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濮阳诗词看卫风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2017-01-28高卫红
高卫红
〔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从濮阳诗词看卫风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高卫红
〔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国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卫风,被称为“桑间濮上”之音,曾一度饱受非议。通过卫风中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品反映出的社会风气不难看出,卫风不仅有着反映婚恋、歌颂明君、揭露现实、爱国怀乡等健康的思想内容,更是对濮阳诗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卫风;思想内容;濮阳诗词;文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收录了西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集中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风俗民情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卫风是国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邶风》、《鄘风》、《卫风》三部分组成,共计39首。
关于卫风所产生的地域,在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有所描述:“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是也。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1](P135)由此可知,卫风从地域上看应该包括邶、鄘、卫三国的民歌,而且,从《邶风》、《鄘风》、《卫风》中所描述的情况,大致涉及现在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这里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南跨黄河,北接幽燕,西依太行,东连冀州和齐鲁大平原,是我们炎黄祖先最早开辟的根据地。优越的自然地域条件、发达的商业经济以及独特的风俗民情滋生了卫风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当时濮水两岸蚕桑业非常兴盛,因此卫诗又被称为“桑间濮上”之音,也被称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为此,卫诗曾一度饱受非议,“桑间濮上”之诗被认为是淫靡之风,甚至直接被定义成男女幽会之作。但是,如果我们对卫风中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品反映出的社会风气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说法有失公允。
一、卫风的思想内容
1.反映婚恋的作品
“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1](P92)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不仅记载了卫地的音乐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卫地的婚恋风俗。
《诗经·卫风》有多篇是婚恋诗。如《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表现的是一个处于恋爱中的少女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对情事的懵懂而产生的埋怨和娇嗔。如《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现了爱情中男女对双方情感的珍惜;《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叙述了女子从相识、相恋、结婚到婚后被抛弃的过程,及感情受挫后诀别的自白;《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描写出齐女庄姜出嫁时高贵、美丽的形象。
透过这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场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属殷商故地的卫风中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欢乐或是忧伤的恋情。历史上的濮阳就是民歌之乡、情歌之乡,但并没有所谓的“淫靡”感受。而卫风中流传下来的经典词语“投桃报李”“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等也成为汉语中重要的文化词语流传千古。
2.歌颂明君的作品
卫风中一些作品通过对品德高尚君子的描写,表现出卫地百姓对于明君的渴望,对幸福安定生活的追求。比如《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据《毛诗序》评注,这是一首赞美品德高尚的卫武公的诗歌。卫武公在位55年,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善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劝谏,严于律己,至老不懈,颇有贤君之风,是卫国贤能君子的代表。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卫武公恬淡高雅、坚韧挺拔的高风亮节。欣赏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通过诗的起兴品味出以竹喻人的竹文化,还能够通过卫武公这个形象感受到卫国的君子文化,更能够通过对相貌堂堂而又才华横溢、雍容典雅而又德才兼备的描写解读出卫国的审美文化。[2](P28-29)
3.揭露现实的作品
卫风当中有很多揭露现实、讽刺统治阶级昏庸的作品。如《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是一首表达思妇对在外征战的丈夫思念的诗歌。丈夫跟随君王去打仗,过了服役时间仍然没有回家,引发闺中少妇的思念。一方面,诗歌通过对思妇蓬头垢面的外在形象描写,反映出丈夫常年在外征战而自己孤单寂寞以致于相思成疾,抒发其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刻苦难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必然导致人们的厌倦和反感。从在诗经中其他的几首战争诗如《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大雅·常武》《秦风·无衣》等诗中可以看出,诗中无论反映出怎样的时代背景、战争发起的原因,但是,更多的都是表现出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对人生的哀伤和失望。可见,卫诗中所揭露的统治阶级频繁地对外征战、穷兵黩武的社会现实,才是导致亡国的根本,才是亡国之音的真正来源。
4.爱国怀乡的作品
