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医科研创新思维的思考※
2017-01-28周龙云潘娅岚黄桂成
郭 杨 马 勇,2* 周龙云 潘娅岚 黄桂成,2
(1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江苏南京210029)
培养中医科研创新思维的思考※
郭 杨1马 勇1,2*周龙云1潘娅岚1黄桂成1,2
(1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江苏南京210029)
数十年来,科学研究在推动现代中医的前进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医科研体系亦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科研思维的局限性与盲从性是系列问题的核心所在。中医科研是一个浩大艰难的复杂工程,本文从“夯实基础-理念初形-系统实践-理念升华”思路创新地探讨中医科研思维的培养,提出把握理念、我在思考、坚韧实践、总结升华,中医科研方可有所作为。中医科研不应遵循他人设定的老路,而需做出自己的改变,方能改变科研的现状,改变中医的现状。
中医科研;科研思维;创新性;理念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智慧。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在各方面飞速进步。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以促进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医研究的新热潮。总体而言,中医科研在紧跟国际潮流的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理念特色,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但不可否认,中医科研体系并不完美,特别是研究人员的科研思维常常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与盲从性。本文对如何培养中医科研创新思维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以期启发中医科研的新局面。
1 夯实基础把握理念
科研不存在“空对空”的遐想,万事万物的成形都有它的先期基础,如《道德经·六十四章》[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认为,充分理解中医理念,并将其应用、融合于现代科学称为“中医科研”,故中医科研的先期基础不仅包括现代科学研究技术及文献,亦包括对中医经典古籍的挖掘与理解。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革新的知识常以指数形式暴长,文献作为即时呈现科技水平的媒介,在前沿知识及技术等的推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泛阅读文献,丰富见识,了解最新、最硬的研究方法及技巧,是做好每一领域科学研究前提。科研文献浅层呈现着现代研究发现的大量知识,诚然知识的不断累积对每个科研者都甚为重要,但知识是纷繁散乱,难以穷尽的,如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文献展现的无尽琐碎的知识,则易困于一隅,在科研思维上难有重大突破,如《庄子·内篇·养生篇》[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那如何以有限时间把握无尽的科研文献?笔者认为:阅读文献不可过执于其繁杂的知识,而应学会“观其大略”,把握、领会其背后的本质理念,如曹雪涛教授言:“三流导师传知识……一流导师授理念”。唯有能感悟文献背后“无形、宏大”的理念,方能求其根本,把握一源,而化万变,思维灵变矣,如《列子·汤问》[3]:“无则无极,有则有尽。”
中医科研的深入不仅依靠现代科学的支撑,亦离不开对中医经典理念的充分理解。大量现代文献固然可成为科研创新的来源,但中医经典古籍亦时为中医科研注入不同一般的奇特。如《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4]促成了伟大中药提取物青蒿素的发现。中药是中医理论最终表现形式,现代中医科研中,常把中医理论表现形式的“药”做为研究的重点及出发点,类同于将中医理念表像与现代科学理念表面的“技术”联合运用。但脱离互相根基的“表象”与“表面”是难以做到有机结合的。故笔者认为,做好中医科研,具有扎实而深厚的中医理念是必须的。将中医理念融合与现代科学理念,从理论角度出发,把理念做为研究的重点,实现“根”与“本质”的结合,才是更为合理的“中医”科研,如《千金方·大医习业第一》[5]:“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本草药对,张仲景……《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中医科研是为“中医”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中医”的精髓在其医理,科研的精神在其先进的科学理念。故而广博经典,通晓四圣,扎实中医基础理念是为中医科研之必须;通晓最新进展,明析科学本质理念,是为中医科研之必备。两相结合,理念共享,才是做好中医科研的基础,促进中医发展的前提。
2 借鉴理念“我在”创新
博览文献,熟读经典,打好科研基础是做好中医科研的前提。基于所学,而不拘于所知,思考“新”意,则是中医科研的起点。那么究竟何为“新”意?如何去寻找“新”意?
