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精神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2017-01-28曹景年
曹景年
《周易》哲学精神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曹景年
《周易》哲学是中国先民对世界认识的总结,是一种艺术化的构建和设计,与艺术设计的根本精神是相通的。首先,《周易》惟变所适的观念与艺术设计对创新的追求相通;其二,《周易》法象天地的智慧与大自然作为设计的灵感之源相通;其三,《周易》化成天下的现实意识与艺术设计面向大众的实用精神相通;最后,《周易》正位居体的定位与艺术对美和善的追求一致。《周易》这些思想资源对现代艺术设计有十分深远的启示。
《周易》哲学;艺术设计;理念
引言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神秘的一本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宗教和艺术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关于 《周易》的著作汗牛充栋,其学术流派也纷繁丛杂,使易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支。但 《周易》这本书由于时代久远,文字古奥,很多人读后都不知所云,搞不清楚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中心思想是什么,而后世易学之所以昌盛,也在于其本义的模糊性,从而给人留下了发挥和诠释的余地。不过虽然 《周易》本文很难读,但幸好有 《易传》—— 《周易》最早的解释文本——传世,使我们得以一窥其思想的崖略。《易传》有10篇,据说是孔子所作,但经后人考证此说并不准确,或许是战国或更晚时代的作品,然而其文字优雅,思想深刻,充满智慧的火花,被后人广为传诵,成为 《周易》一书最正统的解释。《易传》的那种 “圆而神”“方以知”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成为 《周易》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渊薮,人们谈到 《周易》的思想和智慧,实际上指的是 《易传》的智慧。
《易传》代表的 《周易》哲学是中国早期先民对世界和宇宙认识的总结,他们面对陌生的世界,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天地万物森然罗列在他们面前,世界是什么,人跟世界是什么关系,他们对这一切都一无所知,一切都是零。然而他们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跟天地万物打交道,于是,他们便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构建一个他们眼中的世界,对世界上的万物和各种现象做出能够说服自己和他的部族的解释。人从对世界的惊奇产生哲学思想,这是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的了,[1]时间长了,这些认识便有了系统性,进而演变成哲学体系,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而 《周易》哲学则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这个角度讲,《周易》哲学是一种创造、一种构建,或更直接地说,是一种设计,是中国先民对世界所做出的别出心裁的设计。所以 《周易》哲学与艺术设计在深层起源上是相通的。当然,或许这个设计可能有些已经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观念,甚至有迷信神话的成分,但它毕竟是一种创造,我们与其把它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评判,还不如就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欣赏,因为艺术有自己的标准,是无法用科学来衡量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其创造的魅力,体味先人对设计所走的独特的道路,而这些对当代的艺术设计会有不同寻常的启发。
一、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变化是 《周易》哲学的根本观念,《周易》之“易”,本身就有变易的意思,所谓 “生生之谓易”。它看到了天地万物并非孤立静止的,而是时刻在变化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而自然界也只有在变化中才有其价值产生出来,如日月相推就产生了明,寒暑相推就形成了岁,所以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静止,而必须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所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的六十四卦就是一个变化的体系,阴爻与阳爻纷繁复杂的变化组合便形成不同的卦象,进而以这些卦象统御整个世界,所以 《易传》云:“爻者,言乎变者也。”总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这是天地间最伟大最深奥的道理,天地万物都在变,人要想认识事物,实现其目的,又岂能不变?
对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惟变所适”的观念也是不可缺少的。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变化,所谓 “不可为典要”,就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创作模式和定律供人模仿,邯郸学步,只能导致呆板和凝滞,实际上也不成其为艺术了。凌继尧先生说:“艺术设计的百年史还表明,艺术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变易性是它一个明显特点。”[2]21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应用学科,尤其需要重视这个 “变”字,因为它直接面对的是大众,是用艺术化的手段来感染、来吸引大众的。而一般大众的心理,总是对新奇的东西投注目光,而对他们习惯的东西视若不见,传统的俗套的东西非但不能吸引他们,反而可能招致人们的反感。一定的艺术手段在被若干次运用之后,其效果就会达到一个顶峰,也就是无法再继续提升了,已经到 “穷”的地步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再继续固守它,只有失败,这时只能遵循 《周易》所说的 “穷则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学识,吸取前人的经验,敢于创造发挥,这样才能通,才能获得人们的关注,实现艺术设计的目的和价值。
艺术设计虽然是一门具体的学科,但又是个交叉和综合的学科,它是没有具体范围的,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可以成为艺术设计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绝不能固守几个具体的模式,而要把“惟变所适”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拓宽眼界,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使头脑灵活起来,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那我们的艺术设计就像得到源头活水,才能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作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圣人立象以尽意
