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影秋与新中国初期云南民族工作的开展

2017-01-28刘喜凤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景颇族德宏少数民族

刘 鹤,刘喜凤

(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郭影秋与新中国初期云南民族工作的开展

刘 鹤,刘喜凤

(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新中国初期,郭影秋曾在云南工作五年,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等重要职务。他深入开展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政权建设,努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与经济发展,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云南民族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影秋;新中国初期;云南;民族工作;开展

郭影秋(1909-1985),江苏铜山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52年8月,郭影秋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当时主席陈赓因公在外,他代行主席职务,同年11月到职。郭影秋到职后,还担任新成立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即后来的省政府党组)书记,同时兼任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部长。1954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云南省委设立常务委员会,郭影秋为9位常委之一,12月,他又担任省委第二副书记。在1955年2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郭影秋当选为云南省省长。同年8月,中央决定设立省委书记处,原来的书记、副书记均改称书记处书记,郭影秋为4位书记之一。1957年秋,他主动请缨从事高等教育,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在云南工作的五年时间里,郭影秋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云南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1]他“联系群众,平易近人,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和善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实际结合起来,讲求实效的工作,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云南工作期间,他“把民族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地区的改革。”[2]P66

一、深入开展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

受命调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之后,郭影秋利用治病动手术前的时间,着重读了《续云南通志》《滇繋》《元代云南史地丛考》《车里》《边防要地的云南》等一批关于云南民族地区史地、政经方面的书籍,从而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做好云南省的民族工作,他又努力“钻研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加深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2]P93

郭影秋“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认为,共产党人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切切实实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愿望,只有通过深入调研,进行试点,取得知识和经验,才有资格去指导工作”。在云南工作期间,他要求凡全省的大范围的专项工作,“都应由厅、局长亲自率领工作队进行试点,取得第一手资料和直接经验。他认为,领导干部只有采取这种工作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实际情况,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避免走弯路和出现偏向”。[2]P94他不仅这样要求干部,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深入开展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

为了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地区的工作,郭影秋“除了到中央或在省里开会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面跑”,曾到过边境各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经常到地、县作调查,滇南的红河、思茅、西双版纳;滇东南的文山;滇东北的昭通、东川;滇西的大理、保山、临沧、德宏等地,他都多次去过,除滇西北的少数几个地方外,影秋几乎走遍了云南的所有地州”。

调研期间,为了真正能够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郭影秋经常不带秘书和警卫,只身到农村“微服私访”。他往往不打招呼,不准地县领导搞迎送,不要地县领导陪同,不派公安警卫,不住宾馆招待所。他“在下面调查时戴一副眼镜,胸前挎个照相机,调查时自己作记录,有时还拍一些照片”。他经常住在少数民族群众的茅草房里,“吃苗家人的苞谷饭、苦荞耙、洋芋饭,坐在火塘边和苗族群众一样喝大碗茶”。有一次,他到文山少数民族地区作了近一个月的调查,走的时候,当地群众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从省城来的省长,都说他是报社派来的记者。[2]P80

“三反”运动期间,西南局党报《新华日报》记者在各省区采访时,发现郭影秋在西南区省级领导同志中深入民族地区实际,密切联系民族地区群众,生活艰苦,工作勤奋而卓有成效,在民族地区干群中有很高威信。根据报社报道要求,他们将采访材料向区党委和西南局作了汇报,决定写一篇通讯,题目是《学习郭影秋同志的优良作风》。[2]P100郭影秋对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的重视可见一斑。

二、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政权建设

1952 年初,中共云南省委明确把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作为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的先决条件之一,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政权建设。郭影秋到云南后,坚持从云南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称谓、行政区划和民族之间的关系调整等方面,注意考虑民族的历史习惯和特点,尊重各族人民的选择,努力推动民族区域自治进程。

