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校“十番锣鼓”在区域性旅游文化中的开发与利用

2017-01-28李晓红伍林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间旅游

李晓红,伍林发

(三明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长校“十番锣鼓”在区域性旅游文化中的开发与利用

李晓红,伍林发

(三明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作者将清流县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长校“十番锣鼓”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其艺术表现的形态、客家区域性文化与当地民俗生活习惯的相互关系,以及通过民间音乐文化开发促进区域性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意义。提出了关于开发民间音乐文化与促进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的策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民间音乐传承开发,促进区域性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长校“十番锣鼓”;客家民间音乐;开发与利用

一、长校“十番锣鼓”的历史文化背景

长校地处福建省三明地区清流县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属于革命老区,它与宁化、长汀、连城三县交界。长校人原是中原汉人后裔,经过历史上的5次大规模迁徙,才有部分先民在此安居落户,是一个纯客家人居住的乡镇。由于地理等各方面因素,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劳动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深厚、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长校民俗、民风古朴独特,民间艺术竞相绽放,“十番锣鼓”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

清流县的长校“十番锣鼓”是一种客家民间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其中“十”指的是各种民族民间的乐器多,而“番”指的是表演形态的花样翻新。长校“十番锣鼓”历史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明朝的永乐年间。相传,当时“十番锣鼓”在南方盛行,长校镇人到邵武一带做纸的工匠在劳动闲暇之余,参与当地自娱自乐的“十番锣鼓”乐器演奏活动,返乡后就将这种音乐文化娱乐形式带回长校镇,并不断加以改进而形成。[1]经过历史的发展,长校“十番锣鼓”已成为当地人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音乐文化活动。逢年过节、扫墓祭祖、迎神出案、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游族谱、抬龙灯都要用到,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每条龙灯都配有一堂“十番锣鼓”,几乎村村都有,群众基础可谓深厚。[2]P150-153它既是长校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民俗仪式的音乐文化形式。

二、长校“十番锣鼓”对区域性旅游文化发展的意义

1.感受民俗文化氛围,提高游客民俗文化的审美体验

旅游者在观赏清流县秀丽的山水风景的同时,熟悉当地人的劳动生活习惯与民俗风情,以及体验民俗艺术文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龙津河水荡起的阵阵涟漪,河畔就会传来悠扬的丝弦、欢庆的鼓点,艺人们将“十番锣鼓”的韵律送进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耳中。在清流县的龙津河畔九龙广场,长校“十番锣鼓”每周都会进行表演,而观赏客家的“十番锣鼓”表演,已成为当地居民闲暇时文化娱乐活动和游客观赏和参与区域性文化活动的项目,既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游客的民俗文化审美体验活动的开展。

对于旅游者而言,每天不仅可以欣赏到充满地方特色的表演,融入当地文化当中,对客家民俗文化获得更深的了解,还能形成良好互动,让游客感到身心愉悦,缩小与旅游地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2.民俗文化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区域性旅游的知名度,增强了文化宣传效果

近年来,清流县政府将长校“十番锣鼓”与当地旅游业进行联姻,打造文化品牌。政府经常对长校“十番锣鼓”进行调演,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展示,使更多的人知晓这一客家民俗文化的艺术瑰宝,让福建省清流县在游客当中的知名度也随之扩大。2014年10月11日,长校“十番锣鼓”艺人在三明市区正顺庙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苑,便向当地游人展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十番锣鼓”表演。2017年7月29日,以“清新福建,水韵清流”为主题的福建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动在长校举行,这次活动长校艺人向宾客游人展示了“十番锣鼓”的魅力。

伴随信息技术发展,传播载体逐渐多样化,长校“十番锣鼓”在传播上比起其他艺术更具优越性。作为清流县客家民间音乐的一部分,“十番锣鼓”使更多优秀的客家音乐从原本独特的地域范围和客家文化圈突破山水阻隔走向世界,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做出了贡献。清流县长校“十番锣鼓”在无形中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再加上音乐本身具有无国界性与跨民族性,这一客家民间音乐形式必将成为当地旅游无限扩大知名度的有力文化载体。