王弼注 《周易》云:“意以象尽,象以言著。”[3]“意”“象” 与“言” 是《周易》 哲学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意”是 《周易》要表达的意旨,“言”是卦辞和爻辞,而 “象”则是每一卦所代表、所象征的物象。《周易》的 “意”体现在其所取的象上,而象则又通过言更加明确。所以 《易传》又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象的哲学,它取自然界中的若干事物,然后抽象出来,用来表现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各种活动。八卦各有其象,乾卦象天,天刚健而运行不息,于是就用来指代一切具有刚健特征的东西,故 《说卦传》云:“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震卦象雷,雷的特征是剧烈的震动,所谓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于是 “震”就成了一切动的事物的抽象。这样,《周易》哲学就形成了虽然抽象但又很有形象性的哲学,让人感到很亲切。
“象”来自于对世界万物的感性认识。古人面对世界,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或大或小,长的短的,各有什么用处等等,就如 《系辞传》所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一俯一仰,形象地道出了古人或者就是 《周易》作者思考时的神态。通过从自然界取象,就开始 “作八卦”,进而演为六十四卦,《周易正义》云:“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象万物。”[4]故六十四卦就是一个象的体系,然后用此体系来指导人的活动,即所谓的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 《周易》向自然界获取认识和力量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人尚自然之象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的一些设计中就很多是直接取自自然,如中国的乐器,号称八音,指的是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即匏土革木,金石丝竹,无一不是直接取自自然界,制成如葫芦丝、埙、磬、编钟、琴、箫等,发出的美妙声音丝毫不亚于钢琴、提琴。贾京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图形的审美文化是在象法天地,观物取象的尚象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中产生的,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的关照下,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图形和设计思想。”[5]283这对艺术设计也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尚象的思想理路值得我们好好发扬,“尚象的大设计思想的灵感精髓,在于面向自然所带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和想象。”[5]288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的人们离自然界越来越远,人们现在靠电脑可以设计很多新奇的东西,获得良好的效果,但自然界其实有很多天然的精彩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开掘。一个不起眼的场景,可能会带来不寻常的灵感,我们看动物世界,会为动物笨拙可爱的动作吸引,会感叹自然界中原来还有这些别开生面的东西。丹麦著名的设计师阿诺·雅各布森 (Arne Jaclbson)从蛋和天鹅的形态中受到启发,设计了两件仿似雕塑作品的 “蛋椅”和 “天鹅椅”,使传统呆滞的椅子形象一扫而光,带给人的则是生趣和浪漫,还有人性的关怀。所以说自然界是艺术的不竭的源泉,这一点与 《周易》哲学的精神是血脉相通的。
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所讲的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只供人们消闲和把玩,更是有其实用价值的,它是一整套的世界观,并进而成为人们行动的总指南,也就是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和人文是 《周易》所认识到的世界的图式,而其关键和落脚点则是 “察时变”和 “化成天下”。《系辞下传》云:“作 《易》者其有忧患乎?”这句话提示我们 《周易》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和现实关怀,它的宗旨是 “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天下为利”,是要兴民利,济民行,成大业而作的,其中的许多思想都与现实紧密相连。例如,《文言传》讲到乾坤两卦的哲理意义,乾代表刚健,坤代表柔顺,这就对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一种启示,效法乾坤,就是一方面要自强不息,另一方面要厚德载物。又如,《系辞下传》讲到九个特别的卦代表九种德行,即“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无不与人的德行修养和现实生活有关。有人以纯粹占卜的书来看待 《周易》,丝毫不讲它的哲理意义,这使它流于江湖小术,虽然这也是一种实用,但这种实用不是兴民利、济民行,而只是成了某些人谋生甚至行骗的工具,是不可取的。又有一些人则把它当成纯粹理论的书,当成玄谈的工具。魏晋时期的玄谈,《周易》就属于当时的 “三玄”之一,玄学家们惊叹于它精深高妙的理论体系,而对其 “开物成务,以利天下”的价值避而不谈,这也是一种偏见。《周易》是古代圣人用他们所掌握的关于世界的知识来安定国家,治理人民的道理,人民是其一切思想的最终指向。
因此,《周易》的一头是指向哲学,另一头则指向人民群众,去掉了一端,另一端也失去了意义。用 《周易》的这种两端模式来看艺术设计,那就是说,艺术设计的一端连着的是艺术——虽然与哲学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发挥其能动性而进行的创造,而另一端则是广大的受众。一句话,艺术设计就是用艺术来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同样也是要“兴民利,济民行”的,它不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高雅的艺术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手段展现在他们面前。“艺术设计师虽然同物打交道,然而他们指向的不是物,而是人,他们把改善社会条件和提高社会的审美标准作为自己的职责。”[2]24前苏联建筑大师波利索夫斯基说:“衡量我们建筑的尺度也应当是人……使它们,使所有这些物品,物体,房屋充满并闪耀着人的思想幻想和理想,使它们人化,因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6]所有的艺术设计作品都要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尺度,不能真正贴近人民生活、为民兴利的设计作品,是注定要被抛弃的。1972年7月15日下午,由日本建筑师山崎实设计的位于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 (St.Louis)的低收入市民住宅 “普鲁蒂·艾戈 (Puitt Igoe)”在一声巨响中被炸毁,就是因为这一设计只是采用了十分简单的工业材料特别是混凝土、玻璃和钢材,展现给人一种极其冷冰冰的姿态,就像监狱一样,让人无法忍受,最后只能被炸毁。