郭影秋亲自指导并积极参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州)的筹建工作。德宏地区是傣族和景颇族聚居区,地处西南边境,敌我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比较突出,民族自治地方政权建设难度很大。为推动民族自治地方政权建设,1953年六七月间,郭影秋亲自率领工作组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聚居地区的潞西、盈江、瑞丽、梁河、陇川等地调研并指导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筹建工作。他深入民族村寨,拜访当地的土司刀京版等一批傣族头人和景颇族的山官司拉山等人,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边疆、建设边疆的大事。他承诺:在这些地区实行民主建政的时候,采取和内地不同的办法,不分他们的土地、房屋和财产,不没收他们的枪支武器,而是用讲道理进行疏导的做法,从而消除了上层头人对民主建政的顾虑。他还深入到少数民族农户家中,与群众谈心,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文化、历史、民情风俗。由于历史的原因,傣族、景颇族、德昂族之间存在的民族纠纷很深,每到秋收完毕,就要互相“打冤家”,俗称“收新谷,讲旧事”。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郭影秋多次召开各族代表座谈会,把双方的头人召集在一起开会,先让他们各自陈述理由,谈自己的想法,而后向他们讲解党的民族政策。[3]P219他强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一律平等,同样享有生存、发展、进步和受教育的权利。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上的差异,都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希望他们以民族团结为重,从国家民族的大局出发,消除历史隔阂和误会。对傣族的土司和景颇族、德昂族的山官头人,同是民族上层代表人物,都一样看待”。同时,在成立自治州的时候,按他们原来的社会地位,安排适当的行政职务,如德宏傣族土司刀京版、龚缓、多永安、衎景泰,景颇族的山官雷春国、司拉山、排启仁等都在州人民政府安排了职务。刀京版当了自治区主席(后改称自治州州长),其他的几位民族上层头人都是副主席,和党派到民族地区工作的其他汉族干部享有同等的权力。经过一个多月深入细致耐心地工作,这几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矛盾化解了,他们握手言欢,1953年7月,共同建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民族自治区,促进了边疆的繁荣与安定团结。

为及时总结德宏傣族景颇族民族自治区筹建经验,进一步推动其他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政权建设,郭影秋和王连芳撰写了《关于德宏自治区建政的情况及问题的报告》及《关于德宏自治区(坝区)团结生产的情况及意见》并报送中共云南省委。在《关于德宏自治区建政的情况及问题的报告》里,他们指出,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筹建过程中,由于执行了“首先团结各族一切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和全体爱国人士,共同实行区域自治”的基本指导方针,并以“扩大对外影响,启发各族人民政治觉悟,为今后发动群众团结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为基本指导思想,对有关区域自治各项具体问题协商比较充分,达到了三个目的:民族上层进一步向我靠拢;各族群众政治上得到启发和鼓舞,并适当满足了群众的政治要求;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他们最后向省委提出了两条建议:自治区成立后要认真建立与健全该区政府机构和党委的领导,认真发动群众做好民族上层的改造工作。[2]P67在《关于德宏自治区(坝区)团结生产的情况及意见》中,他们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建立以后,民族地区“应以团结生产作为工作中心”,从而为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同年12月5日,省委批转了郭、王二人的《报告》和《意见》,并予以充分肯定。郭影秋“在亲自抓自治州的筹备过程中取得的认识和经验,对于省委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的建设进程起了重大作用”。[2]P93