长校“十番锣鼓”是清流县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民间表演艺术中实属罕见,当地政府将其打造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加以宣传,既具有实用价值,发展、保护了“十番锣鼓”,也对清流县乃至福建全省的旅游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树立正确的区域性旅游文化开发思想与观念

1.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中国地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作为客家民间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福建清流长校“十番锣鼓”,如今正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和传播的优越性,与当地的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用民间音乐文化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依靠旅游业的振兴来带动民间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3]

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这是所有旅游活动都具备的统一内核。而审美是获取愉悦的重要渠道。[4]P73―76音乐因为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娱乐性与审美性,无疑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形式与内容。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不但是一种商业手段,而且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尊重民俗文化的差异性,确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处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和地域间的文化也截然不同。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发展的差异呢?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我国现在有些专家学者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旅游开发的研究貌似走进了一个态度误区,不少研究者一方面津津乐道于民俗音乐文化和地域风情的曼妙多姿,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在潜台词里给当地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性格的事物粗暴地打上了“少数”、“边缘”和“落后”这样的标签。此乃典型以“中心”审视“边缘”的观念,我们应该对于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差异给予应有的尊重。客家民间音乐既是民族的,亦是地域的,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正是他们富有神秘性与吸引力的源泉,没有所谓的先进和落后之分。

3.提倡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活动的互动性

在民俗音乐文化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论是开发商、旅游者,还是当地居民,终将投入到区域性旅游文化的建设当中去。给民间音乐文化旅游活动提供完善发展计划的是旅游开发商,为民间音乐旅游发展带来主要经济来源的是旅游者,而作为旅游地民俗音乐文化当仁不让的传承者则正是当地居民。

对于民间音乐文化旅游的开发,这不单只是一项商业活动,还是一项为人性完善而努力的壮举。人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既关于自我,也关于他者的态度问题,这种积极的态度正是中国民俗文化旅游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在开展旅游文化活动过程中,应该设计丰富多彩互动式民俗文化交流模式,让旅客不仅是作为光观者,而且是作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亲身体验和感受民俗文化活动的魅力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使民俗音乐文化得到更好、更为广泛地传播并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开发长校“十番锣鼓”区域性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深入发掘传统“十番锣鼓”音乐,打造旅游文化名片,开发旅游文化产品

音乐与旅游珠联璧合,可以催生有生命力的文化产业。塑造清流客家音乐艺术形象,营造当地民间文化氛围。旅游音乐是旅游地的一种听觉识别系统,就好比一国之国歌,具有强烈的标志性,且传播快、范围广、容易记,一首好的旅游音乐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于是,旅游音乐成为旅游景区文化传播的首选载体。

近年来,清流县政府组织当地相关文化部门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了普查工作,彻底研究“十番锣鼓”的发展与沿革,将普查所得的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和存档,并进一步挖掘民间“十番锣鼓”曲谱,不断吸收新的素材加工、改编和创作,有意识地打造出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相呼应的旅游音乐精品。将这些音乐记录下来,制成CD、VCD、DVD等产品,从而增强其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当地演出人员的服饰、演出道具等也都可以被开发成周边旅游商品。

2.举办客家民间传统音乐节会和赛事,开发民族文化之旅

清流县政府和文体局等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十番锣鼓”的演出、比赛等,以扩大影响和知名度。这种大型的音乐赛事活动和音乐节会对于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很大,且具有长期效应,对于活动举办地的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更可谓意义深远。游客对于音乐赛事和节会这样的旅游活动形式热烈追捧。因此,定期或不定期在一些客家民间音乐文化集中的地区举办客家文化旅游音乐节会或者赛事,可让游客了解客家民间音乐旅游资源,为客家民间音乐的发展注入鲜活血液,从而使当地旅游活动的载体更加丰富。[5]P38-45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当地的音乐名人或者音乐故事等资源出发,以音乐主题作为旅游线路进行开发与设计,融客家民间音乐文化于旅游生活各环节之中,打造出客家地域风格浓郁的民间音乐文化之旅。

