闻,聆听处世经验、做人道理;从民国名流如吴稚晖、于右任、秦瘦鸥及上海大亨杜月笙等身上不断发现某些特质及闪光点。

2.3 夯实基础把握机会中医的成长与发展是需要继承与发扬的,继承需要扎实的功底、良好的基础,发扬则需要恰当的时机、合适的条件。陈存仁就是一边夯实自己的基础,一边争取及时把握每一个机会。在中医学校肄业的最后一年,陈存仁就在校主丁甘仁老师处开药方,推荐他的谢利恒老师说他的字清秀而迅速,所以别的同学做录方的工作,总要等候三个月以上,只有他一进丁甘仁老师的诊所,就为其写药方,写了三个月,丁甘仁老师很是满意。

求学期间,为贴补家用,陈存仁四处寻觅勤工俭学的机会,撰文写稿,誊文油印,抄写剪贴一度成为学生时代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同样也为后来的办报编稿,印刷传单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随丁仲英老师临诊时,早晨七时至九时由学生们代诊贫苦的病人,不但施诊,还会赠药。而他在施诊给药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处理贫苦病家的危重疾病,也学到一种本领,就是观人面貌和脉象即知道是否有毒瘾在身。而丁仲英老师的指点,更是让他在长期的诊治过程中不断增加学识与经验,手挥目送,从容应对。

1929年余云岫等人抛出臭名昭著的废止旧医案,妄图取消中医,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作为《康健报》创办人及主编的陈存仁,一方面发文犀利驳斥其马前卒褚民谊的言论[6],指出其欲盖弥彰的废止中医之意,并明确指出废止中医于国于民的危害,是自掘坟墓之举,开西方经济侵略大门之实,唤起民众支持;一方面与张赞臣邀谢利恒、丁仲英老师等发起组织全国抗争。先后参与组织策划推动召开了全国中医“3·17抗争大会”,会后被推举为5个代表之一赴宁请愿,并获得抗争胜利。事后,陈存仁与谢利恒师同被聘为卫生部顾问。陈存仁因而名扬海内。

1949年初到港岛,另起炉灶,陈存仁作为特约教授受聘于多个中医学院,并先后应王道中医学院院长陈济民、香港中医师公会之邀主持存仁医学讲座讲学。1954年在港创办中国针灸学院,聘请香港针灸界的精英担任教席,为港埠培育了不少针灸人才,渐享誉东南亚[7-8]。

3 善于经营自制力强

或许是因为出身商人家庭,又或许是因为父亲早逝的缘故,陈存仁不仅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行为处事也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老道。

在独立设诊之际,他对自己的诊所设置是多方考虑。他看透了人们崇众虚浮的心态,毅然高价租下了闹市区山东路二号(南京路口)的房子,并重新装修,注重考究气派,诊金也不菲。这一着棋尽管下得相当“惊险”,起初门可罗雀,但后来接了几家公司的常年医生,独办的《康健报》顺利发行,诊所所占的位置特别好,病家就渐渐多了起来。诊所虽几经搬迁,但一直门庭若市。不过,他一直认为,对于下层阶级的劳苦病家,诊金虽有定例,但是对这类人要不计诊金,并且要仔细诊断,竭力把他们的病医好。同时,他还印了一种“施诊卡”,发给望平街上每一个报贩头子。而他们拿到施诊卡,不但给自己家人用,还借给他们各人属下的派报人,因此一张施诊卡,用不到一个月,已经又皱又烂。有一个报贩头子向他建议:“你不如印两千张施诊卡,分给各头子派给所有派报人,免得借来借去的麻烦。”他就照办。谁知道这样一来,影响之大,出乎意料。

