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特性
——读《乡土中国》有感
2017-01-28李晗锦
李晗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浅谈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特性
——读《乡土中国》有感
李晗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费孝通通过《乡土中国》这一著作,从社会结构层面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特性。以《乡土中国》为基础,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总结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特性:没有“文字”但却更为真实的乡土社会;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名实分离的社会变迁方式。
乡土社会;熟人社会;差序格局
一、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
费正清曾经指出,自古就有两个中国:一是居住于城市和市镇的上层,包括地主、文人和官吏在内的有产者和有权势者;二是极为众多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乡下人。与之相对应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一种是有文字记载的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儒家文化;一种是流行于民间,以日常生活为核心的小农文化,即乡土文化。前者虽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后者内容更丰富,呈现的是更真实的中国。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化下乡》两篇文章中,费孝通分别从乡村社会空间格局和时间格局指出乡土社会不具备文字存在的基础。
从空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是一个空间有限的熟人社会。乡下人的交流通常是面对面的,而文字则是产生于人与人的接触发生了障碍的状况下。因而,如果双方可以面对面直接对话,文字也就显得多余。而且,在费孝通看来,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是不完全的。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交流的一方从对方接受到的不仅仅是对方说出的语言,还包括说话语调、身体动作信息等等,比较而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则较为片面。从时间格局来看,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安定的社会,不仅一个人要在一个地方老去,生活很可能是几个世代在一个地方的轮回。在一个混熟的地方,生存所依靠的是经验,每个人所得到的经验,仅仅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当一个人在生活上碰到问题时,就可以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当记忆成了不必要的负担,文字也就不会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在开篇费老提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所谓的基层就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城里人曾经用“土”来表达他们对乡下人的轻视,而在费老的书中,乡土性并非一个贬义词,“乡土”两个字,充分显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特性。在费老看来,对于半截身子插入泥土的老农来说,流动是不可能的,而这就是乡下人土气的根源。由于土地是不流动的,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则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种粘着,生动展现了农民和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费老以为,乡下人的不流动,最终决定了在乡下分布的是一个个相互隔离的村庄。这也是由农耕文明独特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有限的土地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因而人口大量聚集是不可能的。同时,农业生产又需要相当程度上人员的协作,并且村落人口的聚集有利于保卫,这就决定了大多农民是聚村而居。农民的聚村而居,村庄间的孤立与隔膜再加上人口的流动率小,就决定了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特色的。在乡下人中间,由熟悉而生出亲密的感觉,继而得到彼此的信任。这样一种从心所欲的交往方式,也是乡下人“土气”的一种特色。
三、传统与变迁
为了研究方便,费老把乡土社会看作一个静止社会,但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只不过是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费老提出了“社会继替”概念,用以说明乡土社会的变迁问题。在他看来,“社会变迁”指的是“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而“社会继替”则是“人物在固定社会结构中的流动”。他还指出,这两种过程同时存在,同一个事件,当以不同参照系去观察时,往往也能得出不同结论。
乡土社会是一个变得很慢的社会,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安定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之中,权力的性质是长老权力,指的是年长者对于年少者的教化。在乡土社会中,乡下人的生存依靠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既是年长的人肯定就要比年少者经历的更多,也就有更多的经验,自然就可以做年轻人的师父。只要年长者能够向年少者传递有效的知识,后来者就没有反对年长者的必要,一个社会自然能够维持一个安定的局面。
年长者代表着传统,而传统的代表终究是要死亡的。然而,乡土社会能够维持一个安定的局面,这些都是与乡土社会独有的“社会继替”现象息息相关。费老在分析乡土社会之所以能够得以安定的条件时,以为这需要归功于社会变迁的速率没能超过世代交替的速率。在一般情况下,年老者向年少者传授的知识能够答复人们的需要,当这些知识不能起作用时,年老者也即将要死去,年少者成了长老,自然也就没有了“革命”的必要。因而费老说,年轻人的反对为时间所冲淡,仅仅作为“注释”,为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注入变动的内容。
四、结论
《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早年的代表作,虽然只有十四篇文章,但是书中提出的乡土社会理论,包括差序格局、长老权力等理论观点,为国内的社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乡土特性的深刻理解,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借鉴学习费老的乡村社会理论,加深对于传统乡村社会的理解,无疑可以使我们在改造传统农业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失误的产生。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京理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9.
D
A
2095-4379-(2017)24-0296-01
李晗锦(1992-),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