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的北疆整顿及其功绩
2017-01-28岳天雷
岳天雷
(河南工程学院 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1191)
高拱的北疆整顿及其功绩
岳天雷
(河南工程学院 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1191)
明朝嘉、隆之际,西北俺答频繁入侵、东北女真屡次反叛,北疆局势岌岌可危。为扭转这种困局,高拱一方面大力进行军事体制改革,以提高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又力行北疆整顿,并取得了显著功绩,即在西北促成“俺答封贡”,在东北取得“辽左大捷”。高拱的北疆整顿不仅扭转了明朝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且也为其后张居正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开启了“隆万改革”之先河,使隆末万初呈现出中兴之势。对此,明清至今诸多政治家和史学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高拱;北疆整顿;“俺答封贡”;“辽左大捷”
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他是明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隆(庆)万(历)大改革”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于隆庆三年(1569)底复入阁,继又提任内阁首辅并兼掌吏部事后,针对当时西北俺答频繁入侵、东北女真屡次反叛的局势,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边政改革,如创建兵部官员储备和特迁制度、边官将佐休假和内迁制度、军备人员不职误事的惩罚之制等,以提高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在此基础上,他又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正确的战略方针和靖边方略:对西北鞑靼俺答部,执行积极防御的方针,以抚为主、以战为辅;对东北建州女真及土蛮诸部,实施分化瓦解的计策,寓战于守,寓守寓战;并取得了“西敌稽颡称臣,东番投戈授首”[1](P551)的卓越功绩。高拱的边政整顿不仅巩固和加强了边防,为其后张居正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也产生过积极作用,在古代边疆史和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整顿西北边政,促成“俺答封贡”
高拱在西北取得的边政功绩,是其运用以抚为主、以战为辅的战略方针,力排众议,巧用谋略,最终促成“俺答封贡”的实现,并成功平息以赵全为首的叛乱势力,使汉蒙民族和睦相处达30余年。
(一)嘉隆时期的西北边患
明中后期,西北边陲一直受到蒙古族的严重威胁。在蒙古各部中,鞑靼部的俺答汗①俺答汗(1508-1582),亦译称阿勒坦汗,明人记载中作俺答、谙达等。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迫使小王子即徒具虚位的蒙古大汗授他“索多汗”的称号,故他亦被称作“汗”。他是蒙古著名的中兴之主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从16世纪中叶至末叶,在漠南蒙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生的诸多变化,无不与之相关。实力最强。早在嘉靖初年,就不断大肆侵扰明边。终嘉靖一朝,俺答内侵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为抵御俺答,明朝在沿边先后设有“九镇”,即宣府、大同、延绥、辽东、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和陕西,每镇各派总督、巡抚率领,并派巡按御史监临之,是谓“九边”。