三、努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与经济发展

1.积极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为了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郭影秋十分注意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央有关文件,并深入调查研究,力求把中央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当地实际有机结合。他亲自带领工作队到边疆民族地区调查,掌握第一手情况,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情况,制定不同政策,使边疆民族地区较好地完成了民主改革,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影秋到云南时,省委在内地土改已基本结束,边疆和内地之间的缓冲地区也己经相继开展了土改,而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尚未实行土改。省委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土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认为必须作充分调查研究,再制定相关方针政策。为了摸清情况,郭影秋、王连芳在德宏民族地区实地调研时,还委派马曜等人进一步深入到潞西傣族、景颇族等边疆民族聚居地区就如何搞好这些地区的民主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过调查,马曜等人向郭影秋作了汇报。马曜等人认为,德宏傣族居住的坝子地区实行经济上的封建领主制和政治上的土司制,一些地方向地主经济发展,阶级分化明显;而相对落后的景颇族聚居的山区基本保持着村社土地公有私耕制度,私有观念不强,山官的剥削远未达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不发达及“打冤家”、祭鬼神等因素造成的。[4]P193马曜等人最后提出,在阶级成分明显、有土地的傣族地区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和平协商解决土地改革问题;而在阶级分化很不明显、土地少的景颇族地区,可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文化,逐步进入社会主义。“郭影秋完全赞同这个意见,结合自己实地调研的体会,认为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帮助落后民族逐步提高到先进民族的行列,共同过渡到社会主义。他并就此向省委作了专题汇报。这些意见引起了省委的高度重视”。[2]P69经过对类似的边疆民族地区作了充分调查研究并得到中共中央批准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实行了“直接过渡”与“和平协商土改”,最终使云南民族地区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

2.致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新中国建立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广种薄收,当地有“种一坡,收一箩”的说法。在正常情况下,种一年的庄稼,勉强够吃,如果年景不好,遇上灾荒,就有半年时间缺粮断炊,经济来源主要靠出售少量的农副产品。很多地方还存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和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群众生活极端贫困。

1955 年夏,由于政府实行统购统销,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出现偏差,加之坏人煽动,因此在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中引起骚动,昭通地区和文山州有的县乡发生少数民族群众一村一寨集体搬迁。[2]P80为了弄清问题,更为了找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郭影秋亲自深入到昭通宁边乡和砚山县秉列乡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他将调查的情况分别和两地的州党委作了交流,并迅速采取措施,派工作组下去挨家挨户做工作,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对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发放救济粮、救济款,使群众情绪很快安定下来。针对上述情况,郭影秋向省委提出对地处高寒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倾斜的四条建议:一是对高寒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要少征粮征税,以切实减轻这些地区的农民负担;二是对高寒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在财政上要多给救济费、救灾款、教育经费、水利建设经费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动员机关干部深入高寒山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中去作调查研究,科技人员多到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中去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开展科技扶贫;四是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价格要合理,适当提高虎皮、豹皮、穿山甲、中药材等山货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改善提高地处高寒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2]P81他的这四条建议被省委采纳,后来被概括为“一少二多三公道”少数民族政策,这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的持久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交通是制约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和造成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为了尽快解决民族地区交通落后的状况,郭影秋多次与交通运输部门的领导谈话,制定发展规划。他亲自挂帅主持修建了昆缅公路和靖平公路,并亲自担任总指挥。昆缅公路是从昆明通往缅宁(今临沧)民族地区的一条交通干线,对开发沿途民族地区经济、巩固边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修筑这条公路异常艰险,一则是地形险要,再则是通过瘴气流行地带,因此,争议颇多。郭影秋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呕心沥血地投入昆缅公路的修筑。为了保证按时通车,他不仅经常亲自听取有关方面的汇报,了解施工进度,主动帮助协调解决修路占用耕地、划拨资金、抽调干部等重大问题,还四次赴昆缅公路现场指挥和检查,解决民工的医疗卫生和工程安全、物资供应等问题。1954年4月,昆缅公路胜利通车,郭影秋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并写下了四句诗:“徼月喜看天下先,云南驿上走年年,晓风入鬓欺华发,宿雨漫山发杜鹃”。其时,《人民日报》约请他写了一篇关于加速交通运输建设是发展云南经济的战略措施的文章,他从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等角度阐述了修建昆缅公路的意义。昆缅公路的修建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郭影秋功不可没。

