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脱贫致富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7-01-28徐长玉
徐长玉
(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经济法律
当前我国脱贫致富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建议
徐长玉
(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当前,我国脱贫致富工作中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混淆了发达地区脱贫工作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工作的不同;混淆了“济贫”与“扶贫”的区别;在扶贫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消除贫困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政府包揽过度及不准不公。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坚持以脱贫为底线,以致富为重点,全面做好脱贫致富工作;坚持以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相结合,切实做好济贫工作;坚持以微观脱贫与宏观脱贫相结合,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增强对脱贫工作艰巨性的认识;转变扶贫方式,改进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绝对贫困;相对贫困;脱贫致富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致富工作。时至今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调研发现,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脱贫致富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若干突出问题,应当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脱贫致富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混淆了发达地区脱贫工作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工作的不同
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难免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别看,发达地区的绝大部分人口不仅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且过上了小康生活,少部分人甚至过上了生活十分富裕的好日子,只剩极少数人口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因此,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千方百计使少数绝对贫困人口尽快实现精准脱贫的基础上,适度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1]而欠发达地区,已经致富的人口是极少数,达到温饱但没有致富的人口是多数,绝对贫困人口也是极少数。因此,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工作,就不只是一个如何使少数绝对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使少数绝对贫困人口在脱贫的基础上和多数温饱人口共同致富的问题。这也正是2015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而不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座谈会”的良苦用心所在。[2]
由此可见,对大部分欠发达地区而言,2020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要使少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更要让少数绝对贫困人口在脱贫的基础上和多数温饱人口共同致富。而且,致富是更好的脱贫。因此,绝不能把欠发达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与发达地区的“脱贫”工作画等号,把欠发达地区的工作重心仅仅放在少数人口的“脱贫”上,而忽视包括少数绝对贫困人口和多数温饱人口在内的大部分人口“致富”工作的更加重要性。否则,广大欠发达地区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二)混淆了“济贫”与“扶贫”的区别
解决贫困问题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救济贫困,简称“济贫”;一种是扶持贫困,简称“扶贫”。
“济贫”和“扶贫”虽然都是人类应对贫困的方式,但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问题的性质不同。前者主要是个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问题;后者主要是个经济发展问题。二是贫困对象致贫的原因不同。前者的致贫原因主要包括:因出生缺陷导致劳动能力先天缺乏、因自然灾害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或巨大家庭财产损失、因老体弱或无子女导致本人无力养老、因长期失业而丧失生活来源等;后者的致贫原因主要包括:因自然条件恶劣或基础设施不良而导致当地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因自有资金不足或市场体系不健全而导致投资匮乏、因自身劳动力素质不高而导致收入低下甚至失去就业机会、因体制不合理导致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低下等。三是应对贫困的方式不同。前者主要包括“政府救济”和“社会力量救济”两种方式;后者则包括“移民扶贫”、“产业扶贫”、“财政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改革扶贫”等多种方式。四是政府主管部门不同。前者通常归各级社会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管理;后者通常归各级扶贫机构管理。
然而,现实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把二者混为一谈的现象,比如,把本属于“济贫”范畴的贫困人群统统纳入“扶贫”规划,试图通过移民搬迁、产业培育、金融支持等方式使其一举摆脱贫困,结果劳而无功、适得其反;再如,把本可以通过移民搬迁、产业培育、金融支持等扶贫方式摆脱贫困的贫困人群也纳入“济贫”范畴,由政府“兜底扶贫”,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助长了群众的“懒汉”作风和对政府的依赖思想。
(三)在扶贫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党中央要求脱贫要“精准”,这是完全正确的。但“精准”不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群众致贫既有群众自身即“树木”方面的原因,又有整个社会即“森林”方面的原因。因此,所谓“精准脱贫”,既要从“树木”方面找对策,又要从“森林”方面想办法。
但现实中,把精准脱贫片面理解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却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政府在脱贫工作中过分强调针对“某一颗树”的“因户施策”和干部“一对一”式的帮扶,而忽视了政府面对“森林”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施策。
须知,政府的优势恰恰不在于管“树木”,而在于管“森林”,不在于管微观,而在于管宏观。而大凡群众陷入贫困,少数是由自身的微观因素造成的,比如懒惰或身体残疾,多数则是由外部的宏观因素导致的,比如体制不良或经济落后等。例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数以亿计的人口陷入贫困,就显然不是群众自身的问题,而是体制和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靠的也正是党和国家宏观方面顶层设计的正确和持续30多年的宏观经济发展。
(四)对消除贫困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人类对贫困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最初的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内的收入贫困,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能力贫困,再到九十年代的权利贫困,贫困概念不断地演化着。[3]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种意义上的贫困都是复杂的,试图轻易消灭甚至一举永久消灭都是不现实的。
例如,绝对贫困就是难以绝对消除的:一是惰性是人类固有的劣根性,很难根除;二是因出生缺陷导致劳动能力缺失的现象,同样难以根除;三是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失业就是必然的;四是天灾人祸等不确定性是人类无法消除的。而只要存在着上述四种现象,就会导致一部分人收入过低甚至没有收入,从而陷入绝对贫困。这说明,扶贫济困将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问题。与此相关,针对绝对贫困而设立的社会福利、救助、扶贫等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存在下去,不能有片刻的削弱或取消。
再如,相对贫困同样是人类难以完全消除的。由于相对贫困是与某一参照物比较之下的贫困,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它更关注个人或家庭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的差异程度,而不是绝对收入量,所以只要存在着收入差距,相对贫困就是无法消除的。[4]