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最早的女诗人,应是春秋时期的许穆夫人。许穆夫人姓姬,是卫国国君卫宣公之女、戴公之妹,因许配给许国穆公,史称许穆夫人。她留给后人的诗章,仅《诗经》就辑录了3篇,即《鄘风·载驰》、《卫风·竹竿》和《邶风·泉水》。这里仅以《载驰》为例: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在这首充满豪气与悲情的诗中,塑造了一位果敢、刚毅、睿智、自信,有胆有识、胸襟高远的女性形象,抒发了关心故国、眷恋故土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以及骨肉之情。朱熹这样评价此诗:“宣姜之女为许穆公夫人,闻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故心以为忧也。既而终不果归,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耳。”[3](P156)既抒发了对卫国覆亡的伤痛,又表达了拯救祖国的决心,还要表现出对许国大夫目光短浅缺乏远见的忧虑与悲哀。朱熹的话,可以看做是对许穆夫人作此诗的本意的最好的诠释。
这些在卫风中形成的爱情自由的思想、揭露批判封建专制的内容,以及爱国情怀、思乡主题、好侠尚义的风气,对后世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历史悠久的濮阳诗词
“卫风”的濡染,使得濮阳诗人辈出。作为“华夏龙都”,濮阳早在上古时期就是华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仓颉造字,颛顼建都,周朝的卫国在此建都400余年,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上古时期,诗歌就在这里出现。从源头上讲,濮阳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中华诗歌的发祥地。就诗歌形式来说,濮阳也是民歌之乡、情歌之乡、《风》诗之乡。但就与濮阳有过交集的诗人而言,曹操曾任顿丘令,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北宋词人陈与义曾在濮阳任职,有《陈与义集》存世;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在为范县令期间,“始订定词集,并手写付梓”。 在张孟祥先生所著的《历代名家咏濮阳》一书中,可以看到帝舜、孔子、刘彻、曹植、吴隐之、李白、王维、柳宗元、骆宾王、岑参、高适、李商隐、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苏澈、黄庭坚、文征明、郑板桥、郭沫若、陈毅等历史名人先贤哲士的身影,大师名家共咏一地的情况实属罕见。这些大家的名作里,不仅体现了濮阳厚重的历史底蕴,也见证了濮阳诗词文化的传承。
颛顼赞[4](P27)
(三国·魏)曹植
昌意之子,祖有轩辕。始诛九黎,水德统天。
以国为号,风化神宣。威鸿八极,靡不祇虔。
颛顼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是昌意的儿子,其始祖是轩辕黄帝。高阳为其所兴地名,建都帝丘(今濮阳境内)。他用武力平定九黎,以水德使天下统一。颛顼在位78年,一直生活、活动在这一带,留下了许多遗迹。濮阳的高城、故县和滑县的土山村是他活动的中心地区。曹植的《颛顼赞》中,赞扬了他的教化和功绩。
登造书台[4](P96)
(唐)岑参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创造出文字,结束了人类的愚昧,开创了世界的文明。仓颉陵在河南省濮阳市梁村乡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结合当时情景,回忆当年仓颉造字的功勋伟绩。
瓠子歌二首[4](P369)
(汉)刘彻
一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旰旰兮虑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驰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齿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
二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浚流难。
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瓠子: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新习乡境,亦称瓠子口。瓠子河由此分一部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注入济水。第一首集中写黄河于瓠子河以后,洪水造成的危害。公元前132年(元光三年)春季,黄河于顿丘决口。入夏,又冲决了濮阳瓠子河堤,洪水注入钜鹿泽,流入淮河、泗水,梁、楚十六郡国均被水淹。汉武帝一向注意兴水利、去水患。这次遭灾后,他调拔十万人筑堤治水。不料,水患猖獗,塞而复坏,以至前功尽弃。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灾情最为严重,引起朝廷的不安。汉武帝下令将70万灾民迁徙到关中、朔方。第二首主要写堵塞决口的战斗场面。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调拔四万人筑堤堵水。汉武帝亲临现场,命将士一齐上工地,伐竹运土。这次治水,取得了胜利,降伏了为害20多年的蛟龙。为此,汉武帝很高兴,诏示官员们向百姓“宣防塞”,让人们懂得兴修水利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瓠子歌》很有气势,形象地描摹出水患的猖獗和治水的战斗场面,但是其中夹杂了一些古奥的语句,读起来很费解。
谒柳下惠墓[4](P172)
(清)李符清
昔闻柳下风,今官柳下里。
惟介故能和,我我复尔尔。
遗碣表墓门,俎豆春秋祀。
兴起白代人,何况桑与梓?
柳下惠墓,在州(今濮阳县)东南大韩寨村。明万历年间知州沈尧中特表其处,建碑增祀。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封地柳下,即今濮阳县柳屯镇,谥惠,故名柳下惠。仕鲁时,为掌管刑狱的官士师,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被留用。人问他为何不他去?他回答:“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公元前634年,齐攻鲁,他受托派人到齐国劝说退兵。又传说他厌恶嬉戏,有“坐怀不乱”正派之风,与伯夷并称“夷惠”,并颂称为“和圣”。柳下风,即由柳下惠身体力行并延续下来的风气。此诗谒柳下惠墓颂其风,说俎祀,赞他“兴起百代人”。并用反问口气夸说桑梓其遗风更盛。
濮阳的历史人物,除了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外,还有就是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郑燮 (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乾隆七年 (1742 年),年及50的郑板桥始做范县县令。他为官清正,秉公办事。除恶邪,革旧弊,暗察明断,同情贫苦,深受范县百姓爱戴,至今仍“郑板桥是清官,不图银子不爱钱”的民谣流传。郑板桥宦海行舟,苦渡苦撑,终不免挂冠归里,“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表现了他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板桥回家以后,仍不忘范县人民,在《赠范县旧胥》诗中写道:“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 但愿人安与年丰。”范县人民对这位清官也给予深切的怀念和崇敬,对他留下的美好事迹流传不息。另外,他的《咏范十首》亦可以作证。
