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角下赣剧音乐交响化研究
——以《红珠记》为例

2017-01-28宋长亮万义欣

北方音乐 2017年19期
关键词:赣剧交响戏曲

宋长亮 万义欣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接受美学视角下赣剧音乐交响化研究
——以《红珠记》为例

宋长亮 万义欣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在艺术表现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我国传统戏曲艺术该如何发展和推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赣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应该如何以一个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从而更好地去被大众所理解、接受,这是一个难题。因此,我们应该在以接受美学为前提的条件下来探讨赣剧音乐交响化研究,如何用一个新的配乐形式,来推动传统赣剧音乐的发展和传播,让传统的赣剧音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接受美学;赣剧;交响配乐;红珠记

前言

西方交响乐是舞台艺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戏曲的结合在我国只有短短的六十年左右的时间,但这种结合却深刻地影响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使戏曲在音乐表现力、音画关系上等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赣剧配乐交响化在一定程度上就顺应了这种趋势。

赣剧的前身“弋阳腔”起源于明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西省的代表剧种,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赣剧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京剧的“鼻祖”,对我国其他民族剧种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赣剧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使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大众的审美也越来越趋向这种新潮。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淡忘我国的传统戏曲,特别是新世纪的年轻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形式最终都只能成为历史和标本。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是具有活性结构的,无论是原始的傩戏,还是清代的京剧,戏曲艺术始终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的。赣剧也是如此,从“错用乡语”开始,赣剧的发展和演变一直是以江西的人文传统为依据的。

一、《红珠记》音乐交响化的批评接受

如今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众范围越来越小,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曾提出:“一部作品的意义、价值及其审美效果,在其历史接受过程中无疑会不断地变化、发展或转移,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①本章便从批评接受的角度分析《红珠记》音乐交响化。

首先,中国传统戏曲是要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是对其发扬和传承极为不利的,因此《红珠记》音乐交响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十七世纪的法国,舞台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戏剧。他们的作品严格遵循“三一律”(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内完成),崇尚理性至上的原则并以道德说教和“劝善”为自己的主要任务。”②这种戏剧风格在法国流行了半个多世纪才后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也面临这相同的问题,在如今日益发达的文化交流,人们的审美在不断的改变,新世纪的年轻人如今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受众也越发的减少,《红珠记》音乐交响化的出现就是一种文化的进步与创新。所以,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借鉴西方的舞台表现形式,并在这种合作之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次,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为主。在与世界文化接轨相融合的时候,仍要注意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髓的保留与传承。文化的融合会出现很多矛盾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学者张岱年先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提出了‘创造的综合’主张,他说:“我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也反对全盘西化论,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我这种主张可以称为‘综合创新论”。③我们可以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四句话简要表述了这种文化观的基本内容,这与其他较为偏颇的观点鲜明地对立起来,这种文化观已在历史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最后,赣剧《红珠记》的音乐交响化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发展的新形势。西洋管弦乐队自传入中国以来,都给人种“阳春白雪”的感受,这种新鲜事物距离普通百姓生活较远,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听的懂、能够欣赏的。传统戏曲配乐交响化出现以后,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交响化是没有出路的,但在我看来确下下相反。这只能说明我国戏曲音乐交响化的程度不够,因为西洋交响乐反映的是西方的历史主题,这与我们的历史习惯有很大的区别,正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中国戏剧音乐交响化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不断推出中国作曲家原创作品,使大众对交响乐的接受更加普及,从观众的层面改善戏曲音乐交响化的接受现状。

中国传统戏剧音乐交响化的出现,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种新形势的存在,这种创新式的存在将面临着更多挑战。无论是肯定还是质疑,我认为这种戏剧音乐交响化的出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我改良、创新进步。

二、《红珠记》音乐交响化的创作接受

《红珠记》音乐交响化是赣剧音乐的一种新的形式,即保留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同时也创新了戏曲配乐的新形式。这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喜爱这种传统戏曲,使赣剧更加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也可以用这种创新式配乐形式,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喜欢,在配乐创作的时候就应考虑到,创新进步和大众的接受。

首先,《红珠记》并不是第一个运用配乐交响化的传统戏曲。在它之前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先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有了这种戏曲配乐交响化的形式,开始的时候叫“样板戏”,这种西洋管弦乐和我国的民族乐器混合组成的乐队伴奏也影响着后来的戏曲配乐,第一次大量地运用交响乐团配乐的是在京剧《霸王别姬》中,其演出非常的成功,社会反响也很好,大众也普遍可以接受这种融入了新元素的配乐形式。这对于之后像《红珠记》这一类戏曲配乐交响化的作品算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在《红珠记》配乐音乐创作的时候,虽然戏曲音乐作以交响化处理,但是却并没有忘本,在交响化的同时也保留赣剧本来的特色,让喜欢赣剧的人看到了戏曲它本该有的“味道”,同时也在新颖的配乐形式上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眼球,这也直接论证了戏曲交响化的可行性。

