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的临证思考
2017-01-28朱水娣
朱水娣
(广州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广东广州510405)
中医脉诊的临证思考
朱水娣
(广州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广东广州510405)
文章通过介绍脉诊的意义,指出中医四诊中脉诊的重要性,结合工作中的观察阐述了作为一个中医学习者学习脉诊的方法如注重脉理学习和临床实践。文章根据目前脉诊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出更加精准的辅助脉诊的仪器等新思考,也指出了应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脉诊的作用,过于强调或贬低脉诊的意义都是不正确的。
脉诊;脉象;客观化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一种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候脉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能够反映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脏腑功能的强弱、邪正力量的消长,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脉象就有所变化。中医脉诊在临床上可用于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因而在临床辨证中有重要的价值,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也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从中得知疾病产生的原因。《灵枢经·经脉》又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通过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可以协助处理百病,调理虚实。因此,凭借脉诊不但有助于辨证施治,而且有助于提高诊治的疗效,在病情的预后方面具有独当一面的作用。
脉诊在我国有着数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古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并推崇脉诊,因为它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基本精神的体现和利用,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尤其是以脉诊著名的。《难经》说:“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丹溪心法中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外在所表现出的种种征象与内部疾病的本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李东垣指出“持脉有道,虚静有保……以此参伍,以决死生之分矣”。张景岳则认为:“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闭徐灵胎也提出“虚实之要,莫逃于脉”。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精华之一,是收集患者疾病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辨证论治和确定理法方药的重要依据,它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1]。
说起脉诊,不得不提起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医学大作。《伤寒论》非常重视脉诊,全书脉诊法以寸口诊法为主,兼论趺阳脉和少量少阴脉诊。《伤寒论》中其寸口诊法与《难经》《脉经》等医籍中脉诊法均不同,《伤寒论》中的脉诊法自成体系,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以阴阳为总纲;以尺寸脉合诊判断病在何经;多论脉象,少谈脉位,以脉象言病机、推断病史、定病位和病情;多言“尺寸”,少语“关”部。仲景该书虽非脉学专著,但在改进诊脉方法和在脉证结合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2]。
脉诊是医生通过诊察患者的脉象而收集资料、体察病情、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重要方法。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临床辨证的基本原则。如果患者就诊时的症状较单一,而其他的三种诊断方法不能提供更多的辨证依据时,如主诉头痛微热,或者患者的症状错综复杂通过三诊难以下明确诊断时,这时候脉诊就成为辨证的主要依据,能否正确地进行脉诊,关乎辨证的准确性。邪正消长所产生的虚实变化可以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表现出来。脉虚无力,多示已正气不足;而脉实有力多示正气充足,尚可与邪抗争。既然脉诊在临床辨证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中医学习者,就应当重视脉诊的学习,牢牢掌握这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对于初学者,应注重脉理的学习,精读教科书《中医诊断学》,多研读跟脉诊有关的经典著作,如脉学的第一部专著《脉经》、李时珍关于脉诊的精髓著作——《濒湖脉学》等,此外,要多阅读参考不同流派医家脉诊的不同方法,集思广益,多阅读跟脉诊相关的文献,了解脉诊有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把握脉诊的最新研究潮流[3]。掌握了脉理后,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切实运用到实际中,多去临床实践,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请他们讲解脉理,分析脉象,请他们诊脉后告知该患者属于何种脉象,指腹感觉如何,也把一把,感受相应症状对应的脉象,这样可使对脉象的印象更深刻,掌握得也更加牢固,为不同证型的患者把脉,感受不同脉象,体会不同脉象指下相应的感觉,并学会在证型还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脉象判断患者的证型。同时,也要体察并感受常脉,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到五至,从容和缓,节律一致,这是常脉最基本的特征。而虽同为常脉,但亦因受体质、性别、情志、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脉象,如瘦人的脉多浮,胖人的脉多沉,女性的脉较男性的势弱而速快。生活中可以通过给家人、朋友和同学等健康人诊脉,以体察常脉,并注意不同人群之间脉象的区别。通过对常脉的反复感受,可以更好掌握常脉的基本特征,从而通过常脉去辨别病脉,为病脉的诊断打下基础,因此,在脉诊的学习中,对常脉的体察不容忽视。
通过对脉诊相关文献的检索可知,目前关于脉诊的临床研究报道涵盖了临床的各科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妇产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科疾病、骨伤科疾病等[4],可见脉诊运用的领域之广泛,然而,有部分学者指出,脉诊时主要靠医生指腹的感觉来判断脉象,且各人感觉的灵敏程度不一,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脉诊就被认为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是形式主义,这跟医学推崇客观的原则相违背,其准确性和实际意义得到了质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中医脉诊的客观性,早日摆脱标准不统一的状况,我们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科技帮助解决[5],如开发并利用脉诊仪,利用脉诊仪进行脉搏波及取脉压力的检测、脉象多种力学参数的检测、脉象宽度的检测等,从不同角度对脉象的至数、节律、浮沉、强弱、粗细、刚柔、流利艰涩等信息进行检测,以避免人工检测所出现的主观判断。脉诊仪中通过使用压力传感器模拟诊脉中探测的过程,对获取的压力脉图进行分析,根据脉波的主波高度变化与所加压力的变化做出取法——波高曲线,得出最适的取脉压力。通过判断在何种压强下脉图主波最高,可以得出脉“位”的属性;另外,中医有些脉搏,如结脉、代脉还与病理心电图如早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6],所以将中医脉搏图于心电图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脉动周期、节律、脉搏传导速度等重要参数,可以得出脉“数”的属性。由此可见,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可为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也为新的分析手段提供了有效数据,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脉诊客观化技术,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力于脉诊的基本原理,结合科学技术研发出更加精准的辅助脉诊的仪器,让中医脉诊更精确化,从而更好地下诊断和治疗疾病。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作为一个中医学习者,应注重脉诊方法的学习,利用科学技术辅助分析脉象以更好地辨证施治。然而,过分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提倡诊脉便知百病是不对,过分贬低脉诊的意义,提倡诊病不诊脉或先处方后诊脉也是错误的做法,因此,我们应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脉诊,注重四诊合参,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进行辨证,才是最理想的。
[1]李灿东.脉诊临床意义的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5,5(3):3-5.
[2]尹绍峰,胡广芹.《伤寒论》脉诊思路分析[J].中医杂志,2012,53(11):909-911.
[3]刘忠一,王惠君.论中医学习应重视并践行脉诊[J].杏林中医药,2012,32(7):656-657.
[4]姚笛.脉诊临床应用研究概述[J].甘肃中医,2007,20(6):7-10.
[5]徐刚,魏红,刘明林.关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41-42.
[6]王滨,牛欣,文人都,等.现代脉诊研究的问题及解决之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73-274.
Clinical Thinking on Pulse Tak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U Shuidi
(Outpatient Department,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05,China
Through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pulse taking and the observation in work,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pulse-taking in the fou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diagnoses and illustrated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pulse taking,such as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ory of pulse as well as clinical practice,as a Chinese medicine learner.According to the deficiencies in pulse tak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tha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ccurate facilities to assist with pulse taking is needed.In addition,the role of pulse taking should be looked at in the scientific way.Over stressed or belittle the meaning of pulse diagnosis is not correct.
pulse taking;pulse manifestations;objectiveness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4.028
1672-2779(2017)-14-0062-02
:杨杰本文校对:朱艳芳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