尽管从善如流,但较强的自制力,一直是陈存仁显得颇为沉稳的主要因素。据其青年时代的朋友秦瘦鸥回忆说,他和陈存仁年龄相仿,可性格上却有差别。陈存仁沉着稳重,克制力强,他则大胆好奇,喜爱热闹。另外有几个如姚克、鄂森等经常邀他去餐馆或跳舞厅,甚至跟着别人闯进赌场或妓院去,竟想在堕落的雪坡上试一试“滑翔”的滋味。可陈存仁从来不愿同行,几次之后,也就不再邀他了。当时大家都还纯真坦率,并没有为此责怪他没有哥们的义气,后来懂事后一经追想,都认为陈存仁的富于定力,不随波逐流,着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使他在十几年后便功成业就,从无数的同道中脱颖而出。而陈存仁也有自己需要的谨守原则,能够趋福避祸。陈存仁曾提到,“我离开了上海,易地开诊,见到这个地方(注:指香港)常常有中医为人堕胎,被判徒刑。其实这种中医,并不是真正的中医,可能是地下西医及无牌护士,他们都是用钳子和刮宫的器具来操作,以及非法施用西药,手术做得不好,病人送入医院,医院便报告警局起诉,行医者便被判入狱。中医是不会动手术的。我看到这种新闻污及中医声誉,为之叹息不置。”他就曾经历类似讹诈,因诊有孕脉结合西医化验报告而巧妙化解危机。他将这种自制力看作是他医务生涯的洁身之道,也是遵守医德的必要条件,因为他牢记丁甘仁师的教导,“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所谓道,即指医道而言;所谓术,是指医术而言,术不能走歧途”。

4 知常达变兼容并蓄

海派文化,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国外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为特色逐渐洗练成为开放化、多元性、创新性的上海地域特征文化。陈存仁生长在民国时期的上海老城厢,同样受到了这种文化的熏陶。

他始终拥有开放性的心态。不仅先后师从多位中医名师名家,如丁甘仁、丁仲英、谢利恒等,也受学于多位国学大师大家,如陆澹安、姚公鹤、章太炎等,同时还钻研西医,聆听中西汇通名家丁福保的教诲,聘请西医讲读解剖医理知识等,对各种杂学也多有涉猎。由于爱书成癖,他在收集国内中医古籍的同时,还注意国外的医学动向,不仅刻意收集日本汉方书籍,东渡日本与汉医名家汤本求真对谈切磋,还多次赴欧美等地考察当地的医疗现状,并将德国的针灸研究进展推介到国内。

他始终注意多元化的发展。中医的瑰宝很多,在战争频繁的时代,各种疾病易于流行,人民体质相对较差,陈存仁一方面关注时病,在肺肾疾病上建树颇多,一方面注意推陈出新,并通过宣传推行膏方,捍卫中医传统阵地,提高国民素质[9-10]。在医药孰轻孰重,当舍当留的论战之际,陈存仁对中药又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被谢利恒老师推荐,主编了黄煌巨著《中国药学大辞典》,成为当时中药学集大成者。赴港后,鉴于中医不被当局重视,中药不被当局承认,他一方面创建中国针灸学院,宣传中医针灸理论,打造并巩固中医阵地,一方面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广博的中药学知识,开始了中医食疗方面的研究及宣传。后应香港《星岛晚报》董事长胡仙女士邀请,开辟“津津有味谭”专栏达十七年之久,每日不辍,对港岛的饮食习惯带来了深远影响。