环顾国外发达国家,鲜有公开宣称已经消除绝对贫困的。这不仅是因为绝对贫困的标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的,而且是因为,即便按照现有的绝对贫困标准消除了全部绝对贫困,也有一个因经济整体下行或贫困人口自身的因素而重新陷入绝对贫困的现象发生。至于相对贫困,更是国外发达国家致力于解决的突出问题。
(五)在脱贫工作中存在着政府包揽过度或不准不公等问题
脱贫工作中政府“包揽过度”表现在:一是政府不分部门、官员不分单位均下达有脱贫任务和指标;二是对脱贫对象给钱给物,不求偿还;三是在产业扶贫中存在政府替农民培育产业而不是政府帮农民培育产业的问题。
脱贫工作中政府“不准不公”表现在:一是确实存在着“该扶的没有扶、不该扶的却扶了”的“不准”现象;二是由于许多情况下,同一村庄、同一社区居民的收入差别不是很大,但因扶贫指标包括“低保”指标有限,有的居民被确定为扶贫对象,有的却没有。这难免导致没有被确定为扶贫对象的居民对政府的不满,以及居民相互之间隔阂的加深、冲突的加剧。
二、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脱贫为底线,以致富为重点,全面推进脱贫致富工作迈上新台阶
使人类免于贫困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因此,虽然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不管是西部还是东部,摆脱绝对贫困都只是涉及极少数人的事情,但作为一个文明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无视绝对贫困的存在,而必须始终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党和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的底线。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脱贫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至于致富,则是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处理好脱贫工作与致富工作的关系,本着“脱贫不等于致富”和“要脱贫、更要致富”的原则,坚持以致富工作为重点,全面推进脱贫致富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坚持以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相结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好济贫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济贫工作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但也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一是切实加强低保工作,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进一步做好医疗保险工作,适度扩大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实行大病救助制度城乡全覆盖;三是逐步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建立农民工失业救助制度;五是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残疾救助等福利制度;六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济贫工作的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济贫的积极性。
(三)坚持以微观脱贫与宏观脱贫相结合,发挥党和政府的宏观优势,依靠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施策,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
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既是个市场问题,又是个政府问题;既是个微观问题,又是个宏观问题。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扶贫工作中要变无偿扶贫为有偿扶贫,防止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的形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微观脱贫与宏观脱贫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个人和市场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决定性作用外,更加强调通过顶层设计、整体施策,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公平分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和政府在缓解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中的作用。
(四)增强对脱贫工作艰巨性的认识,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脱贫工作的艰巨性,不仅是由于致贫原因的复杂性和脱贫对象的特殊性造成的,也是由于经济增长通常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周期性波动的性质。与此相联系,“贫困——脱贫——再贫困”这一“返贫”现象的出现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所告诫的那样:“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警惕部分地区在脱贫问题上的急于求成和不切实际地“率先脱贫”,特别是对少数已经宣布实现了“整体脱贫”的地区,不仅要尽快开展一次“回头看”行动,防止假脱贫、被脱贫和数字脱贫现象的发生,而且要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和松懈思想抬头,造成在脱贫措施上提前“鸣金收兵”,甚至“自废武功”。
(五)切实转变扶贫方式,改进扶贫工作
一是既要强调扶贫工作人人有责,又要明确不同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工协作,避免“全民动员”式的一哄而上;二是既要突出党和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又要在广大群众中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切实做到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三是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更加重视扶贫对象的精准性,避免“不该扶的却扶了”的现象发生。
[1]河湾.扶贫新考验: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N].南方日报,2010-08-08(7).
[2]霍小光.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N].新华每日电讯,2015-02-17(2).
[3]郭熙保,罗知.论贫困概念的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38.
[4]曲天军.绝对贫困解决生存问题相对贫困解决发展问题[EB/OL].[2016-10-19].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6/1019/c1004-28791105.html.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China
XU Chang-yu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bout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China.It has confu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veloped areas and developing areas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It has confu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lieving the poor and supporting the poor.We can see the trees,but we can't see the forest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We are not aware of the difficulty of eliminating poverty.Our government is doing too many things about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o,the follow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We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casting off poverty to get rich.We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relieving the poor.We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supporting the poor.We should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iculty of getting rid of poverty.We should change the wa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absolute poverty;relative poverty;casting off poverty to get rich
C913.7
A
1009-3583(2017)-0050-03
2017-07-02
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基金2017年度规划项目(17AJJ01)
徐长玉,男,陕西志丹人,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辑:徐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