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困境与推进对策

2017-01-28胡怡莎郑丽群

中国轻工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基地单位大学生

胡怡莎 郑丽群

(福州大学,福州 350116)

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困境与推进对策

胡怡莎 郑丽群

(福州大学,福州 350116)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现代人才市场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更是学生认识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目前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状况,从分析基地模式、面临的问题出发,进而探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创新改革的良方。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

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急增,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科研院所等单位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面临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技能刻不容缓。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实践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探究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理,促进校内外各方基于实践教学基地深化协同育人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必要整合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创新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力,推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一、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概念与建设的必要性

1.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概念

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号召下,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与校外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等携手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是解决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单一的重要突破口。优质的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满足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的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还能促成学校与其他各方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长期友好的合作互动,促进互利共赢。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1]。早在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近年来,为推动本科生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政府主管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文件为新时期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明了改革方向、目标和路径。

2.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必要性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在推进国家与地区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以高校为基础,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为主旨,注重实践,鼓励大学生“在干中学”,通过实践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与相对固化、单一、封闭的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相比,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有更丰富、广泛的实践教学社会资源,为大学生走出校门、更好地了解并融入社会提供了便利和机遇。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搭建符合大学生期望与需求、助力大学生圆梦的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2)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封闭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合时宜,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刻不容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形势下,要对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力改革,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人民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与经济社会岗位相匹配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弥补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促进校内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在于理论知识传授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可依托企业、政府、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等单位,整合多样化社会资源,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资源的不足,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党政机关公共管理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运作管理,熟悉市场经营环境与政策法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岗位适应技能。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推动高校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克除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弊端,推动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紧跟知识经济时代变革的步伐,增强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主要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但由于我国高校层级、学科、专业设置、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模式有所区别。按照高校与校外共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紧密程度,可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分为单一式、发散式、网络式。

1.单一式

单一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高校立足自身特点和办学定位,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或是与政府等共建单位建设一对一的实践教学平台,构成校企、校政、校社等“点对点”实践教学平台模式。此平台运行机制简单便捷,能合理利用双方优质资源,集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2.发散式

发散式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建立一个基本的实践教学基地,以这个基地为发散源,利用发散源的资源优势向发散源内部或外部进行扩散[2]。该模式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实际的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思维拓展,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较大幅度锻炼与提升。同时,合作单位可利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解决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难题;高校师生则可利用诸多关联的实践基地的丰富、便利条件,开展较为深入的课题研究与项目合作,研究成果也可通过实践基地直接检验效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研三位一体有机融合。

3.网状式

高校围绕专业特点和行业特色,建立多样化校外实践训练基地。由于共建单位的业务范围覆盖不同专业,同一专业与不同单位建立良性互动,同一单位与不同学校或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良性互动,高校各专业与不同单位之间建构了网络关联的广泛、多元主体互动式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常态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三、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1.对实践教学基地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存在偏差

虽然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对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无论高校还是共建单位,在主观认识上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部分高校领导及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将校外实践教育贯穿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校内教学,轻校外教学”的倾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理念存在偏差,导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资源偏少,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小。另一方面,共建单位对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性质、作用与功能认识不到位,未能真正认识到基地共建对本单位可持续发展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此外,众多大学生未能理性认识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自身成长成才的意义与价值,对基地了解不深、参与不够;一些学生虽然在校外实践中实训或实践,但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高,实践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散漫,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如一些学生只是为丰富简历或获取学分而去校外基地实践,在短期内未真正融入到共建单位,未接触到实质性和专业性工作,实践育人的质量与成效不高。