隆庆初年,由于鞑靼各部加紧内侵,北疆频频告急,明朝向前线调派大将如王崇古、方逢时、谭纶、李成梁等,以加强作战力量,另外又大量增加各镇的兵力。然而增兵扩军,并非就能固守边疆,御敌于外,反而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问题之严重不仅在于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更在于明军自身存在着各种积弊,因之明军屡战屡败,陷入被动挨打的地位。如隆庆元年(1567年)九月,俺答犯山西,土蛮寇蓟镇,由于明将指挥失误,明军畏惧,遂造成东西两边失利,京师戒严。初,俺答欲犯石汾,谍者告知山西总督王之诰,而王疏于严密部署,失于严加防范,导致虏骑分三路入侵,先破石州,杀知州王亮采。这时山西总兵申维岳、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等俱逗留不战,继而汾州陷落。俺答攻陷石汾一月有余,深入千里,杀掠男女数以万计,刍粮头畜无算”,所过之处“萧然一空,死者相籍”,而后退去。同月,土蛮寇蓟镇,由界岭口罗汉洞溃墙而入,明方守军望风逃窜,七路分守诸将及都司俱不抵抗,总督刘焘、总兵李世忠、巡抚耿随卿指挥失误,拥兵观望,致使虏众深入800里,大肆杀掠昌平诸县。兵备沈应乾闻虏入,即逃遁永平。后由辽东总兵王治道率将入关策应,杀退虏兵,才取得棒棰崖胜利。虏退,总督镇巡等官自知失事罪重,尽割被杀平民首级以报功,至800余级。东西两边失利后,边臣及总兵参游均受到惩处。
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高拱复政后,便着手改革军事人事制度,对边防将帅也作了大幅度调整,选拔任用了大批军事人才,做到有人随兵督饷,有人防卫山陵,有人护守通粮,有人俾各镇督抚诸臣专御虏剿杀,不得牵于内顾,从而大大巩固和加强了北疆的防御力量。至隆庆四年(1570年)夏,明朝已初步扭转了被动挨打、遇战即败的局面,有时还能主动出击。六月,总督右都御史王之诰赴花马池,檄宁夏总兵牛秉忠由小松山出塞,延绥总兵雷龙出西红山,陕西总兵吕经出收麦湖,俱捣虏巢,斩首160有奇。延绥之功为最。八月,虏犯锦州,(王)治道自广宁援之,虏退。闻其屯莲花山出塞,袭斩40级。这些都是在高拱主持和张居正辅佐下,通过军事改革而获得的罕有捷报。由于高拱的军事改革已初见成效,取得初捷,在拥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再巧用谋略,精心策划,才促成了俺答封贡互市的实现,圆满解决了200年来的西北边患问题。
(二)决策受降,促成“俺答封贡”
隆庆四年(1570年)九月十九日,鞑靼统治集团爆发了重大矛盾,俺答汗与其孙把汉那吉因争夺“三娘子”为妻而火并。三娘子原为把汉那吉之妻,因其貌美,俺答竟夺为己妻,把汉那吉气愤之极,遂率领妻儿及奶公等8人叩关降明。宣大总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认为,此是利用鞑靼内部矛盾,促使其分化的良好时机,共同上疏极力主张接受把汉之降,并根据当时敌情,对把汉来降之后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作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上中下三策。其意在分化敌方营垒,扩大其内部矛盾,收纳其部分力量以为己用,这是不战而胜的高明战略。应该说,其后受降、纳叛、封贡、互市等的成功,最早的策划创自王崇古,他偕方逢时联衔上的疏文,实为高拱处理此事的张本。
