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歌剧作品演唱研究兼谈美声唱法的本土化探索
2017-01-28修雪卿
修雪卿
(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国当代歌剧作品演唱研究兼谈美声唱法的本土化探索
修雪卿
(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当代歌剧作品包含了21世纪前后的诸多作品,最近的当属《禹王治水》、《西施》、《木兰诗篇》、《运河谣》、《王昭君》等。本文通过对这些新创作的歌剧风格、题材的作品演唱特点分析揭示出这些歌剧的唱法大多是源自美声与我国传统戏曲唱法的创新性演唱探索。本文认为,演唱训练过程中形成的男、女民族风格的高音,都是借鉴和吸收了美声唱法中的共鸣、气息与咬字等因素,注重在咬“字”上的特别处理,非常重视“字”在歌剧中的表现作用与韵味特点。
美声;当代歌剧;演唱;风格
一、中国当代歌剧作品的一般演唱特点
中国当代民族歌剧创作中形成的演唱特点,可以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具体性的揭示:
首先,在我国当代歌剧《西施》《运河谣》《昭君出塞》《木兰诗篇》等作品中,主要演唱者采用了民族女高音唱法为主的方式。在这些歌唱家进行演唱时一般都比较注重民族性的咬字特点与声音着力点问题——一般都比较靠前,不仅咬字、吐字清晰,而且声音还比较高亢、明亮、集中,但是缺乏一定的韧性和弹性,富有个性,讲究韵味。在演唱风格上,这些当代歌剧作品演唱中的民族唱者,尤其是女高音普遍都倾向于主张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因此在歌剧作品的演唱方面,不仅较为体现声音的表现作用与诠释意义,还在表现“情”的基础上,更关注声音的生发机制与特点,在表达声与情的比例方面,而且的均衡、统一是比较重要的。
其次,这些现代歌剧的唱段一般与民族唱法类似,较为强调本土性和地域性特点,演唱方法也比较关注集中优点与借鉴融合多种元素的特点,呈现出科学性的演唱方法特点。其艺术特征更多地体现在讲究演唱中的声韵美、腔调美、情感美等不同区别,注重对当代民族歌剧演唱中的富有地域性、时代性特点的润腔、色彩等进行强调,形成富有独特润腔特点的演唱特色。这些演唱融合了中华民族与西方世界不同民族、人种的审美观念与意识特点,这些不同的审美与艺术表达特点,对于培养当代歌剧听众的不同欣赏习惯和审美逻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当代歌剧的作品表演与演唱针对的最大群体是中国本土的观众。他们所具有的民族意识与本土性审美特点,对于当代歌剧作品的演唱风格与接受情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美声唱法在当代歌剧中的表现
现代歌剧作品的演唱也格外关注美声唱法的发声机制、原理与共鸣在民族唱法中的借鉴性运用。美声的发声机制是建立良好歌唱者状态的基本手段,是提高歌唱者能力、改善嗓音音色效果所必不可缺的途径。在歌剧《西施》与《运河谣》中,都充分发挥了演唱者的嗓音条件和独特的音色效果,不仅发挥了美声唱法中的气息运用机制特点,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歌唱的音色效果与情感表达。因为在这些歌剧作品的演唱中,都有很好的、借鉴于美声唱法中的共鸣与咬字感觉,都对这部作品的基本风格确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在气息基础上的吐字、咬字都是美声唱法基础上的收放音韵习惯,遵从了轻收韵的传统,从而结合中国本土性的演唱习惯,结合美声唱法中的咬字习惯,形成一种字腹都最终收到尾音上的新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使每个唱段中的字音,都完整、清晰的结束。这里面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情感的表达问题,需要演唱者采用字正腔圆的演唱方式,产生悦耳的音色、声音效果,产生清晰的语言音韵和风格特点等。所有这些都需要采用来自美声唱法中的气息变换导致情感变化方式,这些强烈的情感变化可以更好地抒发剧中内涵,演绎不同的精神气质。歌剧中的唱段演唱中,最为重要的情感表现,需要结合作品的剧本情感和现实中的“真实情感”,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展现到观众面前,既可以做到声情并茂,使观众融入到歌声中,也可以引起不同地域、国家的观众审美感受。因此,这些现代歌剧作品中的民族女高音,既可以演唱好本土风格的作品,也可以诠释其中的歌剧意境和具体风格特征,达到很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的目的,达到“有声又有乐”的效果。
再次,在当代歌剧的唱段演唱中,一般都需要加入一些传统的声乐润腔技巧,从而造成声音的层次感,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我国的几部民族歌剧,都在借鉴美声唱法气息运用方法与共鸣机制的基础上,做到了关注“字与情”、“字与声”、“字与气”的有机结合,还比较注重歌剧作品演唱中的吐字清晰。而且需要达到悦耳动听的效果,从而实现通过声音的有序变化,展示剧中剧情、戏剧型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特点。尽管这些不同的当代歌剧作品的具体演唱风格各异,但在吐字技巧方面,都需要有美声唱法的深厚、扎实功底。