四、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缺医少药,疾病流行。为了加快改变这一情况,郭影秋尽心尽力,高度重视并努力推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出于迷信和对传染病的恐惧,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经常把麻风病患者视为洪水猛兽,患病者常被烧死。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防止传染,文山少数民族地区有个地方的政府官员把传染上麻风病的人集中到一个山头寨子里,不准他们离开一步,并派专人看守。同时也不给他们供应什么日常用品,让他们自己开辟土地,自行生产。1955年,一些麻风病人越出管辖区被开枪打死,造成社会混乱。“为具体弄清麻风病人的生活治疗状况,我冒着被传染和可能发生的不测与危险,带了几名警卫员到文山地区,甚至上了山,一直到距麻风病人关押区很近的地方去了解情况”。[5]P167郭影秋找文山地委的同志专门商议此事,提出:“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是必要的,但要给病人以基本的生活条件。他们吃的可以解决,在山里种植就行,但其他生活用品,如布匹、针线、日用百货等,政府应给予提供和补助,要让他们能像一个人那样生活下去!要让他们活着时能活下去。什么都不给,出来就打死,绝不是办法。隔离圈外面,也还会有人继续发病,我们不能这样残酷地对待病人”。之后,文山地区为麻风病人设立了专门的病区,为病人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并提供了医疗物资。其他类似的地方也仿照此例执行。在医疗条件尚不尽人意的情况下,郭影秋竭尽所能,保障了民族地区麻风病患者的基本权益,为麻风病的防治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建立之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瘴病流行,如西双版纳的勐朗坝,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提到勐朗坝,神鬼都害怕;要进勐朗坝,先把老婆嫁”。郭影秋得知这些情况后,多次向中央汇报,请求卫生部支援,同时要省里的医疗卫生部门组成医疗队,配合中央从北京派来的医疗队到几个瘴病流行的主要地区给病人治病,发放预防药品,在蚊虫滋生的地方喷洒消毒药水,开展灭蚊、消除病源等活动,进行综合治理。靖平公路修筑时,通过瘴气流行的少数民族地区,两万多民工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曾染上此病。郭影秋知道后,责成工程指挥部把疫情及时向中央报告,并指示省卫生厅立即组织医疗队赶赴疟疾区,配合中央派来的医疗队,深入各施工现场,开展防病治病,制止了病情的恶性蔓延。1953年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疟疾高发区的一些村寨,亲自调查,了解那里的防病治病情况。回来后向省委作了专门汇报,拨出专款,并指示医疗卫生部门派人到那些地方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P79

总之,在云南工作期间,郭影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建设,努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与经济发展,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推进了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维护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1]李大正.郭影秋传略[J].江苏地方志,1996,(4):48-49.

[2]《郭影秋纪念文集》编委会.郭影秋纪念文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共铜山县委党史办公室.怀念郭影秋同志(内部资料)[M].铜山:铜山报社印刷厂,1986.

[4]高苏平.王连芳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5]郭影秋.往事漫忆:郭影秋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Guo Ying-qiu and his Work on Minority Group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PRC

LIU He,LIU Xi-fe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Kaili University,Kaili 556011,China)

In the early period of PRC,Guo Ying-qiu worked in Yunnan for 5 years,assuming the posts like vice-chairman of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provincial governor,secretary-general of the secretariat,etc.He worked hard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thnic areas,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ethnic autonomous areas,strived to push ahead with democratic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in these areas,contributing a lot to the ethnic work in Yunnan.

Guo Ying-qiu;early period of PRC;Yunnan;ethnic work;deployment

K27

A

1009-3583(2017)-0028-04

2016-12-18

2012年度贵州省永久型人才引进项目“新中国初期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院科通[2013]7号);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MZ006);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果

刘 鹤,男,湖南绥宁人,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院长,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近现代史、民族社会学。

刘喜凤,女(苗),湖南绥宁人,凯里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魏登云)

猜你喜欢

景颇族德宏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三千人同享景颇生态绿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