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探微*
2017-01-28黄澄辉
黄澄辉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探微*
黄澄辉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当前福建省乃至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当做一项培训任务,注重强调培训数量,忽视能力提升的关键在应用这一本质要求。文章通过对福建省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展开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策略要以应用为导向,重点发挥信息技术在服务育人、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即以德为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育人;以坊为体,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效整合;以评促用,激励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研促教,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应用导向;提升策略;未来教育
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不独限于满足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迫切需求,还遥指主动迎接未来教育发展、培养“未来人”的深远谋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飞跃发展,突显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被外国青年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无不例外彰显了信息技术的主动应用与时代变革。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方式缩小数字差距,共享优质教育,让亿万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致信正是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有力回响。无论是美国政府实施“链接教育者”(Connect Educators)还是澳大利亚政府“面向未来培养教师项目”(TTF),都旨在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以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教育变革。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AACTE)发布的《教育工作者TPACK手册》,英国“创造性、文化和教育委员会”(CCE)在中小学开展技术融入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新加坡中小学引入 Whiteboard、Web CT和Moodle在线教学系统等,都可视为对教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主观改造。[2]显然,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势在必行。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使教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才能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主动适应未来的学生。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背景
欲成伟业,必先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得益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教育信息化已上升为国之战略。基于此战略定位,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以及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抓手,也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除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外,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研制系列实施文件,对工程实施步骤、标准、要求等进行部署,旨在推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3]。福建省亦于2015年启动实施“能力提升”工程。
二、福建“能力提升”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效
福建省属于东部沿海省份,互联网应用非常广泛。此前该省已有90%中小学教师完成教育技术初级培训,10%完成中级培训,这为新一轮“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实施以来,全省培训人数已达28.78万人,建立教师工作坊6705个,依托工作坊开展线上指导、教学研讨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主题活动2万多次。[4]据参训教师训后调查显示,在培训需求、培训方式、课程资源、专家指导水平等9个方面指标,总体满意度为94%;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网络研修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等4个能力提升指标的提升度为92%。可见,“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取得初步成效。其主要做法是在“建章制、明责任、创模式、重推广”等方面下功夫:①制度是推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保障,体现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思路和执行者的任务要求。省教育厅先后出台实施意见、机构遴选、平台管理、成果遴选等配套文件,逐步完善培训制度体系。②责任逐级传导落实。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方式,逐级推动培训,省级负责管理者和骨干的培训,重在“点”上下功夫,为各市县培养“示范引领者”;市级负责本地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重在“线”上下功夫;县级重在“面”上下功夫,负责组织本地教师的全员培训。③采取“三结合”培训模式。探索诊断前测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能力提升与课堂应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力求提升培训实效。④重视成果遴选。1036个作品获评首批优秀应用成果。通过评选课例、微课等培训成果激发教师学习应用活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三、福建“能力提升”实施的不足
在行政强力推动之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多或少增加了对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对中小学教师亦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即便以简单的教师培训获得感来审视“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成效,仍存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不够紧密、教师工作坊活动开展效果不佳等问题。若以满足未来教育需求的“高势位”、“望远镜”来观照当前“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成效,则更突显不足,主要表现在:①组织者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初心”把握不到位,福建省乃至其他大多数省份都存在此问题,即将“能力提升”工程视为一项培训任务,注重培训数量,忽视“能力提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大多数是被动接受培训,训后能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很少,大多数教师培训获得了“虚力”,缺乏应用于教学实践,未能向“实力”转化。③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研究少,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字“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搜索,发现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较深入的文章稀疏可数,研究少的后果是难以跟上实践发展,更何谈有效指导实践。
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提升策略:以应用实践为导向
学以致用是中国共产党 90多年实践凝练的基本经验和优良学风。毛主席曾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而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5]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仅用于罗盘,火药仅用于烟花爆竹,岂非大材小用,令国人叹惜。任何一项科技创新只有经社会实践检验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因此,“能力提升”只是教育信息化的前奏和“热身”,能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才是重头戏。在培训中提升能力,在应用中锤炼能力。以应用实践为导向的“能力提升”策略要重点发挥信息技术在服务育人、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1.以德为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育人
