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析

2017-01-28陈利红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新课改体育

陈利红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析

陈利红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实地调研法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状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公体课在教学改革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和建议,为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新课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在2002年制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该纲要明确要求高校公体课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本文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分析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从而发现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各高校组建了体育管理机构,很多高校把公共体育独立成公体部,专门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设计一系列课程并组织大量的专职老师和研究者探寻实现新课改目标的路径和对策,以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制度。由此,公共体育课在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人性化、学生主体地位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体育教学并没有使终身体育的思想深入人心,许多大学生一走出校门就与体育告别,更没有让大学生实现原初追求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当前从整体上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明显下降。新课改理念与现实存在较大的落差,有学者形象地描述为“穿新鞋走老路”,也有学者质疑新课改在现实中的改革能否成为应然中的美好愿景。

新课改之所以不能完全落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学校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新课改理念存在冲突,高校的主要管理模式僵化。学生的评价体系仍以分数至上,老师的备课制度和教学模式高度统一,甚至教案要求按照统一的模板撰写,导致新理念没有足够的运作空间和发挥空间,缺乏操作性。其次是在教学改革中存在误区。高校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过头,过分扩大学生的自主性,在“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幌子下,学生上体育课,完全自主,无组织、无纪律,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席,出现了“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格局。课程教学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实质上完全违背了《纲要》的精神。最后,对竞技体育的误解,新课改实施之初,竞技体育受到强烈排斥,甚至有要把竞技体育彻底赶出学校的偏激理论。近几年,在竞技体育的改革中,对学生体质的提高和身体健康效果甚微。这再次与《纲要》中“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1]

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时少,授课质量不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新课改《纲要》要求的教学目标是把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结合起来,确立了三维体育观,把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至少学会1-2项体育技能,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课程设置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一部分高校按照规定在大一开设基础教学课程,大二开设专业选修课,每周2学时,每学期18周,共144学时,但也有部分高校由于长久以来对体育的偏见和不重视,使体育隶属于副科范畴,在课程设置中,对公共体育课进行大力消减,由4个学期的144节课缩减成104节甚至64节。远远低于了《纲要》要求的144学时。大学生在短短4个学期,144个学时的体育课中实现身体素质大幅度的提高本是不太现实的,更不用提一些高校还大幅度地削减学时。这导致许多高校直接取消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忽略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传授运动技能时,也因课时安排紧张,缺乏对本项技能的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课堂的导入,而直接进行技术动作的示范和练习,以致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不生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2 教学内容多而不精

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容在改革中打破了传统的球类一统天下的格局,体育项目在选择上丰富多样,虽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把各种项目安排在体育课程中来,但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没在体育上形成一技之长,甚至不知道如何锻炼身体。很多地区未能把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利用到教学中,也未将当地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体育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本土化课程。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枯燥单一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一些学校虽已经采用三自主模式: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基础课少,选修课多,项目多,在授课形式、选课、择师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讲解示范法,形式单调枯燥,“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仍存在,现代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未能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学生难以通过锻炼获得情感体验;教学模式仍是以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巡回指导——总结点评为主;准备活动是千篇一律的慢跑和徒手操,枯燥而乏味;在教学手段上没有实施分层教学,学生出现“吃不饱”或者“消化不良”的现象,“吃不饱”的学生在体育课中不能挖掘其潜力,没有成就感,对体育课感到失望,而“消化不良”的学生感觉压力大,从而失去信心和耐心。长此以往,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将消失殆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体育意识的培养。

2.4 教学场地设施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体育公共课教学一直存在着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只能满足体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公体课像打游击战,多数依赖天气,如果下雨,没有室内的体育场地上课,有场地的也主要是三大球,大众喜爱的项目比如游泳、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器材。此外,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缺乏,学校体育场馆为了创收,对外开放并承包收费,造成本校学生运动难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5 课程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滞后

公共体育课教学缺乏合理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教学效果的检验,还是基本沿用传统的达标测试方法。体育成绩的评定大多只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考核,体育课的运动技术分数占绝大部分,评价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素质先天的好坏,也没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努力程度,更没有在意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对体育的抵触心理。