王崇古长期担任军职,起初在东南沿海任兵备副使,因抗击倭寇立有军功。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任宁夏巡抚,“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由于高拱的荐举,任命他担任宣大山西总督。他就任后,力除纪律涣散、贿寇求和、假冒军功的积习,加强了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同时,他又注重“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能够较详细地掌握俺答部的兵力部署、战术特点及其俺答本人和将领头目的心理动态、性格特征等情况。对于降虏军民,实行既往不咎,欢迎归来的开明政策,有能率众归来或自拔者,都加以优抚安置。仅隆庆四年一年内,来降者就有2000人之多。方逢时从政生涯也是以担任军职开始,就任大同巡抚后,在对待鞑靼各部的战守策略上,同王崇古具有共识,能够很好地协作和配合。“逢时才略明练。处置边事,皆协机宜。其功名与崇古相亚,称方、王云”。[9](P5848)
王、方卓有见识的正确建策,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和内阁的支持,才可能真正得到贯彻推行。当时的良好机遇是,主政内阁的正是高拱。高拱头脑清醒,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接到崇古和逢时的疏文后,敏锐地看出,此事非同寻常。高拱复信说:“虏酋款塞,盖数百年所无者……然此乃中国利机,处之须要得策。”[10](P490)“此事关系重大,须处得机宜乃可。”[11](P584)高拱完全赞同王、方的建策,认为必须巧妙利用俺答部的内部矛盾,抓住战机,以此赢得军事和政治上的最大利益。
高拱在复崇古的信件中,还郑重提出,切应吸取明朝过去在处理与俺答关系问题上所曾存在过的严重失误和失败教训,断不可重蹈覆辙。“若遂与之,则示弱损威不成?中国桃松寨之事可鉴,必不可也。若遂杀之,则绝彼系念,而徒重其恨,石天爵之事可鉴,必不可也。”[10](P490)前者的失策之处在于坐失良机,大损国威;而后者的失策之处
则在于自毁良机,引起怨恨*按,“石天爵之事”发生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秋,俺答派使者石天爵、肯切到大同阳和寨要求与明朝通贡互市,并保证今后“令边民垦田寨中,夷众牧马寨外,永不相犯”。但明世宗拒绝了俺答通贡互市的请求,提出“虏情叵测,务选将练兵,出边追剿,数其侵犯大罪,绝彼通贡”。次年,再次向明朝提出通贡互市的请求,但使者被明大同巡抚龙大有缚送北京,诈称以计擒获,结果明廷磔杀使者石天爵,并传首九边示众。至此,俺答“大举内犯,边患始棘”。“桃松寨之事”发生在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俺答之子辛爱第三妾桃松寨因与部目收令哥私通,辛爱欲杀收令哥,令哥惧,遂投顺宣大总督杨顺。杨顺自诩为奇功,使收令哥、桃松寨居于阙下。辛爱率军前来索要,没有得到,招致辛爱黄台吉大举攻伐。杨顺畏惧,乃遣桃松寨、收令哥等以归,辛爱执而杀之。;致使俺答各部视明朝为软弱或不讲信义,自此犯边勒索更加猖獗。历史的沉痛教训,促使高拱更果断更坚决地处理把汉来降问题。
高拱对把汉那吉来降问题的处置,大体上可以分为受降和遣返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第一步,确定将把汉那吉视为“挠制之具”的策略。为了对把汉那吉的利用价值作出正确的估价,高拱闻讯后,立即向边防来人了解俺答的动静:
予问:“老酋动静若何?待孙意若何?”曰:“老酋爱其孙甚,而其妻之爱之也更甚。老酋畏其妻,昨那吉之来以老酋故。其妻以柴木击之曰:‘即中国要汝头,吾当与之,吾只要吾孙也。’”予喜曰:“可得策矣。”[11](P582)
所谓“得策”,即决定将把汉那吉视为“挠制之具”,视为解决当前与俺答关系的关键性的筹码。高拱致书王崇古,完全支持其受降之议:“只宜将把汉那吉厚其服食供用,使过所望,而歆艳吾中国之富贵,而吾又开诚信以深结其心。其奶公者,既能嗾那吉使来,则其人亦必可用”[10](P490)。高拱的策略是:从长远来说,是示恩于把汉那吉,授予中国名号,必要时可封之以官,使其归领其众,“为吾中国属夷,世受赏赉,而皆得以名号,强于沙漠之间。如此则彼必心悦为吾用,而那吉之心亦安”[11](P583);就当前来看,则可充分利用俺答夫妇爱孙之心,“执此以为挠制之具”,迫其接受明朝提出的赎还条件,力争达成和议,如此则“吾中国乃因得以日修战备,而享数十年之安”。[11](P583)
