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不再是我们永远的“痛”
——试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017-01-28杨雪妹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情境

杨雪妹

(四会市陶冲小学,广东 四会 526200)

作文不再是我们永远的“痛”
——试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杨雪妹

(四会市陶冲小学,广东 四会 526200)

古人论文,认为好的文章必须是体、意、气、辞俱备,即“体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也”。然而笔者以为学生写出佳作的前提是一个“乐”字,是使学生乐意写作,使学生对作文抱有浓厚的兴趣。本文即从多、巧、快三个层面,试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写作兴趣;多、巧、快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没有写作兴趣,视作文为畏途,不愿写作文,每逢写作文颇有大难临头之感,真是苦不堪言。长期以来,写作成了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作文时就能事半功倍。那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乐之者”呢?笔者认为教师只要做到“多、巧、快”,那学生离成为一个“乐之者’就不远了。

一、多:多读、多练、多赞

(一)多读

多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古人有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又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学习中,只有多读多练,才能学到知识,学好知识,才能培养起良好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多读是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重视读。首先是博读泛读,其实质是多读。多读的含义主要有二:(1)对一篇文章(课文)多次反复阅读,争取每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或理解;(2)强化课外阅读,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些优秀作品(如名著),引导学生去读。

1.多读是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文章特色的基本条件和方法。课文所选的篇目,都是经过专家们精挑细选的,大多是经典之作,每一篇都是很好的范文,是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皆高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熟读深思、反复品析。但是在学习中,许多同学却不重视对课文的阅读,课前不去读(预习),课后也不去读(复习),仅在上课时按老师的要求走马观花地读上几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每篇课文都有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如果学生课前不读,课后也不去读,那么任凭课堂效率再高,学习能力再强,恐怕也不一定能达到学习目标。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前不久才学的课文,都不能清晰地记住题目。题目都说不出来,内容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多读,反复读,读熟了,才能有所获,有感悟,达到求知的目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今年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有一位学生在熟读了《索溪峪的“野”》后有所感悟,于是在第一单元的游记写作中,她以贞山为写作对象,开篇写道:“走进贞山,我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美。”这样好的作文开头,完全是熟读了课文后顺手拈来的,正所谓“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深入到作品之中,方能有所获。

2.重视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但在当今这“营养品”不缺的年代里,为何这么多学生都成了“营养不良”的人呢?试问现在又有几个学生能自觉地去书中吸取“营养”呢?鲜矣。要将学生培养成“有营养的人”,那就要靠我们语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是这样做的:(1)充分利用班里的图书角,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课间可以尽情阅读;(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阅读范围。基于此,每讲完一篇课文,笔者都会向学生推荐一篇跟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在教完季羡林老先生写的《怀念母亲》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笔者适时为学生诵读了季老所写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读完了很久,学生还沉浸在作者的悔恨中,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动情地流下了眼泪。这样一来,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正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二)多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在发信息、上网时总是滔滔不绝,但一到写作文就搔耳挠腮,无从下笔。这就是练得太少的缘故。作文是一种实践行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游泳、武术一样,不练就不会,非练不可,古人从来就有“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的恒心,所以必须重视训练。勤学多练,才能厚积薄发。学生练得多了,笔头就熟,当面对作文题目时就不会无从下笔。作文训练,不但练的次数要多,而且训练形式还应丰富多样。在日常教学中,应要求每个学生每星期至少练习一篇习作。习作的内容可大到对时政国事的述评,小到遣词造句,不做统一要求与布置。学生每次完成习作之后,教师都应进行一次简单的点评,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好。经过不断练习,逐渐熟能生巧,笔头自然熟,素材不知不觉丰富了,自然就有东西可写,有话想说,也知道怎么写,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驾轻就熟。

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练习的形式不能单一。可以是办手抄报,从版面设计到文字编辑都由学生一人包办,在内容上还可以设置一点小小的限制,要求内容是学校、班级最近发生的事情,这样学生在平时就会留意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这就有利于写作材料的积累;还可以是举行作文比赛,比如有一次笔者以《猜一猜,这是谁》为题,让学生任意描写班上一位同学的外貌,要求刻画这位同学的外貌特征,不准写姓名,不准写绰号,看谁的描述能够让同学最快猜到,同学最快猜到的为赢,这样同学的兴趣就来了,写作热情很高涨,就连平时不交作文的同学也动笔写了。