2.实践教学长效合作机制缺失,形式主义问题凸显

高校和校外共建单位之间缺乏系统、长期的基地建设规划和长效合作机制,缺少共赢互惠的战略思维。一方面,校外共建单位顾虑到实践教学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错误认为基地运行可能影响本单位的正常运营,打乱日常工作节奏,更担心学生的实践安全,以及本单位的商业机密与工作秘密泄露等问题,从而承接高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高校更侧重校内理论教育和实验教学,考虑到校外教学成本、学生实践安全、实习与实践时间安排困难等因素,对校外实践教学尤其是集中实践教学的兴趣也不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原定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未能实现,更谈不上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深层次合作。如此一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沦为“形象工程”甚至“噱头”,形式主义严重,只签约挂牌不落实协议、虎头蛇尾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高校将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检查与评估的“面子工程”,基地建设工作仅停留在纸质协议层面,缺少有效、规范、可持续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缺乏与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共建单位对接机构,基地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脱离;有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仅依靠高校教师个人关系来维持,导致合作共建形式僵化、合作层次偏低。

3.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中,缺乏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实践教学基地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鼓励高校以及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基地的方针政策、指导性条款,但缺少规范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法规;另一方面,高校和共建单位还没有建立完整、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双方权利、义务、责任、经费预算与使用等界定不清。

4.双师型导师不足,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

实践教学基地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又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通常被称之为“双师资”[3]。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达不到“双师”标准,不能很好满足校外实践教学对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多样化需要。高校选人用人机制的僵化,以及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与绩效薪酬等制度的不完善,也抑制了高校教师参与校外实践教学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不同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同,因导师激励机制缺失,挫伤了其指导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来自校外共建单位的工作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不足,加上忙于日常工作,实践指导力不从心,甚至心不在焉,不想、不愿投入较多时间与精力去指导学生。

与此同时,很多高校与共建单位尚未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来推进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大多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仍是传统实习基地,功能单一,资源短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足。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无论高校还是共建单位,对参与实践的学生以及指导老师的激励措施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实践热情。此外,基地数量与学生数量不匹配,为学生提供的一线实践岗位少,学生实践经费捉襟见肘,这些也影响了基地稳定性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5.实践教学基地质量评价缺乏,基地运行效率偏低

相较于理论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措施,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则明显滞后。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出台科学、有效、规范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考评体系,无法对形式各异的实践教学质量、成效与水平做出公正而科学的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往往依靠高校教师的责任心和自觉性来实现,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一些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效率低,但因未进行有效的评价与监控,导致基地投入资源不断增加,但基地运行实效缺乏,造成实践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浪费,影响高校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公信力。

6.实践教学信息管理滞后,沟通交流渠道不畅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管理、监控、评价等环节涉及到学校相关人员、企业相关负责人、实践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人员,参与人数较多,角色各异,权责关系容易混淆不清。与此同时,多元主体之间交流频繁,形成庞大而繁杂的信息链。高校和共建单位会收集指导老师、学生、企业、政府、管理者等各方提交的各种工作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制作统计分析报表等,这些日常信息数据量大且繁琐。一些高校仍采用传统的信息管理与统计分析办法,容易造成数据遗漏、偏差、滞后,不能有效进行数据库系统归纳、统计、分析,造成各方不能及时、实时共享信息,信息交流不通畅,阻碍了实践教学基地向更深层次的发展[5]。

四、推进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

1.树立实践育人理念,高度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变革潮流,各高校应该摒弃陈旧的偏重理论教学的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载体。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地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高校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宣传教育,引导师生正确认识校外实践教学,最大程度调动师生参与校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态度和职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校外共建单位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承担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任务,高度重视基地建设。

2.构建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基地长期可持续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与共建单位需要人才的有效衔接是合作的基础[6],因此高校要认真思考实践教学基地的发展问题,以共建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以互利共赢为深度合作的支点和动力,统筹兼顾寻求合作利益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科学规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书,明确合作双方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责、权、利,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基地共建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基地共建目标、双方责权利、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实践时间安排、受益范围、经费预算与使用监管、合作年限等事项。另一方面,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共建单位与学生签订协议,学生在基地实践过程中要遵守共建单位和基地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基地实践的生产中,实现自身价值;共建单位承诺提供相关的培训、良性循环的基地环境和基本的保障措施,由此实现共建基地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3.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规范实践过程管理