3.建立客家民间文化基地或博物馆,保护“十番锣鼓”文化资源

作为客家民间音乐,长校“十番锣鼓”既是优秀的文化资源,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清流县和长校镇行政部门每年都会各投入2万元资金,建设长校村、江坊村2个民间文化活动基地,对“十番锣鼓”进行重点保护与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地政府如何采取保护举措,实施保护战略,善于开发、利用旅游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坚持将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无疑是明智的。文化、旅游部门或者企业还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起民间音乐文化生态博物馆、展览馆,甚至是特色街区,有效地解决客家民间音乐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实现在做活旅游中利用当地民间音乐,在利用旅游资源中保护当地民间音乐。

关于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乃是基于西方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形成的,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用来实施文化生态展示和保护的专业社区聚落。[6]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主要用来陈列包括衣食住行、生活生产方式、节日礼仪等在内的具有民族特性的日常状态和民间习俗。通常会选定具有当地特性代表的居住区或村落,集中呈现或恢复其民族民间特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始面貌,然后对其加以保护,主要以文化生态景观,例如聚落服饰、景观、习俗、礼仪和基本生活方式等作为保护对象。[7]P35-38+77

4.确立“十番锣鼓”民间文化职业传承制度,构建旅游文化演艺市场

长校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十番锣鼓”艺人,清代有江坊村的江水春、江海澄和江回春,长校村的李绍辉,现代的则有李仙岳、李友德和李根深,这些艺人在长校“十番锣鼓”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都起过重要作用。针对现代民间音乐艺人青黄不接的现象,清流县文体局每年都会组织文化馆的专业人员不定期地对长校“十番锣鼓”队员进行音乐知识业务上的指导和培训,有意识地邀请一些有音乐爱好的年轻人来参与,发展当地“十番锣鼓”鼓手和乐手,并培养、选择、储备传承人。长校“十番锣鼓”乐队人数由长校、江坊两村不到40人的班子,扩大到了80人以上并成立起业余演出团体,经常参加清流县各种演出活动,提高了“十番锣鼓”的艺术档次。

建立职业文化传承制度,选择合适的传承人,对客家民间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意义的包括当地民间艺术、风俗仪式在内的内容进行职业性的专业化传承。这种职业文化传承人的选拔应该在当地青年人中开展,一旦确立,需熟练掌握并从事当地民间音乐活动,遵循当地民间形式,融入到当地生活习俗中去。各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不妨积极鼓励和引进、利用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两者功能效益,在政府规划和市场运作的原则下投入建设旅游演艺市场,实现音乐旅游价值,从而推动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清流县旅游文化的发展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尤其是长校“十番锣鼓”这种音乐艺术形态是清流县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传递媒介,具有其特定的民俗文化精神内涵,这一古老而原始的客家民间音乐文化形态与资源,对旅游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旅游产业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客家民间音乐文化,不断发掘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树立旅游音乐文化品牌,弘扬当地传统民间音乐,最终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共赢。

[1]曾凤清.清流十番锣鼓生“声”不息的客家艺术[EB/OL].[2015-7-22](2017-6-12)http://www.hakka.com/article-5475-1.html

[2]福建省清流县文史委员会.清流旅游揽胜[M].清流:福建省清流县文史委员会,2004.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第2版),2004.

[4]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6):40-43.

[5]周建标.泉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6):38-45.

[6]清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流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王友富,赵欣然.宁夏回乡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银川市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5):35-38.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Ten Gongs and Drums"in the Regional Tourism Culture

LI Xiao-hong,WU Lin-fa
(Sanming College,Sanming 365000,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istic expression,the intercourse between Hakka regional culture and local folk custom,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music culture by the folk music"Changshen gongs and drums"in Hakk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Qingliu County Promote the regional tourism cul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music culture and the promo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as well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kka folk music heritage development,and promote regional tourism and 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measures.

long school ten gongs and drums;Hakka folk music;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F592.7

A

1009-3583(2017)-0053-04

2017-09-20

三明学院科研课题(A201318/Q)

李晓红,女,福建清流县人,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责任编辑:魏登云)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间旅游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旅游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