3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体育教育应从增强体质向追寻健康的层面升华。因此高校体育的教学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2]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导向应该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理念应该是适用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改革中,高校由于缺乏理论导向与支撑,观念转变存在盲目性,使其建构的理念缺乏实效性,从而导致其操作停滞在形式上,形似而非神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贯彻这一新理念?首先,我们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从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能力出发,对学情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调研。教师在选择怎样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教学,以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实施,确定哪些是运动技能学习的重点,必须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标准。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按实际情况自定起点和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其次,在设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行为的习得。如一些高校利用移动互联网,搭建校园跑步系统平台,学生下载运动世界校园APP,要求学生每天跑两公里,把终身体育教学活动渗透到教学评价中,为学生日后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2 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置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后,尽可能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多选择一些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如:球类、瑜伽、垂钓、体育游戏、体育舞蹈等。为了增加项目的趣味性,调动学生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将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进行改良,如排球,我们在公共体育课可以把器材换成气排球或者软式排球。其次,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适当改造成校本课程,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和其他体育文化因子重新整合,如打篾鸡蛋、陀螺、高脚竞速、民族舞蹈等,并在当地少数民族政府、中小学开展调研,成立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学研究基地,组织一批高校专职老师编写相关教材。最后,因地制宜,利用各地独特的地形,将体育项目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如利用好的空气条件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竞走,利用好的水资源开展游泳运动,利用好的光照条件进行日光浴,利用广阔的荒原进行野营与步行拉练等,利用冰雪条件可以开展滑雪、滑冰运动,利用良好的丘陵、山地地形开展登山运动和户外拓展运动,利用竹林进行足球训练等,开发出新的体育项目,使之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总之,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培养热爱体育、热爱家乡的情怀。

3.3 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否定之前的教学方法,而是保留之前教学方法的精华,并对其改进和深化。在公体课经典的教学方法的讲解示范法中,我们很难找到其他的教学方法来完全替代它,但怎样把这个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运用得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使之形象化。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的部分,如足球中的抢断、拦截、封堵技术,可以联想生活中堵车的场景来进行比喻;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分享一些当地的民间民俗仪式和传奇故事让学生对这项活动的源起和发展有大致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健美操中的漫步,可以用生活中摇船的动作来体验动作的整体韵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确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由于受公体课学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完成所有项目的学习,但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掌握和运用。例如在学习健美操的基本步伐中,学生可以自学健美操的各级套路,甚至自创、自编健美操动作,同时协调能力和节奏感的把握又可以在其它项目得以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其教学目的,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自通于课外”。

3.4 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要重视有形资源建设,加大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硬件水平。通过合理调配场馆的使用时间和适当利用社会体育资源来缓解校内场馆不足的压力,也可以临近高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合作和课程外包的方式来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3]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如西部的山地户外、越野、户外拓展等;建立网络公开课,借鉴TED/SAKAI的运作模式进行理论知识的普及和运动技能的视频学习;运用科技产品,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如喂球机、陪练机等。其次,教学思想、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技术资源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等无形的教学资源也需不断丰富。

3.5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

体育课程评价主要有三种形式:体育学习成绩评定、体育过程的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高校公共体育课需建立多因素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体育学习成绩评定,公共体育课考试应实施等级评价,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攀比现象;体育过程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过程轻结果,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分享和智能生成。要特别重视身体条件差、运动技术不高和对体育缺乏信心的学生,对其给予特殊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心理障碍,赢得尊严。对先天身体条件差,后天努力的学生给于科学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对其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进步较大或较快的学生应当予以适当加分。丰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不仅要贴近学生的学习锻炼行为还要涵盖整个自主学习锻炼的整个过程。公体课中的综合性评价要对学生校内外和课内外的体育行为都纳入评分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使课堂内外、校内外的公共体育课程结构发生有机联系。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密度,参加校内外大型体育活动的次数和表现、参加各种体育协会的认定、体育活动志愿者的服务,如裁判员、记录员等都需构建合理的评估标准。总之,在进行教学评估的过程中要全面评价,突出重点,建立多元弹性的评价机制。

[1]李立平,曾石山,刘志宏.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4):89-92.

[2]郑重.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3,(36):67-68..

[3]刘志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与科学.2012,(2):118-120.

[4]陈玉清,李汉超.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J].体育与科学.2009,(3):101-104.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E for Non-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CHEN Li-hong
(School of PE,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 563006,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such methods as literature review,analytical induction,and field survey are used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 condition about PE,the findings of which are as follows: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as to the PE for nonmajors.The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and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PE for non-majors.

new curriculum reform;PE for non-majors;teaching reform

G623.24

A

1009-3583(2017)-0160-04

2017-05-16

陈利红,女,湖南湘潭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罗智文)

猜你喜欢

体育课新课改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体育课
我们的“体育梦”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