最后,在这些当代歌剧唱段的“润腔”中,需要保持着民族文化气质特点,也需要体现出美声唱法的独特优越性。这样既可以实现民族传统基础上的润色,也可以用来针对润色、装饰所需要的气息变化、力度、音色厚度变化等,推动歌剧作品演唱的技能发展,不仅展现出内涵与精神、韵味,还需要演唱者能够从作品风格的具体性特点出发,在充分运用装饰音、不同力度变化、不同速度交替等较为细腻和多变的技法层面,烘托出歌剧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与感情变化。因此,在美声唱法基础上强化对唱腔旋律进行修饰和美化,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感情。“润腔”不仅仅是在歌剧作品中针对演员表现目的所进行的声音装饰,还是体现演唱方面特有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声音的音色改变,不仅有助于刻画剧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剧中人物的不同艺术形象,还可以很助人们从声音、情感体验上进行人物角色区分的作用。因此,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和演唱技巧。
三、美声唱法在歌剧本土化中的价值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渗透在各类声乐作品的创作实践和演唱实践中。具有浓郁民族题材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歌剧作品,不仅仅需要打破传统演唱中的既有局限,还需要实现美声唱法对歌剧唱腔、色彩、情感等方面的自然渗透,需要打破过去民族歌剧创作与表演中,采用民族唱法进行演唱的既有模式。
一方面,美声唱法的本土化是将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因素与民族性的题材表现方式结合的问题。在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中,题材的本土化可以体现出作品古香古色的“韵味美”特点;其次在具体的演唱方法与风格体系确立中,笔者认为美声唱法也需要在强调区别性的基础上,针对艺术的表现特点进行巧妙设计,将美声唱法的因子很好的融合在歌剧本土化探索的过程中;再次,美声唱法与地域唱法的结合,还需要结合衍变的语言基因特点,需要将咬字、吐字等探索建立在中国戏曲、说唱和民歌等民间艺术语言音韵的特点和审美价值之上。
另一方面,美声唱法在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进取,通过在咬字、吐字与气息调整方面的作用,改善与演唱语言的审美关系,追求更准确的韵味表达,吸收戏曲中字韵、声韵、情韵的独特性来丰满美声唱法的个性化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声唱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是与中国题材、传统艺术、民族民间唱法以及传统戏曲中的审美特点等相互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美声唱法需要关注“重字”的要求,从而孕育出更具有民族声乐特色的演唱方法,同时也孕育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新价值与新气质。
美声唱法在中国民族化过程中,保持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本色,在传统民族声乐中汲取营养,在解决气息、吐字、演唱风格等问题上探索更适宜表现中国歌剧题材精神的方法,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此外,美声唱法在当代歌剧中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道路上,没有停留在音乐表演的层面,还不断的追求对民族音乐的深度挖掘和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合理使用上。在当今我们民族风格的表演与创作出现某些独创意识迷失的时候,我们能从歌剧《木兰诗篇》《西施》《运河谣》的创作与演唱中,获取一些冷静的思索与有益的借鉴。
[1]王碧瑶.多维文化视野下的河南豫剧现状调查研究[J].戏剧研讨,2006(06).
[2]金铁霖.谈民族声乐教学[J].中国音乐,1986(01).
[3]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音乐艺术,1992(02).
[4]郭克俭.民族声乐教学借鉴戏曲歌唱刍议[J].歌唱艺术,2012(10).
[5]张前.20世纪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及三种唱法的探讨[J].音乐研究,2005(04).
[6]李思思.浅谈如何在民族声乐表演中借鉴戏曲的表演[J].音乐时空,2012(01).
[7]王珊铭.当代民族声乐演唱与原生态演唱比较[J].当代音乐,2015(13).
[8]徐敦广.试论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特征[J].当代音乐,2015(18).
J616
A
课题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规划课题项目,课题名称:《中国当代歌剧创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立项编号:2015B032)。
修雪卿(1971—),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