第二步,以战促和,杜绝俺答用兵来索的幻想。为保证以上战略意图的实现,高拱提出只能以实力为后盾,加强防御力量。因为能战然后能和,以战才能促和。所以,他在书信中指示王、方,俺答“果拥兵来索,则吾只严兵以待”,并派人前去谕告俺答:“那吉来降,吾知为汝孙也,乃厚待之。如此汝不感德,尚敢言欤?汝若早有汝孙之见,慕义来降,则所待又岂止于汝孙乎?而今乃拥兵以来,能无愧耶?”[11](P583)其目的在于缓解俺答的敌意,动摇他的信心,争取他走向和谈之路。
然而向俺答示恩,并不能消除俺答以武力索还把汉那吉的幻想,只有在战场上挫其锐气,才能使他真正走向和谈的道路。“当是时,俺答听赵全等唆诱,业拥兵驻边,为索孙计,并调伊长男黄台吉兵至”[11](P584)。高拱指示边将要严加防范,挫败俺答用兵来索的图谋。时任兵备使刘应箕追述了当时俺答用兵未逞的情况:
无何,俺答、黄台吉拥众堡下,索那吉甚急。其时,不识彼中事情,未有以应之也。俺答乃挑其精锐人马近万,由镇羌堡入捣云中,直抵宣府,欲获一将领与余易。总督移檄宣府总兵赵岢,领兵至带刀岭,与虏遇。时余以事旋自宣府,道遇岢,驰入其壁觇之:岢与大战,败其前锋,斩骁虏之首六。虏惮之,遂卷兵由故道至镇羌堡而出。自是,稍稍有乞怜意。[12](P92)
只有经过在战场上的实力较量,然后才能迫使俺答真正进入谈判。谈判亦是双方斗智角力的过程。在明方主动派使前去谈判的初期,俺答连杀金国、侯金两使者,不允谈。其后,方逢时“部下鲍崇德者请往,乃遣之。崇德小字官保,旧役虏中,与虏最狎,是以毅然请往,遂定其事”[12](P93)。
鲍崇德通晓鞑靼族语言风俗,又摸透了俺答对和战举棋不定,已知难以用武力达到释回把汉的目的,又害怕孙儿受害的心态,故有备而直入虏营。“崇德见俺答备述朝廷不杀伊孙之仁,给赐冠服之恩,而责问伊令黄台吉入犯之罪,及告以赵全等叛逆犯法,搆乱伊父子祖孙之情,并许以执叛纳款,可得伊孙之理。开示顺逆,晓譬祸福”[11](P585-586)。俺答惧怕形势不利,又焦灼于把汉的安危,便与崇德进行和谈。高拱曾记述道:
(俺答)屏去左右,语崇德曰:“我本意要进贡来,都是丘富、赵全到边哄我该坐天下,教我攻掏城堡,连年用兵,两下厮杀,不得安生。今天使我孙投顺南朝,乃不杀,又加官,又赏衣服,恩厚若此。我今始知中国有道,悔我前日所为。若果肯与我孙,我愿执献赵全等赎罪。我今年老,若天朝封我一王子,掌管北边,各酋长谁敢不服?再与我些锅布等物为生,我永不敢犯边抢杀,年年进贡。将来我的位儿就是把汉那吉的。他受天朝恩厚,不敢不服。”[11](P586)
随后,俺答便派两使臣,与鲍崇德同入宣府,表达愿意逮解汉奸赵全等人,用以交换把汉那吉。可见,从诛杀明使到派遣虏使,从称兵索取到愿意礼请送还,这当然是重大转变。于是,高拱便主持奏报,请求隆庆帝批准,十一月十三日即得旨谕允,完全同意高拱的谋议,授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其奶公阿力哥正千户官衔,并“丰其饩癝,华其服用,以悦其心”[13](P102),一以期长远收为我用,一以强化其内附归向之心,这是在当时条件下的政治攻心战略。果然,俺答便在十九日将赵全、李自馨、猛谷王、赵龙、刘四、马西川、吕西川、吕老小等8名叛逆头目押送前来,而明朝则在二十一日遣还把汉那吉。在高拱精心安排下,把汉那吉身穿明朝三品官服绯袍金带,褐盖朱旗,仪仗鼓吹以出关归去。并告俺答:“那吉是我天朝官人,不比寻常,着俺答好生看待,不许作贱他。”俺答一一答应。“老俺既得孙而又见荣耀乃如此也,相持感泣,南向脱胡帽,崩角稽首无已。”[11](P586)应该说,礼送把汉,逮回赵全,与俺答达成和议,是高拱充分利用俺答家族的内部矛盾和把汉那吉的身份价值,以抚为主、以战促和策略的非常成功的运用。
遣返把汉,收逮赵全,已为汉蒙民族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开启端绪。但高拱认为,要持久地巩固和平友好相处的基础,还必须实现封贡和开市。他一直把遣返、收叛、封贡、开市四者作为相互衔接的组成部分。如果说礼送把汉、逮回赵全是处置俺答事件的上节,那么促成俺答封贡的实现和双方开市贸易则是其下节,“然须有下节,则上节方为完美。”[14](P492)