其次,任何事物都不能固化不变,一定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时刻保持一种不断发展向前才能不被历史所淹没。任何一种推陈出新都会有反对的声音:“中国赣剧音乐文化如果这么改造、创新。那不就变味道了吗?”其实不然,这种创新实质上是在保留赣剧音乐原有特色基础上的创新。传统戏曲文化不是历史,而是应该一直被人们所去学习、喜爱的东西。这不应该成为被人们所纪念、怀念的东西和事物。所以,传统戏曲文化也是需要继承和创新的,让它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交响化的配乐形势在国内已是非常的常见,像各种电影配乐,歌曲配乐,都有许多交响音乐的东西存在。但是人们却不能说它不属于中国的音乐,因为所有的音乐创作都是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或保留其原有特点。在对《红珠记》的音乐创作时,作曲家保留了传统曲牌音乐,并以此为核心,整部剧的交响乐团只负责推波助澜。因此《红珠记》这出原创大型古典爱情悲剧在配乐音乐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音乐中还能听得到浓重的传统戏曲的味道,也有传统配乐达不到的辉煌、大气之势。这样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让情节和音乐更加紧凑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最后,赣剧交响化配乐的《红珠记》在江西省艺术中心的成功首演,受到了学生、老师以及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配乐音乐的新颖迅速传播开来,在随后的南昌大学音乐厅多达30余场的演出中,单从配乐方面来说,从现场观众的热情和座无虚席的场面,就足以说明这种新颖的配乐形式是吸引人的。交响乐就像是一个烘托和陪衬,为整台戏剧的发展穿插了和以往不一样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同时又不失以往赣剧的传统戏曲原汁原味。随后《红珠记》应邀赴北京参加“南方戏曲汇演”活动,为首都的观众带去了交响配乐的赣剧《红珠记》。在北京的演出,观众对戏曲《红珠记》的评价也是赞不绝口。这种新的戏曲配乐形式,对《红珠记》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一个好的剧本,一套好唱腔,一个好的表演,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完美的把《红珠记》呈现在观众面前。《红珠记》的这个交响配乐创作也是一个这样的初衷——为了更多的人了解赣剧、喜欢赣剧、传承赣剧。赣剧的传承者和赣剧表演艺术家们也是付出了许多努力,目前来看这种好评也是很好地证实了赣剧《红珠记》配乐交响化是成功的。

三、《红珠记》音乐交响化的鉴赏接受

回归音乐的角度来鉴赏《红珠记》的音乐交响化,这是从新的编曲创作以来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它能够一直被流传,被人们所熟知,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它一定具备的就是音乐作品能被大众所接受、所理解,只有这样它才能持续更好的传播下去。

首先,从《红珠记》故事情节本身它就具备被大众所接受的条件。这种剧情宫廷剧中的讲诉其爱恨情仇的悲剧故事,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红珠记》讲述的是出身名门的女主角“佳姝”与出身皇族的男主角“小王爷”本是一对青梅竹马恋人,面对封建皇权的压力,不得不舍弃真爱,但牺牲并没有换来他们想要的结局。巍巍王府,门第显赫的子女们,他们的爱情与婚姻伴随着的是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弦歌。剧目共分七场戏《还珠定情》《惊变选秀》《迎亲赠珠》《游龙戏凤》《贵妃省亲》《夺情赐婚》《大梦归天》。从剧的内容上来看,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这就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为符合审美,所以更容易被接受。

其次,从新颖的交响化配乐来看,这更容易吸引观众,从而被大众接受。赣剧《红珠记》在配乐上,在保留了传统曲牌音乐的同时,又加入了西洋管弦乐团以及合唱团的配乐形式。交响乐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与场景间的背景烘托。比如:第六场《夺情赐婚》戏中在佳宝逃婚出家时,双管与长笛共同演奏了一段紧张又急促的音乐,这段音乐给观众带来一种紧张刺激同时又扣人心弦的观影感觉;如在第二场《惊变选秀》中,夏公公在富丽堂皇的皇宫音乐中出场,与小王爷一起虞府,二人误解对方来意,以至于后来剧情发展的反转。其中音乐辉煌大气,在辉煌大气的同时又伴有一丝凄凉,仿佛在诉说着皇权的无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悲剧。交响乐团的融入大大的丰富了《红珠记》中的配乐元素,这种运用交响乐来伴奏的背景音乐更加的能烘托出整个剧情的情感,也能抓住观众的内心世界。让整个《红珠记》在交响乐的烘托中完美的展示给观众。给观众带来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也是听觉上的享受。

最后,《红珠记》音乐交响化本身是符合当今文化融合这一主题的,这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化与西方古典交响乐的碰撞。在《红珠记》中交响乐团配备了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圆号等乐器具都为双管制,此外还加入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低音提琴、西洋打击乐器等。与传统民乐相比西洋交响乐编制浩大,音域宽厚,表现手法丰富。作为配乐来讲,交响乐团的加入,丰富了整个配乐的音色,可以将各种主题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还珠定情》、《惊变选秀》两场的开场音乐中主题旋律的演奏震撼人心,从整部《红珠记》看交响乐团都在配合着曲牌音乐进行着伴奏。交响乐团中乐器表现力丰富,整个配乐中,都在充分利用这些乐器的优势。这对于观众来说,也许只是传统文化一种意义上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会使观众对于陈旧的传统戏剧文化产生一种新的体会,对中国传统戏剧和西方交响乐的传播与普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戏曲配乐交响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说是戏曲配乐交响化。从交响化配乐的历史运用进程上来看,虽然应用不多,但是各个是经典。从赣剧《红珠记》的电影配乐手法来看,这是一次对戏曲交响化配乐的拓展。其成功配乐,是对交响配乐的有力之证据。同时赣剧《红珠记》也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戏剧,使得很多人听到古老的弋阳腔。赣剧在新时期开展了戏曲创新,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开拓了视野。

注释:

①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载《接受美学》。

②章国锋.《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接受美学》第39页。

③张祥浩.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04):36-38。

[1]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张思齐.中国接受美学导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3]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J823

A

2016年江西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赣剧配乐交响化的研究——以〈红珠记〉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G2016096)。

宋长亮(1991—),黑龙江佳木斯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5级音乐与舞蹈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万义欣(1978—),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赣剧交响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地方戏曲进江西中小学校园的探索
时代更迭下的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探究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地方戏曲艺术发展的一种实践——以江西鄱阳赣剧为例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交响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