人们常说曲高和寡,大意是指艺术是高雅的东西,与整天忙于生计的普通民众是无缘的,也是他们无法理解的。这不仅贬低了民众,更贬低了艺术,艺术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欣赏艺术的能力,这也是艺术设计的作品具有合理性能够被民众接受的理论基础。我们设计一张公益广告,用艺术化的手法劝导人们应当怎么做,不经意间就可以为人们所接受,这或许比行政的强制手段更有力量。
四、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 “正”的观念,“正”指的是正当、正义、正确、光明正大的东西,是与邪相对的。儒家所崇尚的就是 “不失其性命之正”,也就是说,人本性是善的,健康向上的,而不是邪恶的,乖僻的,人必须要保持这种本性之正,才能算是真正的人,也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进步。美好的东西总是被人歌颂,邪僻的东西则遭人唾弃。艺术设计是指向现实指向人民大众的,是公共行为,其表现内容和手法的合理与否、是不是 “正”的,关系重大。“设计产品中预设的生活态度,功能观念,科技知识和价值取向,经由大批量生产数以万计的复制个体,影响广大社会公众。”[7]我们虽然强调艺术设计的 “惟变所适”的变通性,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原则的变,“商业设计的创意,要想得以流行,那么总要在一定的标准化基础上适度出新,这样商业设计的创意才会在顺应潮流的同时,导引大众的流行时尚。”[8]为了出新出奇而不惜采用不健康的手法,这就成了所谓的 “变色龙”,怎么变都可以,是妄为而不是创新了。艺术的本质在于美,但如果连善都达不到,又哪有美可言呢?邪恶的东西永远也不配美的称号,它不但玷辱了艺术,更会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在很多广告设计者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往往是打着艺术的旗号来宣扬不健康的东西,特别是一些软色情的广告,如洗衣粉广告竟有 “泡起来”“漂起来”话,还有一个口香糖广告的画面和广告词更是不堪闻见:一个漂亮的外国女郎斜躺在床上说 “感觉还不够,我还要”!他们虽然能够暂时吸引一些人,但往往十分浅薄低俗,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是难以具有长久的感染力的,真正有修养的艺术设计者对此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要把 “正”的东西用 “正”的手法表现出来,感染它的受众,使他们获得“正”的认识,这实质上就是 《周易》所说的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的观念。
黄在中国古代是最尊贵的颜色,所以皇帝穿的衣服叫黄袍,但它何以如此尊贵呢?就是因为它“中正”,古代五行学说以五种颜色来配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而黄是中央之色,大中至正,故与天下之理相通。“正位居体”其实是倒装句,正确的句序应该是 “体居正位”,只有这样,才能 “身必阔,事必成”[9]。易有四德,叫做元亨利贞,贞就是正,《文言传》曰:“贞,事之干也。”正是一切事情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原则。看 《易传》对各卦的解释,各个爻位之德行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 “正”,阳爻处于阳位 (一三五爻),阴爻处于阴位 (二四六爻)为正,处正的往往有好的结果,而若不正,就会有各种不好的征兆如 “悔”“吝”“忧”等。所以人们的行动都要尽量符合“正”的原则,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结语
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周易》哲学与艺术设计不仅在精神和学理层次上是相通的,如第一、第四方面所论,而且在实际操作层次上也有共通性,如第二、第三方面所论。《周易》这部书千百年来聚讼纷纭,很多人觉得它十分高深,难以接近,其实它作为古人智慧的总结,说的都是很好的道理,毕竟它是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创造和设计出来的。所以我们同样可以很好地理解它,而且很久以来不同的人、不同的学科都从中汲取力量以发展自己,艺术设计当然也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
[2]凌继尧,等.艺术设计十五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80:609.
[4]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 [M].台北:学生书局,1999:682.
[5]杭间,等.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6]波利索夫斯基.未来的建筑 [M].陈汉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36⁃138.
[7]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 [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85.
[8]滕守尧,等.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 [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91.
[9]周振甫.周易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91:18.
(责任编辑:李 宁)
Philosoph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Modern Art Design Idea
CAO Jingnia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Zhou Yi) is the summary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by Chi⁃nese Ancestors.It is also a type of artistic construction and design,which has the same spirit with artist design.We could underst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artist design through four angles.Firstly, doing anyt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condition; secondly, imitating and following what the heaven and earth appears to us; thirdly, the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of doing good to all the people; the last one, the pursuit for rightness and justice.These thoughts are great resources from which the art design can absorb as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rt design; idea
J505
A
1672⁃2795 (2017) 02⁃0126⁃04
2017-01-07
曹景年 (1983— ),男,山东济宁人,中国孔子研究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先秦儒学研究。(曲阜 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