所谓“封贡”,就是明朝在政治上授予俺答一定的封号,俺答表示归附明朝,以此缔结更长远的和睦关系。所谓“开市”,即是明朝在一定时期和地点开市贸易,组织物资交流,互通有无。“贡市”有利于双方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也有利于民族间的和睦互信和边疆的和平安定。因此,高拱坚决主张贡市,以此改变几十年来军事对抗的局面。
然而,高拱主张受降到遣还把汉,再到主张封贡、互市的建议,在朝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对于遣返受降的主张,兵部尚书郭乾、侍郎谷中虚态度暧昧,犹豫不决,以至于横加阻挠,“诏下兵部议,时众论汹汹。本兵(兵部尚书郭乾)闇懦惴憟,不敢出语。又有少司马者(即兵部侍郎谷中虚)从旁尼之,恐之以祸,俾勿从,议迄不定。”[11](P584)更有甚者,御史饶仁侃、吴尚贤、叶梦熊等人先后上疏极力反对受降,皆言敌情叵测,不可轻许,以免上当。而大学士高拱则力主受降,调叶梦熊于外,以息异议。正当俺答、黄台吉拥兵驻边,以武力索要把汉之际,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姚继可上奏,集中攻击方逢时“狃寇纵掠”,诬告其通敌背叛,要求将方逢时罢斥。*姚继可弹劾方逢时的奏章说:“隆庆四年十月初一日,虏贼二万余骑,自平楼地方入境,杀虏人畜。巡抚大同方逢时登城,见贼势逼近镇城,乃慌忙无计,谋出下策,随差旗牌龚喜、通事土忽智直入虏营,见黄台吉说称:‘我太师叫这边差一人去城上答话。’黄酋差贼帖木舍来见,逢时引至城楼顶上,密行译审,犒赏送回。又授谍者,指以侵犯宣府地方。黄酋果起营侵犯洪州一带。其各该镇巡将领等官,有临敌而侥幸苟免者,有畏敌而观望不进者。事迹昭然,通应并究……巡抚方逢时亟行罢斥。”(引高拱《边略》卷四《款敌纪事》,《高拱全集》上,页584-585)高拱针对姚继可的奏章力加驳斥,曰:
方逢时年力精强,才猷敏练,边方允赖,舆论共推。今指其致曲于虏营,非有证据之实,嫁祸患于宣镇,亦无知见之人。况虏酋执叛乞降之时,正抚臣临机设策之日。夷情既不可尽泄,秘计亦难以自明,但当要其后效何如耳。果于事无成,自难逭其罪;如于国有益,自难掩其功。今事未就而预责之,何以能得其情?若谋未谐而辄易之,又孰为善其后?合候命下,行令方逢时照旧安心供职,务要协赞总督,奋励将士,期收五利,共图万全。[11](P585)
最后得旨:方逢时照旧供职。直至受降、遣还、纳叛的成功,众论方息。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在讨论应否批准封贡开市的廷议上,更是争论不休。王崇古“上疏言封贡事,诏下兵部议。时众论汹汹愈甚。”[11](P589)“尚书郭乾谓马市先帝明禁,不宜许。给事中章端甫请敕崇古无邀近功,忽远虑。”[7](P5841)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诏下廷议,“定国公徐文壁、吏部左侍郎张四维以下二十二人以为可许,英国公张溶、尚书张守直以下十七人以为不可许。尚书朱衡等五人言封贡便、互市不便,独佥都御史李棠极言当许状”。[7](P5842)而“兵部尚书郭乾淆于群议,不知所裁,姑条为数事,以塞崇古之请,大抵皆持两端”。[15]在这种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内阁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主政内阁的高拱,他的决断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不为自身利害计,毅然挺身而出,力主崇古之议,坚持贡市绝不动摇。一方面,他令中书官检出内阁所藏成祖朱棣封忠顺、忠义王的历史档案,“其间敕谕之谆详,赉锡之隆厚,纤悉皆备”[11](P589),请兵部尚书以及持有不同和反对意见的当事之臣查看,以证明贡市有其历史根据;另一方面,对那种动以“宋氏讲和”、“先帝禁马市”、“虏必渝盟”为借口的奇谈怪论,一一加以批驳,指出:“今议事之臣纷纷然者,岂皆审究利害为国谋哉?徒见事体重大,故发言相左,恐后有不谐者,则以为莫道不曾说来,以是推诿而已,而岂其本心然乎?”[11](P589-590)经过高拱的努力,贡市意见基本取得一致,并得到隆庆帝批准[16]。高拱又多次致函总督王崇古、巡抚吴兑(这时方逢时已丁忧),对贡市的细节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使贡市万无一失。