每一种创新均应有其价值,其“新”意并不等于“第一次、首次”等表象,亦不因其依靠的是最新科学技术、手段,而应源于其内在本质。即使最老的方剂,并不新颖的技术手段,并不先进的设备条件,亦能有所创新。反观现状,部分科研人员凭借中药的特殊性、配伍的复杂性、方剂的无限可变性,假以现代科学研究早已定形的套路,并不前沿的知识、技术、方法,表示“首次研究某药(方)对某病、某通路的影响”,此类以“首次”为伪装的研究,思路是老套的、本质是历史的,显然不能构成具有价值的“创新”。中医科研是存在巨大进步的,多数科研者常以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从分子、蛋白、基因等多水平研究经典中药、方剂对疾病的作用,这些研究的“新”在技术、方法,促进了中医药研究与现代前沿科技的融合,为未来发展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此类研究的新意主要在于惊艳的实验技术、视觉冲突以及理解难度,且多跟在西方的科学研究之后,其实质和以往研究亦是相近的,不同点在于可能更利于证明中医药的有效性以及方法的先进性,亦不能成为独特的创新。
跟随最新研究,追逐科研热点,时常落后于他人,难以成为自己的、严格意义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应源于自己独特的思考,唯有不断思考,才能造就自己的科研思维体系,并能创造恒定的新颖,表现出无限的科研“灵活性”与持久稳定的科研独特性,如《道德经·第二章》[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普朗克:“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科研的自我思考,绝非简单地将他人的固定套路及模式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而是站在前人理念上的前进与浮想。理念的发展永远走在实践之前,其是宏观、根本、带有指导性的,而具体细致的方法、套路则是思想理念本源的表现形式。故而着眼于他人研究套路与模式,则得获其“鱼”,领会透彻其研究理念,则得获其“渔”。唯从他人理念根本入手,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思考与联想,才可灵活变化出无限分枝,创造无限可能,如牛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故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潮流,而在于“我在”的个性思考。借鉴他人理念根本,不断思考“新意”,则一源而多歧,变化万端,新意不断。
3 系统新意坚韧实践
其实,寻求科研创新点不难,善于思考即可得。难全在乎是否能潜心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系统、深化创新点,面对次次失败时能否坚定不移地去努力解决问题,如“天下无难事,有志者成之;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
科研“新意”起初只是一个想法,一个起点,其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去系统、完善成一个体现创新精神的整体,而这需要的是科研恒心。有人时常嘴上说着新颖的想法,却不曾实施,那再有新意也等于零;有人可能科研的想法并非特别新颖,但其耐心、坚韧地完成了体系研究,那自然也成就了科研。故科研重在创新,却更在坚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勇于面对不断的、无数的失败,才能钻研透彻科学问题,始能更好理解科研奥义,深刻自己的科研思维。
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是为个人性格,常难以短期养成,但亦非不可改变。《素问·刺法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充足,阴阳平和,则外邪不犯,而身体康健。同理,人之思想单一,内心平静,则亦不受外界事物干扰,而心恒不变。但若人之思想不纯,或是骄躁浮夸,抑或追名求利,则心易随外界变化而扰动,则难于执着钻研于学问。故欲求性韧,先求心沉,必求踏实。无需忧于科研之事路远,虑于失败何多,思考如何做好这一步即可。科研是简单的,只需内心平静,思想单一,则能心恒不变,执着于此,易于科研中发现独特及个性,而造就不一样的科研创新。
科研在于创新,更在于恒心,或在于单纯。内心平静、清虚,则心止于一,思念于一,如此则思维可深刻,创新有根基。
4 实践提炼升华理念
科研之路应是一个逐渐深入的完整体系。同样,中医科研,亦是一个“理念初形—系统实践—理念升华”不断向前发展的循环创新体系。而系统实践后如何将原始理念进行升华,其关键在于总结与再借鉴。
科研总结可小、可大,有细、有略,亦是无小则无大,无细则无略。“小”的总结常是对实验经验、技术、方法等具体事物的总结与提升。这些看似细小的总结意义却重大,因唯有不断丰富经验,提高技术,改进方法,才能确保后续科研的深入及创新理念的实施。但“细小”的总结只是科研工作的基础,难以正确引导科研的方向。因此,充分利用、施展“小”的一定要做好“大”的总结。
“大”的总结是灵活、抽象的,其是对科研大方向的理论性指导。如上述,创造性理念总是建立于前人经典理念之上,即做好“大”的总结首先需了解科研的整体背景及其宏观理念,离开科研背景自我陶醉似的思考,则无异于“闭门造车”。但把握科研大方向绝非随于大势,臣于潮流,而应在此背景下,在科研实践中,自我思考现状最缺什么?最要做什么?所要做的能否改变科研现状,并让自己为之振奋?甚至能否突破现在的固有背景?这一总结看似简单、直观,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的反复体会、感悟及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解与理念,以在量变溢满时才能达到质的飞越。但凡找到了内心为之激昂的理念,则无论道路坎坷,曲折不易,总能给人带来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创造无限可能。
科研理念的升华在于总结。总结小事,充实基础;总结大事,把握方向。为自己创造心动,为科研带来改变。
5 总结
中医科研是一个浩大艰难的复杂工程。其需要对现代科研理念的理解,更需要对中医理念的汇融。在理念基础上,“我在”思考,坚韧实践,总结升华,则中医科研有所可为。我们应该知晓,中医科研无需遵循他人设定的老路,而需做出自己的改变,改变科研的现状,改变中医的现状。
[1]老子.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178,4.
[2]庄子.庄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2.
[3]列子.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59.
[4]葛洪.肘后备急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7.
[5]孙思邈.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5.
[6]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81.
Think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Though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O Yang1,MA Yong1,2*,ZHOU Longyun1,PAN Yalan1,HUANG Guicheng1,2
(1.Institute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 Province,Nanjing210023,China; 2.Department of Traumatology&Orthopedic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29,China)
During the last decades,scientific research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driving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o progress.However, there's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about the research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mong which the limitation and blindly following of thinking are the two key issues.Since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great difficult and complex project,in this passage,we discussed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based on"solid foundation,ideas forming,systematic practice and idea enhancement"creatively.We believed in concept grasping,"I am"thinking,tough practicing and summarizing&sublimating,only by which can we make a difference in our research.We should d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ransforming rather than following,thus to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research,and even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search thoughts;innovativeness;idea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4.005
1672-2779(2017)-14-0010-03
:杨杰本文校对:王培民
2017-03-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47369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BK20151007】;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资助项目【No.PPZY2015A068】;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品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No.NZYZYXPPJG2017-15】
*通讯作者:zhongyi-my@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