(三)多赞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学生的习作作品,应该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绝对不能对学生的发展做出一锤定音的绝对否定。在写评价意见时,应尽量多肯定其优点,用婉转的语言指出其不足或缺点。有时可用中性语言甚至肯定性语言指出不足或错误,比如“总体不错,若在某某方面加以改进,就会更加完善”等。一些学生写的作文总体并不是太好,但在某些用词、造句、句子组合等方面表现不错,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那就对这些好的方面给予赞美,并把赞美与鼓励引导到其他方面,如“再在某某方面进一步继续努力”,以期通过赞美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积极性,并实现兴趣与积极性以及写作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否则,倘若教师只注意到学生作文的不足,只说指责或批评的话,而不说好话,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也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把写作文看成是“高不可攀”的难事,影响其自我效能感。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积极的评价会增力给力,赋予学生正能量;而消极的评价则会减力耗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正确恰当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成为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或纽带,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评价。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应坚持鼓励性原则,既要在总体上对学生作文的优点给予充分鼓励,也要对其中的一些似乎不起眼的小优点给予肯定。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即使是一个生动的用词、一个表达精准的句子,也要给予肯定或鼓励。(2)教师写评语时,尽量以商量的语气对学生作文中的不当之处提出建议或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标准去审视、修改。(3)批语还应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进步情况,给予一定分析评价,或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要求,或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评价了学生作文,也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更加贴近,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巧:巧设写作情境,巧用文本空白

(一)巧设写作情境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创作。这说明创设写作情境的重要性。写作情境的创设,首先要依据写作目的,以目的为导向;其次,设置的情境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再次,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现实体验,产生情感,激发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想说想写。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作文方面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即无话可说,难以下笔。这种状况,并非真的无“米”,而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观察力未达到一定水平,较难通过观察获得并积累素材,进而把素材转化成写作内容。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感悟,从而发现并积累素材。在设置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有效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或途径。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其教学实践表明,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写作文的积极性,强化其内心体验,使其写作兴趣盎然,增强其写作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愿写、好写、乐写。

比如,在写作一篇关于“大扫除”的文章之前,可事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大扫除。在大扫除之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扫除活动中的人和事。大扫除之后,提问学生:“谁干活不怕脏?怎样不怕脏?”“谁干活最积极?”“谁扫的面积大?”“谁扫的最干净?”通过设置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若学生虽有话说但却抓不住要领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要求按一定顺序说,做到言而有序。另外,还可采用表演体会的方式,用情境激发语言,让学生快乐作文。

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可以把活动情况拍成视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反复观察,并使学生每次观察都有新发现;也可以模拟情境让学生观察。如此这般,还愁提升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巧用文本空白

课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之处恰恰是作者言犹未尽或情结展露之处,也是作者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之地。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和激发情感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探寻课文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处,进而展开想象,抒发情感,并用笔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书写出来,这样就可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是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常规做法,也由此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这让后来者得以省时高效地完成习作片段训练的任务。教学中,笔者也紧紧抓住这一练笔的最佳时机,设计一个又一个训练项目,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写作空间,也收到了一个又一个意外惊喜。

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空白之处训练学生与作者对话。想象自己是作者,为什么会留下这些空白,这些空白之处会引导读者作何思考?若自己写的话,会不会留下这样的空白,如何去设计空白的存留?经过这样的训练,就可迅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快:评改要快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习作,再到教师批阅,最后教师讲评,历时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长,而且信息反馈慢,等到教师评讲作文时,学生基本上对该篇习作已经没有印象了。这样必然会使学生收获降低,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通常情况下,学生完成作文后,都急于知道自己写得好坏,因此想尽快获得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基于学生的这种心态,为了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并提升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应该尽可能缩短批改周期,使学生尽快得到反馈意见。以周记为例,学生交上来后,最好能在二天之内把教师的评语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教师的反馈意见,如此就能满足学生急于得到教师评语与反馈的愿望,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极大促进作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萧统在《文选序》中指出:文章应该“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文章纲领总论》中指出,好的文章必须是体、意、气、辞俱备,“体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也。”这些文论观点都强调了作者意愿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也不例外。其实,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前提或关键是“乐”。学生喜爱写作了,乐此不疲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董 娟)

杨雪妹,女,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东城街道陶冲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情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背课文
习作展示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