其 三[4](P352)
维蒿维蕨,蔬百其名;维筐维榼,百献其情。
蒲桃在井,萱草在坪;枣花侵县,麦浪平城。
小虫未翅,窈窕厥声;哀乎老赵,望食延劲。
田园长满了野蒿蕨菜,众多野菜连名字也都叫不清。各家各户,提篮携器,送菜蔬赠吃食,关爱深情。平底满是萱草,葡萄爬满架井。城外枣花香遍,麦浪几与县城齐平。黄口麻雀还未长翅,蹒跚身子啾啾叫鸣。哀哀呼叫老鸟,渴望吃食延颈。
他在第七首诗中,描写了一个雇役的形象:
其七[4](P355)
黍稷翼翼,以葱以郁,黍稷栗栗,以实以积。九月霜花,雇役还家;腰镰背谷,脚露肩霞。遥指我屋,思见我妇,一缕晨烟,隔于深树。牵衣献果,幼儿识父。
秋收结束,雇役回家。孩子看到爹爹,绕膝不去。百姓自有百姓的辛苦与欢乐。
三、当代濮阳人的诗词创作
文化的绵延不断,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或许是受卫风的影响,作为中华诗歌的源头地域,濮阳有着浓重的诗词情结,当代濮阳人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阐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创作出了大量诗词。
1994年,濮阳市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并创办会刊《河朔诗词》,著名诗人臧克家欣然为刊物题名。濮阳市诗词学会的成员有年逾古稀的老者,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有豆蔻年华的少女;有离退休老干部,有教师、学生,有各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普通职工。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濮阳人从不同角度观察世界,品味世事,一唱三叹,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收获,把自己的喜悦、忧伤、希冀、愤懑,把对祖国、对家乡濮阳的爱与赞美,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抒发了作者“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的家国情怀。
当代濮阳人的诗词作品林林总总:歌颂濮阳及祖国各地名胜古迹的,表达日常生活中点滴感想的,抒写羁旅情愁的,酬朋友唱和、伤逝、咏物、感时、哲理无所不包容。现撷取几篇,与同仁共享。
登濮上园高阳桥[5](P6)
王亚之
昔闻屈子颂高阳,泽被遗都惠四方。
今立桥头歌古调,后昆千载笑吾狂。
今天的濮上园度假区景区生态自然,层次丰满,山湖兼胜,水天一色,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人工园林,融多种旅游功能于一体,被誉为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龙都大地,濮上园遂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高阳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号,屈原《离骚》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自己是颛顼的后裔;而濮阳是颛顼遗都,是其政治活动的中心,为纪念颛顼,濮阳人把濮上园的一座桥命名为“高阳桥”。《登濮上园高阳桥》当是作者立于高阳桥头,想起颛顼、屈子,思绪万千,乘兴而为。
戚城会盟台[4](P176)
张子琳
诸侯歃血会盟台,人去台空几度梅?
血色怎如花色好,年年守信向春开。
戚城原名“戚”或“戚邑”,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是当时诸侯争霸的战略要地,曾是卫国大夫、王室宗亲的采邑。戚在《春秋》经传中出现40次,跨140年。公元前625—前531年的95年间,各诸侯在卫会盟14次,其中在戚就有7次,为春秋史上做少见。其遗址在今华龙区古城路南,京开大道以西。张子琳先生曾任濮阳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市诗词学会会长,能诗善文,著作颇丰。这首《戚城会盟台》,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神韵。先生已仙逝逾10年,今天再读其诗,让人不胜感慨。
丙辰贺岁首倡[5](P34)
闫震
高阳桥外烟光好,金堤水边日月新。
瑞雪来时回望处,蜡黄已破古城春。
闫震先生是濮阳诗词学会副会长,乃濮阳诗词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这首诗以迎春贺岁为切入点,歌颂了濮阳市美好风光,抒发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夏日吟[6](P19)
濮水痴客
智惭商贾力愧田,平生坐馆乐清寒。
向晚半盏香茗暖,闲看飞鸟逐鸣蝉。
夏日小句和痴客[6](P39)
北山
清茶半盏品冷暖,诗书满架论贤愚。
笑看世上名利客,安得浮生半日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正的朋友,心往往是相通的。世上有许多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人的选择,常常与他内心的需求相吻合。“向晚半盏香茗暖,闲看飞鸟逐鸣蝉”,是一种生活方式,追逐名利富贵,对权势孜孜以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北山的和诗肯定了濮水痴客的生活方式,“笑看世上名利客,安得浮生半日闲”也是对趋炎附势者的否定。
文化被誉为一座城市的灵魂,而诗词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濮阳,这座在卫风故地上发展至今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诗词文化底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走过数千年的酝酿积淀,又经过数十年的凝聚升华,濮阳诗词文化仿佛一枝艳丽的奇葩,正在卫风故地上傲然绽放。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孟凡春.解读《卫风·淇奥》的文化内涵[J].语文建设,2012,(5):28-29.
[3]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张孟祥.历代名家咏濮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5]时代[M].濮阳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诗词专号,2016.183.
[6]濮上诗存[M].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甲午卷.
[责任编辑:郭昱]
2017-02-04
高卫红(1966-),女,濮阳人,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文献研究。
I207.2
A
1001-0238(2017)02-0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