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研究
2017-01-28袁卫国吕丽萍
乔 娜 袁卫国 吕丽萍 关 鑫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研究
乔 娜 袁卫国 吕丽萍 关 鑫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重要途径,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得到普遍认同和重视,但现实中仍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差异化明显等问题。本文深入研究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在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的政策保障、组织架构、课程设置、运行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并建模。
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共青团中央在今年初明确提出要在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上述指导思想为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研究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第二课堂建设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迫切需要。
一、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以外对学生进行的有计划的育人活动,通常借助讲座报告、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等系列载体,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开发与培育。深入研究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管理体系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高校教育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举措
传统课堂教学能够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第二课堂则可整合学生业余时间,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增强实践能力、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是对传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广度和深度上的强化。有研究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
2.第二课堂是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建设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途径。第二课堂教育可以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力补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研究和实践不足
虽然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在现实中由于资源配置多倾向于传统课堂教学,导致第二课堂的运行长期处于发展受限的状态。另外,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性、科学性有待提高。不同高校已有的第二课堂活动差异化较为明显,借鉴意义不明显,课程设置、系统运行缺乏更为规范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利于第二课堂的质量提升,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理论和运行机制。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第二课堂建设作了一定的研究,尝试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改革。这些工作为今后第二课堂的探索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
二、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1.坚持分类指导原则
高校大学生在年级、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对第二课堂内容的需求也呈现极大不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要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提供“定制式”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广泛、高效的实践平台。
2.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即制定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的统一规范,由特定部门(如高校学工部或团委)统一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实施方案、课程评估、评价反馈等规则,保障运行规范有序。多样,是指各个具体实施单位(如基层学院)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和需求制定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效果。
3.坚持品牌建设原则
第二课堂的运行管理和课程设置均呈现“扁平化”的特征,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课堂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力求优秀课程精益求精,差评课程坚决淘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第二课堂效果进行跟踪调研、统计分析,为第二课堂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高效的推广方式、准确的数据支持、创新的教学模式。
4.坚持实用原则
第二课堂的首要目标是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和有用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思政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更加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和途径。因此,对第二课堂的教育目标制定、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评价标准,应以教育效果为导向,准确选取课程主题,培养和聘请专家型教学团队。主管部门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第二课堂教育内容与活动载体。
三、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1.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制度保障与政策扶持
将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之一,结合传统课堂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际,从组织结构、教育计划、运行实施及评价管理等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制度;另外加强政策扶持与硬件支持,在活动资金拨放、场地审批、设备租借等方面放宽要求,增加投入。支持并鼓励专业教师及管理干部投身第二课堂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加大第二课堂教育工作的绩效考评标准权重。
2.科学构建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组织框架,多部门分工合作
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应遵循“主体决策、多元实施”的组织方法,以特定部门(学工部或校团委)为主导,制定全校统一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等,并统筹各类课程设置;其他基层学院和部门结合工作职责与实际,分别承担思政教育第二课堂不同模块教学的具体课程设置和实施。基层学院主要承担校园文化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等模块,组织和宣传部门可依托学院思政类第二课堂指导举办党建工作专题模块,校保卫部门则可以向学生开设安全教育类的讲座报告和实践活动,创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培养模块,思政科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等。学院与职能部门均可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进行具体实际的工作,通过建立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3.完善和规范第二课堂教育计划管理,保障课程的健康发展
第二课堂教育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对课程体系目标、课程内容设置的规范化管理。高校要严格把控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方向、教育内容设计,课程设置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特点,既要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不能超越或干扰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第二课堂课程教育目标是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达到端正学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第二课堂课程内容设计则要注重模块分类,基于学生徳、智、体、美各方面实际需求,设计文、体、娱、艺、创、职等多样化模块,为学生提供丰富充足的个性化选择,切实做到课程设计来源于学生需求,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4.创新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运行方式,切实推进课程计划有效落实
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运行,打破以往课外活动由各部门自发组织、学生自发参与的现象,采用网络统一发布课程、自主选课的模式。利用数字化校园等技术手段,将第二课堂课表(包括课程内容、学分权重、课程规模等)植入信息门户系统、第二课堂手机APP客户端等,以每月为课程周期面向学生推送课程,学生可实现课表预览并自由选择兴趣课程直至达到学分标准。系统化运行方式,一方面有效避免主办方活动资源重复浪费,另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参与活动自主性与规范性的有机结合。此外,利用学分激励机制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选课热情,有效避免在自主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惰性。
5.建立第二课堂课程与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不断实现课程优化
第二课堂评价指标观测点主要包括:学生选课饱和率、出勤状况、课堂活跃度、课后问卷评分等。通过选课、出勤等过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参与度、年级专业分布、现场学生课程评价反馈信息等,辅助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跟踪听课等方法,全面了解各个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和意见,淘汰劣质课程,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利用大数据概念,可以对特定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为研判学生发展态势提供部分数据模型。
为了以量化方式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参与情况,本课题在研究中对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第二课堂做了如下建模。学生参与度包括三个基本参数:学期选课次数、模块学分、单科权重因子,其中学期选课次数X体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跃程度,模块学分Y体现教学模块对学生培养工作的价值,单科权重因子Z体现学生的受益值。某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n次选课,则该生在第二课堂的评价值 M可由公示得出:。此外,学生选课之后因故缺勤的,也应赋予相应的负参数,在M进行减除,最终成绩可被采用到学年综合测评体系中。经本课题历时一年半的实践检验,该模型较好地反映出学生整体状况,为学生分类指导提供了准确直观的依据。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追踪评价,可制定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成长参照表(主要体现学生自我成长感受),于期末进行自我评价、民主测评,检测学生的自主教育效果。
总之,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必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系统、规范的教育管理体系,是切实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功能的当务之急。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方法,整合共享优质资源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等教育格局。
[1]李雨亭.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7(5).
[2]乔江艳,孙伟.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与机制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李航.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究与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
[4]陈叶.高校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探析[J].文教资料,2015(7).
[5]许明春,张君诚,曾玲.第二课堂重构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
[6]卢振雷,江宁,王磊明,等.高校“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1).
[7]段博,高振华.高等学校第二课堂评价体系中的要素分析[J].学术探论,2013(2).
[8]周大伟.美国大学里没有班干部[N].法治日报,2011-10-23.
[9]孙丽华.试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设计与经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10]高璐璐,魏学文,肖苏.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6(4).
(责任编辑:王丽琛)
Management of Extracurriculum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QIAO Na,YUAN Weiguo,LV Liping,GUAN X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As an important way of ideological and qualit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the extracurriculum education has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ronght up certain problem.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university extra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policy support, organization structure,curriculum design,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university students;extra curriculum;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G647
乔娜(1986—),女,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YB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