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
2017-01-28尹立苹孟少英
尹立苹 孟少英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
尹立苹 孟少英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分析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遵循“整合资源、规范管理、注重长效”的原则,探索从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实验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安全教育、化学品管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达到优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确保实验室运行安全、有序和高效,切实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高校;实验室安全;长效机制;信息化平台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实验室作为开展实验教学、科研活动、实践创新的载体,在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伴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建设,高校实验室的层次和质量显著提升,促进了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和实验室开放等,由此取得的成绩也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安全问题,近年来频发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给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已引起高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和高度重视,如近几年国家和地方都相继颁发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但如何使实验室安全工作更加系统、科学、高效,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是高校当前面临的共性课题。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安全意识淡薄
当前,受考核体制导向性的影响,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的功能建设,追求科研效益,而轻视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的现象[1]。主要表现在师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环保知识以及处置危险因素的应急技能;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措施不够创新、形式单调,安全素材不丰富缺乏吸引力,也进一步制约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成效。
2.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对多数高校而言,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多部门管理,普遍存在部门工作交叉、职责界限不清、管理不够条理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安全长期被视为附属工作,缺乏上下贯通的专门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组织体系,安全管理的工作贯彻执行成效难以保障。
3.安全制度不完善
安全制度是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准绳,面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内涵与范畴朝着多元化与复杂化发展的趋势,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也应该不断地完善,使之更加系统、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更好地满足当前工作需要[2]。
4.实验室规划建设不足
由于学校对科研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大、倾向性明显,相对而言实验室基础设施往往投入不足,而且缺乏远期建设规划,导致实验室空间日显局促、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安全隐患频发。因此,加强实验室规划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至关重要。
5.危化品管理不到位
高校使用的化学品种类繁多,包括普通试剂、易制毒、剧毒、易燃易爆等化学药品,因来源途径复杂,很难保证化学品质量,而且在化学品使用过程中,没有详细的领用登记和使用登记,管理部门很难对化学品的年度使用量以及危险废弃物排放情况进行监管,废液随意倾倒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环境安全风险[3]。
6.实验室信息化程度不高
多数高校依然在延续耗时、费力、效率不高的人工管理模式,实验室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而且对各种变化需求很难及时掌控,不免会造成数据信息不准确,进而引发安全隐患。显然,改变这一现状的必然途径就是加强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程度。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原则
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体制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完善、安防设施严重老化、危化品管理不到位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正成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4],加之高校实验室条件多样性、人员多样性以及分布分散的特点,给实验室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遵循“整合资源、规范管理、注重长效”的原则[5],从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实验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安全教育、化学品管理和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使制度更健全、职责更分明、管理更规范、安全教育更起效。
三、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机制与策略
1.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安全责任
做好顶层设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必须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其次落实安全责任,做到“管用使”与责任挂钩[6]。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法人代表,需要负总责,保卫处、实验室管理处及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体制上侧重点不同,应被赋予相应的权限和职责,同时还要避免部分职责交叉重复[5]。其次,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被逐步推行,将安全责任在校、院(处、部、中心)、实验室及进入实验室工作的师生员工中逐层落实,使之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并加强各职能处室和院系的沟通协调,实现安全责任全覆盖。
2.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落实安全工作的依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效果直接受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的影响,而制定合理、细化的规章制度是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前提[7]。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如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应明确危险化学品的申购、运输、保管、领用、处置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管理规定对实验废弃物分类收集、标示、贮存、申报处理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应做详细介绍;在实验室安全与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中应详细介绍实验室安全检查的标准、范围和考核办法等。制度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指南,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如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制定操作规程或安全操作指南,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通风柜、生物安全柜、高速离心机、搅拌器等,制定实验技术规范(标本、移液、感染性物质等)。
3.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构建高效、完善和环保的实验室
规范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建立具有高效率、功能完善和安全环保的实验室,根据学科大类划分为机电、生物和化工类实验室,并分类别制定实验室布局规划、软硬件基本设施配套标准、实验室安全操作标准等。从源头抓起,杜绝隐患。此外,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实验室的安保设施投入力度,为消除安全设施老化和损坏带来的安全隐患,还要按计划和批次对实验室安全设施进行补充、更新、维护和升级[8,9]。