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十八日,明朝正式册封俺答为“顺义王”,赐金印蟒衣,外加币帛礼文,封把汉那吉为“昭勇将军”,封俺答弟昆都力哈、长子黄台吉为都督同知,其余子侄和部下63人分别授官封赏,在政治上均给予一定的尊荣。[11](P590)同时,宣布首次开市。规定:每年俺答来贡,但贡使不准入京,更不得以入贡为名骚扰地方。并规定开市地点和日期,对于交易的品种数量亦作了适当的限制。如,对于可以改铸为兵器的铁锅要以铁质较软的广铁为主,使其难以铸成兵刃。其他如火药、硝磺等都在严禁之列。对于生活物品,一般不限数量。每次互市以3天为限,届期即罢集撤市。
高拱的贡市决策虽然在宣大边区得到了执行,但在陕西三边仍然遭到封疆大吏的拖延乃至抗拒。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陕西总督王之诰又复执议,俟吉能子侄二年不犯,方可听许”[17]。因此,高拱将王之诰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削夺其实权。继任者戴才也提出:“互市之议,策可行之宣大,而不可行之陕西”,[18]仍然拒绝全面开市。高拱两次致函戴才,给予严厉批评,言:
仆则以为三边、宣大似难异同。不然,则宣大之市方开,而三边之抢如故。岂无俺答之人称吉能,而抢于三边者乎?亦岂无吉能之人称俺答,而市于宣大者乎?是宣大有市之名,而固未尝不抢也;三边有抢之实,而亦未尝不市也。故兹事也,同则两利,异则两坏。[19](p502)
同时,隆庆帝也给予严厉训斥:“戴才受三边重任,套虏应否互市,当有定议,顾乃支吾推诿,岂大臣谋国之忠,姑不究,令其从实速议以闻。”[18]至此,互市才得以全面进行。
(三)计擒赵全,平息叛乱势力
赵全叛乱由来已久。嘉靖初年,丘富、赵全等人跟随白莲教头目吕老祖在山、陕之地传教,因蛊惑乡众,被官方查缉,老祖被诛,丘富和赵全便率领党徒千余人投顺俺答,寻求庇护,并誓愿担任进攻内地的急先锋。俺答也乐意用其作为入侵内地的向导和参谋,将其安置在靠近边境的古丰州地区(今内蒙呼和浩特市附近)。丘富死后,赵全率领其众大肆入犯。
隆庆元年(1567年)九月,俺答率大军攻打大同及朔州等地,赵全为俺答献上转移主攻方向,以扩大战果之计:“蓟门台垣甚固,而选兵多锐,晋中兵弱,亭障稀。石隰间多肥羚良铁,可致也。彼籍救宣、大,未易卒来。且千里人马俱罢,我以全制其敝,必得所欲矣。”[20](P4058)这一避实就虚,集中兵力攻袭明军防守空虚腹地之策,既能掠到大量战略物资,又能尽情蹂躏当地无防御能力的边民。对于仓猝来援的明军,更可乘其疲惫,聚而歼之。俺答采用赵全之策,亲率6万骑兵袭击石州,又分犯涞水、交城、平阳、介休,然后东向雁门,沿途大肆屠杀抢掠。到十月初,俺答损我人畜数十万之多。在此役中,正如赵全所料,明军诸多将领遇敌即溃,不敢扼险,不敢应战。俺答得以长驱直入,饱掠而归。这就是明史上的“汾石之祸”。赵全唆使俺答屠杀自己的同胞兄弟,负有累累血债。
早在嘉靖年间,明朝即履降明诏,购能擒斩者,爵封侯,赏万金。隆庆元年(1567年),重新颁诏,悬重赏缉捕赵全等叛逆,但亦无任何实效。“时边事孔棘,中外藉藉,以板升为忧”[21]。因此,当把汉来降,王崇古、方逢时提出必以俺答交缚赵全、李自馨等叛逆首领,作为释回把汉那吉的先决条件,便立即得到高拱的支持,并谕示必按此以为谈判的方针。
然而,要俺答交缚赵全等叛逆并非轻而易举。赵全等闻此消息,亦无束手就擒之理,况且他还握有一部分军事实力。赵全等先是大力怂恿俺答兴兵内犯,企图以武力胁迫明朝释回把汉那吉。俺答也一度听信过赵全用兵施压之计,令其子辛爱率兵二万骑侵入弘赐堡;又令其侄永邵卜进攻威远堡;本人则率大军犯平卤城。王崇古、方逢时立即看出这种试图俘虏明方一重要将领以作为交换把汉的做法,“此必赵全谋也”[9](P5845)。于是,命令各镇严阵以待,不许轻率出战,务求把握战机,迎头痛击,使俺答等三路来犯之敌,均无功而返,赵全用兵施压以图自保之计因而不逞。赵全见形势不利,又“尝投书逢时,言悔祸思汉,欲复归中国”[9](P5845)。这实际上是做出姿态散布幻想,以麻痹方逢时等,使明朝放缓擒交他们的要求,以便拖延时日,再图后举。方逢时洞悉其用心,乃将赵全来信示知俺答,“俺答大惊,有执全意”[9](P5845)。在解除俺答疑虑后,便密商议定,由俺答先擒捕赵全、李自馨、孟谷王、赵龙、刘四、马西川、吕西川、吕小老等8人,押解前来,明朝便立即礼遣把汉那吉,交回俺答。在收押赵全等叛逆之后,王崇古和方逢时即将其连同先获的张彦文,共9人,槛送北京。