(1)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基地的校内主管部门及共建单位,要协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约束学校和共建单位的行为,推动基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第一,学校要通过调查研究,按照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实践进行合理安排,出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宏观管理制度,其内容包括设置组织领导小组、实践执行小组、全程监管小组等规章、审批流程、教师资格规定、时间安排及要求、安全保障措施、质量检查规范、结果认定及奖惩条件和注意事项,从而促进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全局掌控和整体协调。第二,二级院系要健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性管理制度,根据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管理,可利用问卷调查、听课检查、召开座谈会等实时反馈规定、阶段成果归纳汇报、定期通报制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过程的可控性。第三,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性制度。共建单位与校方共同规定大学生实践中的日常工作行为规范,健全激励与约束措施等。

(2)加强实践教学安排

实践基地建设应以共建单位的用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安排。开发适合学校专业特点和单位需求的实践项目,实践要自始至终与共建单位的实际工作相切合,提高实践的可操作性。安排好实践环节的时间、工作流程,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注意各实践环节之间的衔接运行,避免流程脱节。

(3)规范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实践教学基地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种过程管理,对校外实践教学的准备、实施、反馈阶段都要严格把关。准备阶段,要保证校内外师资队伍水平,设计与开发合理的实践课程,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计划等。实施阶段,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工作中,在实践中领会和消化知识。反馈阶段,要及时、准确反馈学生的实践情况。

4.建立健全基地保障体系,推进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基地保障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经费管理是基地运行的重要保障。基地建设经费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实践教学相关的教学设备购置与维护,并依法依规对参与实践的师生进行适当的补贴。学校和共建单位应建实践学生的安全保障机制,为较长时间实践的学生购买合适的商业保险。

(2)推进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校内外教师的指导,要加大双师型导师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高校老师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挂职锻炼与科研实践,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增强教师与共建单位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考核、绩效薪酬等方面,对参与实践指导的高校教师予以倾斜,鼓励其更加积极、主动参加校外实践教学。聘请共建单位及其他企事业、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的阅历丰富的人士担任校外实践导师,做好校外导师考评与激励。

5.推行实践教学基地评价,督促提升基地运行质量与效益

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办法,使教师、学生、主管部门、同行、专家一起参与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对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教师,在职称评聘、教学成果奖评定中优先考虑;对在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应持续开展校外实践基地考核评价工作,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时应做到规范、公正、客观、合理。

6.规范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为实现资源开放共享,避免信息的遗漏、重叠和资源的浪费,需要搭建基于B/S构架(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的集共建单位、学校、师生等其他主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项目运行机制,将实践内容进行阶段性划分,确立过程指标,运行时以不同的过程做定期总结、汇报,并由相关人员进行评估、反馈[7]。搭建实践项目数据库,进行整合优化,做到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时刻反馈信息,掌握学生、教师、共建单位的实时动态,遇到实践教学问题及时处理与解决,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顺利运行。

五、结语

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的工程,是推动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分析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出科学灵活的应对策略,建议高校摈弃传统观念,转变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校与共建单位建立长效深入的可持续合作机制,加强基地制度革新和健全保障体系,进行有组织、有章程的有效管理和程序化、规范化运作,形成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建设沟通顺畅、和谐稳定、优质高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05,41(1):3-7.

[2]田祥宇,王晓燕.发散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2):76-80.

[3]叶茜茜,郭思村.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80-184.

[4]代显华,李忠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成都大学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1):8-10,24.

[5]骆金维,陈雪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管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9-10.

[6]杨霞,张继河,张宏玉.基于“协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25-228.

[7]张今朝,朱海燕,胡红生.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72-176.

(责任编辑:王丽琛)

The Mode,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for College Students

HU Yisha,ZHENG Liqun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With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the demand for modern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is increasing.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his kind of talents,th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Th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production practice,and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sense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se model and its problems first,and then gave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orming it.

outside school;practical teaching base;university

G642.4

胡怡莎(1996-),女,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

福建省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能力本位的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绩效评价与监管机制研究”;福建省2016年度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本科高校教改)“五位一体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基地单位大学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的基地我的连
协办单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