实验室选址、建筑结构设计、水电气路的系统设计、通风系统设计、实验室功能布局分布等是实验室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在建设过程中做到资源节约,在使用过程中做到能源节约而且安全环保[9];设备要有科学合理的布局,仪器设备之间要有适宜的空间以便于操作和维修,设备应远离窗口以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各功能性区域要分清[10];实验室安全操作标准包括个人防护设备使用、实验室日常操作规范、职业卫生要求、应急预案演练、废弃物处理程序和危险化学品操作规范等;根据实验室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制定实验室软硬件基本设施配套标准,加大实验室防护设施投入,例如防火器材、紧急喷淋设施、洗眼器、空气净化设备、报警装置、防毒面具等硬件以及门禁系统、监控报警系统等软件。
4.强化实验室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教育在提升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充实安全环保知识、提高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安全教育形式,提升实验室安全教育成效。比如请有资质的专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安全讲座和培训,要求分管安全的校领导、院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各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及全体实验人员参加,将出勤情况作为实验室考核的项目之一;举办大型仪器操作培训和定期免费维护以保障仪器设备安全运转;对通风系统和空调定期检修维护;举办安全演习和编制并发放实验室安全手册等;还可借助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11],试题主要涉及防火安全、辐射安全、机械安全、生物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用电安全、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考生可根据所学专业选择相应的考题类型。
5.加强化学品管理
危险化学品一旦造成事故,后果往往难以估量,管理好危化品尤为重要。管理实践中可从软硬件两方面去抓,硬件方面重点建好危化品专用仓库,并采取专人管理、双人双锁等措施加以保障。软件方面可建立具有采购、申报、审批、领用、处置的全程跟踪监督功能的化学品管理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采购的源头把控、管理流程规范、废液管理强化、危险品存放数量可控和动态监管等功能[12],并应赋予各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员相应的权限,比如实时掌握实验室和化学品存储库的状态,直到化学品报废处理[13]。
6.着力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提升管理成效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改变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的同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把信息化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将极大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与水平,并拓宽其管理范围[14]。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的有效策略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搭建模块化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平台,涵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教育考核系统、化学品管理系统、废液处置系统、门襟与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方式改变了人工管理方式工作量大、耗时耗力的缺点,可为管理者提供快捷、准确、全面、可靠的数据信息,为学校的实验室规划与建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15]。
四、结语
为保障高校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面对当前存在的严峻问题,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应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创新管理,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构建长效机制,并推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朝着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16],促进高水平一流大学建设。
[1]常生华,翁秀秀,侯扶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9-231.
[2]刘康富,赵艳娥,陈敬德.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14-17.
[3]张志强.日本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64-167.
[4]亓文涛,靖杨萍,孙淑强,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294-296.
[5]孟兆磊,林林,牛犁,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31-263.
[6]刘义全,鲍洪刚,宋世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1):173-175.
[7]陈彦.坎特布雷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93-97.
[8]王孟禄,张镭.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比较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227-231.
[9]王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148-151.
[10]安全管理网.实验室安全设施及个人防护[EB/OL].(2017-02-18).http://www.safehoo.com/San/Ppe/201702/ 473846.shtml.
[11]关继祖,俞宗岱.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3.
[12]陈一星,张伟,王雪,等.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274-278.
[13]王国强,吴敏,斯舒平,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81-185.
[14]周健,吴炎,朱育红,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趋势[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6-228.
[15]贾小娟,吴兵,高九德等.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工作实践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85-187.
[16]江锡鑫.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5):68-69.
(责任编辑:王丽琛)
Building a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College Laboratory Safety Administration
YIN Liping,MENG Shaoy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and it’s casuses,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intergrating resources,standarizing management,and paying attention to long-term effectivenes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ollege laboratory safety administration from following aspects:the organization system,rules and regulations, standardization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safety education,and chemical reagent management.This mechanism can optimize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and help to run laboratories safely,orderly and efficient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aboratory safety;long-term mechanism;information platform
G647
尹立苹(1979—),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实验室与设备管理。
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究计划项目(SY2015Z014);2015年度天津科技大学青年创新基金教育管理类课题(2015JXD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