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邦即兴曲OP.29的创作特征和演奏解析
2017-01-28张雯
张 雯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浅谈肖邦即兴曲OP.29的创作特征和演奏解析
张 雯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在肖邦的钢琴音乐当中,歌唱的运用非常常见,也是肖邦把它推向了巅峰。 这首降A大调即兴曲是十分具备代表性的一首作品,风格明朗。
肖邦;即兴曲;创作特点;演奏
前言
肖邦一生基本上都是在为钢琴而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体裁更是多种多样的,在法文中即兴曲被译成是没有准备的,是浪漫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器乐曲体裁形式,其特征是曲式较为简单,篇幅较小,表现手法多样等等。从其形式来看,即兴的意思则更加注重于内容,而并非它内在的形式,注重音乐的灵活多变以及情绪上的自由抒发,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尤其是肖邦的即兴曲,是内在结构严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一、作者介绍
弗雷德里克.肖邦(F.F Chopin,1810-1849)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肖邦是一位天才的钢琴演奏家,和李斯特一样都创立了新的钢琴演奏学派,在创作中,他们都用新的艺术内容和前所未有的演奏表现力丰富了钢琴演奏。
肖邦是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艺术家,虽然身居国外,可他对祖国魂牵梦萦。舒曼曾经说过“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爱波兰爱的魂牵梦萦,现已成为波兰的象征,可惜的是他再也没有踏上波兰这片土地。他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音乐、钢琴的范畴。肖邦将一生的创作都献给了钢琴,题材也是相当的丰富,玛祖卡、练习曲、夜曲、圆舞曲、叙事曲、谐谑曲、波兰舞曲、奏鸣曲等等,都是公认的经典传世之作。
二、即兴曲的创作风格和背景
肖邦的四首即兴曲是在他创作成熟时期写作而成的,即兴曲一丝毫没有确定的音乐的性质。这个名称是舒伯特开始采用的,舒伯特的即兴曲是一些内容各不相同的小型作品(大半是抒情的乐曲)。肖邦的即兴曲也和他的夜曲、叙事曲、谐谑曲一样,没有明显的体裁特征。浪漫主义文艺思潮风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就是强调对自然、家乡的热爱之情,抒发对美好事物、自由理想的追求这些都反应在音乐的领域中,在肖邦的即兴曲中,旋律有着饱满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有时犹如涓涓细流直击人心,有时与歌唱性融为一体,都体现了肖邦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从而让即兴曲这种音乐体裁在肖邦的笔下发展到辉煌的时代.
三、肖邦《降A大调即兴曲OP.29》的创作特点
第一即兴曲(降A大调,作品第29号;按创作年代应该为第二首)创作于1837年,此时肖邦的作曲技法和表现手段已经趋于成熟,情绪也不一样。这首即兴曲的第一段也是快速度的Allegro assai,quasi presto。但是这里没有即兴幻想曲那种烈火般的激情,而是一段轻盈优美、充满生活乐趣的音乐,即使在快速度里也很容易捉摸到肖邦主题中那种优美的旋律乐汇。在乐曲的中段部分开始是一段比较宽广的优美的旋律,从听觉上感受好像是在诉说着什么,这里运用了肖邦典型的旋律形象地发展,悠长如歌调般的旋律转变为朗诵,然后又成了装饰的变奏形式。这首旋律优美的阿拉伯风格即兴曲,没有流露出太多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属于最后一类的创作,这首乐曲似乎是作者对光明的回忆和幸福的梦想。
(一)曲式结构
全曲结构图如下:
第一部分:A(1-8)+B(9-18)+A1(19+34)
第二部分:C(35-50)+D(51-66)+D1(67-82)
第三部分:A(83-90)+B(91-100)+A1(101-114)+尾声(115-127)
(二)节奏分析
这首即兴曲具有冲动性格在作品的音型部分,也可以说作品是充满激情和富有活力的,要做到这种活力与明朗,就必须去重视每一个单音的份量,从而让旋律去歌唱起来,速度快而不急,就像清泉般的流动。
乐曲的开始速度为几近急板的极快板(allegro assai quasi presto)开始时带有装饰音的回旋的上行乐句,右手的旋律是如歌的美妙。
还有这首作品典型的三连音节奏,是快而不急,非常稳又是非常流动的,而且这种三连音节奏一直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进行,是这首作品的主要节奏形态。
(三)旋律分析
旋律在音乐艺术中正像拉赫玛尼诺夫所说的是“音乐的灵魂”。在肖邦的艺术创作中,最主要、最有力量的表现手段也就是旋律的表现。肖邦为了力求真实质朴地表达使他激动的思想和情感,他在波兰民间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风格的灵感源泉。在肖邦创作的作品中,人们常常会将旋律和声乐联系在一起,肖邦的旋律非常的美妙,柔和,通过唱来体会弹,在音乐的文化史中,最伟大的旋律作家莫过于肖邦。《降A大调即兴曲》的织体非常丰富,在弹奏旋律的同时,我们会遇到颤音等装饰音,如乐曲开头的第一小节。
四、《肖邦将A大调即兴曲》的演奏解析
在乐曲第一部分的演奏中,我们需要带有一定的即兴风格,却又不能太过于随性了,主题重复的前面的四小节在演奏上也需要作出些变化,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否则会显得很枯燥,我们可以让这些变化体现在情绪、速度、触键方式、以及力度上,在速度的控制上一定要非常的谨慎,既要考虑右手三连音的快速跑动,也要考虑左手的声音是否真的沉下去了,特别是左手的第一个音,要尽可能的去保留住,声音不能太漂浮,手腕和手臂与指间的力量需要很好地配合,这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前紧后松”要想象自己犹如一名芭蕾舞者一
在第二部分之中,C段主要是都以和弦为主的织体,右手是旋律的部分,而左手是和弦,它们在重拍之间的节奏有一个错位,这时,我们在弹奏的时候,可以试着把左手的和弦部分提前一拍去演奏,这当中要格外的重视踏板的使用,可以踩成音后踏板,而且一定要将它换得很干净,否则在听觉上就会给人很混乱嘈杂的感觉。
作品的第三部分跟第一部分基本是相同的,在作品的尾声处,一开始跨进快速奔跑的三连音时,就借助四分音符的和弦来控制其运动如第115小节,“sotto voce译为以柔音轻唱,calando译为渐慢而弱的,这里就需要深下键,右手的和弦进行了几次的重复,不断的拉长、缩短、压低和放慢,这种音型环绕着属和弦和降A大调主和弦不断的旋转反复,一直到消失,让我们留在一种捉摸不定的感受中,直到结束。
所以在演奏这首即兴曲时,除了要努力练习克服一些技术难点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结合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的特征和对作者的情感的整体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去弹奏好这首经典的作品。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索洛浦.磋夫著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3]刘庆刚,杨峻.钢琴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J6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