信息技术变革,深刻影响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本身只有优劣高低之分,并无善恶之别,善恶存乎应用之人。人们渴望它被广泛应用于追求平等、正义、安全、幸福等公共理性价值,而非落入恶人之手,任其摆布,犹如“熊猫烧香”、“比特币病毒”等。显然,信息技术越发展,德育越重要。中化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沉淀也表明,德育会随着社会发展愈显光辉价值。因此,推动信息技术与德育融合,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显得尤为迫切:[6]①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德育课堂教学,提高德育课堂的可听性、可学性。利用信息技术高度互动、交流对等的传播优势整合传统压制传播和迎合传播的特点,在“教育者意图”和“受教育者接受性”间寻找突破点,从而促进其认知、态度到行为的转化,[7]在信息技术的境遇中增强学生品格塑造与社会公德培养。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学生管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校管理,使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智慧、共享等美好价值体验深入人心,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触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③信息技术服务心理健康辅导。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找出问题根源,加以疏导。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互动交流平台,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引导网络公共理性形成。
2.以坊为体,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效整合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是实践主体内驱力与外驱力相互作用的培训,也是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应用的具体体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原是两种不同的研修形态,因各有利弊,试将其整合,以扬利避害。校本研修推动实践主体自我体悟、内省、提升,通过共同体唤醒个体内在动力。网络研修则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及共享,为实践主体提供校本研修所不具有的优质资源与高效便利互动性,使校本研修实践不再囿于狭小空间,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8]教师工作坊便是为此二种研修形态整合而诞生之载体。工作坊既承载提升实践主体信息技术能力,又使这种能力在坊内活动开展中得以帮助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经常性有规律的坊内活动将催生更多共同志向兴趣的学习共同体,一个学习共同体就是一块“根据地”,由众多跨越区域、领域、学校、学科组成的共同体必将形成燎原之势,掀起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探索与思考。同时需要在外部对共同体建立管理体制,对其内部还需要鼓励共同体建立团队文化,促成内部相对稳定、实用高效的组织结构。[9]通过用好工作坊,实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效整合,把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与应用,统一到为教师这一实践主体服务,为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3.以评促用,激励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摸着石头过河”,完善评测制度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创新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以制度化方式推广开来,是我们在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法宝。[8]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特点,是将培训、测评和应用相结合,“以评促学”、“以评促用”,重在“应用”。应用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信息化教学效率,支持集体学习,将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做到或做得不好的事情,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实现。[10]尽管现实中不少低年段教师乐于接受信息技术熏陶,并尝试将所获的应用能力转化为应用实力,但其寻求转化为实力的过程常受诸多现行体制机制“围墙”阻挡,或碍于社会及家长的异样质疑。信息技术应用得多不多、好不好,校长是关键角色。在当前基层学校办学自主权少、升学压力大、临时检查多的脆弱环境中,敢于自觉担当在全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重任的校长,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应当给予校长及教师更为宽松的应用环境,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校长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监测平台和创新实验区、示范区等应用平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案例“比武”、评选,在校园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进脑袋、进课堂”的浓厚氛围,激励教师尝试应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并形成应用常态。同时在全省教师普遍关注并具有导向意义的教学技能大赛和职称评审中,加大对信息化应用的考核权重,探索试点单列信息化应用比赛项目,通过评测激励措施和机制,激活技术应用的潜力,使新技术应用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思维充分涌流。
4.以研促教,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理论研究是推动教学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先导。我国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 (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6]既是寻求把握未来教育的主动权,也是对未来教育的积极探索。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接受者是学生,接受后转变学习方式的也是学生,转变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学生品格、精神得到良好塑造,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才能更好参与未来的社会发展实践中,才能立于未来竞争而不败。但是当前研究者对信息技术应用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概念定位、逻辑演进、生成机制等研究不多,应尽快补足短板。加强信息技术与人品格精神塑造之间“情感”建立、互动的研究;加强信息技术思维与个体智慧有效结合,促使超越教材、超越器物形式的智慧生成,并形成稳固素养的研究;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趋势与规律研究。通过应用研究,经由教学实践检验,促使学生核心素养提高以应对未来趋势的变化。
五、结束语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紧紧围绕“应用”初心,再造“能力提升”实施流程,促使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相融合,培训与应用相统一,实现教师应用能力向应用实力转化。只有主动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融入教育实践、融于师生交互之中,才能更好促进教与学变革,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教育形态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能使我国雄立于国际竞争而不败。
[1]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5-24(001).
[2]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94-100.
[3]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3-4.
[4]闽教师[2016]30号.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的通报[Z].
[5]祖嘉合.学以致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经验的重要凝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7).
[6]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
[7]许瑞芳,李晟.新媒体时代德育双向互动模式的构建[J].中国德育,2017(4):18-22.
[8]黄澄辉.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若干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9):5-8.
[9]单丽,杨金勇,蔡建学.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实践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11):68-71.
[10]祝智庭,闫寒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5(9):5-10.
G451
A
1673-8454(2017)22-0078-03
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JAS160856);2015年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编号:156232832)。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