他始终保持创新性的精神。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是全国改革的前哨。上海中医界舞文弄墨者多矣,但能办报的屈指可数,且不少出自丁甘仁门下。陈存仁在实习期就在丁仲英老师等人的支持下,独立创办了《康健报》,这是我国近代比较早期的中医健康教育报纸。而在担任中国医学院总务主任期间,不仅举办日本汉医学勃兴展览会以促进了中日医学文化的交流,还策划举办了“国药博览会”,让国人了解中医,让中医了解世界。同时,他还创办了作为中国医学院院刊及国医公会会刊的《国医文献》杂志,该刊开创了以特辑办刊的方式,受到了多方重视;而该刊不仅发布院务会务信息,还专辟学生园地一栏以供学生争鸣,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11]。赴港后,陈存仁还多次受邀开讲中医,尽管讲座式教学古已有之,但对于中医积弱的港九地区,当时仍是创新之举。存仁医学讲座所惠及的人员众多,影响深远。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与原则。尽管陈存仁有着商人灵活的头脑,却也有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他独立开设诊所的时候,不过20岁左右光景,而普通人选择医生总认为是越老越有经验,所以,陈存仁就有意识地穿着深色长袍马褂,架一副平光眼镜,戴一顶瓜皮帽,乍一看就是一副老学究的模样。但到了香港以后,他就完全摒弃了这种打扮,清爽的衬衣西服,偶尔还来一个文明棍,整一个留洋专家的西式做派。但无论是怎样的装扮,并不妨碍他自己定下的准则,谦和守道,处世不争。尽管他交游广阔,从医界到商界、从政界到学界、甚至所谓黑白两道秘密社会,都有可用之友人,但他并不过多牵涉,有人说是明哲保身,有人说是洁身自好。但他却能够借助这些人物的关系,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并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帮助医道同仁排忧解难。在他随从丁仲英老师,担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期间,深感同道中互相胡乱批评别人药方的恶习是没有医德的,遂亲自拟稿通告,经几位前辈大家修改润色后发给全体会员。后在学会中议决,同道应该互相探讨,不应该在病家面前任意攻击,从而使同道互相诽谤的恶习渐渐减少。曾仿“朱子家训”撰《医家座右铭》,强调医者的自身修养并医道的诸般宜忌,后广为流传。

正是这些特质和美德,使得陈存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成为了当时海派中医的代表,在赴港后也很快能声名鹊起。

(附记:此文部分内容来自陈存仁先生之子陈树桐先生的口述和侄女王凯安先生提供的文献资料,在此致谢!因个人能力有限,文献搜集艰难,难免有错漏之处,还望有识之士指正。若有相关文献资料如陈存仁先生的文字、处方、图片、信件等,希惠寄或联系笔者,以补充完善之,不甚感盼。)

[1]陈存仁.我的医务生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2]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4]陈存仁.业外杂谭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5]邵雅谷,陈秉尧.赴港十年纪念册·陈存仁先生小史.香港:1959:1-12.

[6]陈存仁.陈存仁致褚民谊函[J].医界春秋,1929(34):29-30.

[7]刘逢吉.香港中医药概述[J].中医杂志,1981(9):78-80.

[8]谢永光.香港针灸发展概况[J].中医杂志,1984(2):79-80.

[9]陈存仁.湿温伤寒手册[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10]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医话分册)·通俗医话[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93-1011.

[11]国医文献,国医砥柱月刊.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5辑)15.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406.

Discussion on the Road to Success of Shanghai-Style Famous Doctor Chen Chan-yuen

DENG Yuhai1,2
(1.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China; 2.Academic thought Research Base of Chen Chan-yuen,the Sect of Ding's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Shanghai-Style, Shanghai 200437,China)

Chen Chan-yuen a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Sect of Ding's internal medicine,one of the famous S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Shanghai-Style.Through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of Mr.Chen Chan-yuen's growth,and explored the way of talent,which we can reference from. Mr.Chen Chan-yuen has an open mind,innovative spirit,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deas and his own principle.And there are five traits of his success,clear goal,work hard,seizibg the opportunity,self-control,and learning widely from others.

Chen Chan-yuen;the Sect of Ding's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Shanghai-style;road to success of famous doctor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4.032

1672-2779(2017)-14-0071-03

:杨杰本文校对:闫秀丽

2017-04-11)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陈存仁学术思想研究基地【No.ZY3-CCCX-1-100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临床师资“优教”人才培养项目【No. JX61.18.01.24】

猜你喜欢

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Q 海派的“海”是哪个海?
“新海派”文化与上海舞剧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海派剪纸
海派牙雕传承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措施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海派足球的品牌化设计:建设实践中的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