赵全等叛逆被押解到北京,高拱亲自进行审问,并反复考虑,应该如何处置这些叛逆,才能为国家谋得最大利益。他本人曾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谋划,言:
(赵全等)方送法司时,予邀同官至射所面审之。七人者皆无言,惟赵全、李自馨有言。而李自馨者,故生员也。乃数言不能明者,全一言即明之,果骁 黠 异常。予问全曰:“我要奏皇上,宽汝死,令汝报效, 能否?”曰 :“能。”予曰:“汝为俺答腹心年久,安保无他?”全曰:“小的在虏用事多 年,也曾替他掠地攻城,使他大得志。又每以衣服、饮食、器用、珍奇之物,常常供奉。我孝顺他可谓至矣。乃今为他一个孩子,将我等绑缚而来,不如蒿草,无恩至此,我恨不得食其肉,尚可与见面乎?”予曰:“汝能用多少人马?”全曰:“兵贵精,而不贵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多累赘,不如用少,轻捷耳。”予曰:“汝且去。”遂送刑部狱中。
予因思曰:虏得吾人,即用之,知吾虚实而入犯,每得利。吾得虏人,乃即杀之,反为彼灭口,非计。今诚宜奏于上,姑缓全等死,豢以美食好衣,而明告之曰:“上欲用汝报效,然无便用之理。必是汝等尽说虏情,各献破虏计,待汝言果效,乃始用之也。”于是,但有虏情,即以问之,则吾可以得虏中虚实,而即以制之,不有愈于夜不收侦探无实者乎?
因又思曰:“中朝议尚汹汹,封贡事尚未行,今刑章未正,为此出奇事,恐又惹纷乱,有防后着,不如已之。而活口幸在,乃不得一尽虏情,亦可惜也。”于是,选伶俐晓事卫经历九人,使入狱中,人守一囚,隔别不得相通。日饮之酒,而谓之曰:“高爷要上本,饶汝死,令汝立功。汝须吐实献谋。言果有验,乃可用之。不然,汝负大罪,可便用耶?”因问以虏之所长者何?所短者何?其所幸中国者何?所畏中国者何?其将领几人?是何姓名、年纪各若干?所领人马各若干?某强某弱?某与某同心?某与某有隙?其所计欲如何?中国如何可以制伏?以及纤悉动静,皆问之。日各书一纸来。于是,九人者如令行之,囚甚悦,各尽其说。每日暮,九人者各送揭帖至,得虏情甚悉。至今封存焉。[11](P587-588)
经过精心布置,明朝从赵全等人处获得了准确详细的信息,然后由隆庆亲临,主持受俘典礼,下谕即将赵全等9名叛逆头目磔诸市,并传首九边。应该说,从把汉那吉来降之日始,在高拱主持之下运筹帷幄,完成了受降、遣还、封贡、开市、处决叛逆、摧毁板升内侵据点的工作,明朝一直处在主动的优势地位。高拱计擒汉奸赵全,平息板升叛乱势力,切除了一个长期为患的毒瘤,也使叛逃鞑靼诸部的汉人纷纷归顺投明。隆庆五年(1571年)六月,赵全余党赵宗山等13人,也由俺答擒获槛送。特别是高拱从赵全等人取得的情报信息,对其后张居正柄政的万历初期,区别鞑靼各部,继续采取“东制西怀”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修举边政,巩固西北边防
高拱不仅力排众议,在“俺答封贡”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且还为确保“俺答封贡”的既得成果,维持西北边疆的长期安宁做了大量善后工作。
其一,调整兵部人事。高拱鉴于兵部在“俺答封贡”过程中屡屡起着阻挠甚至破坏作用,对兵部人事作了大调整。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起少傅杨博为兵部尚书,高拱荐之。”[22]另外,凡是赞成封贡互市的边将,如王崇古、方逢时、谭纶、吴兑、郑洛、张学颜等都受到了提拔和重用。这样就确保了封贡互市的有效推行。
其二,实施边政整顿。隆庆五年(1571)七月,高拱上疏穆宗,力主大修边政,要“趁此闲暇之时,积我钱粮,修我险隘,练我兵马,整我器械,开我屯田,理我盐法。出中国什一之富,以收胡马之利;招中国携贰之人,以散勾引之党。”[23](P167)这样有三五年的功夫,则边防巩固,胜机在我,盟则许之,战则胜之,“中国可享无穷之安”。他还建议隆庆帝下诏,严令兵部及边区督抚将领,“将边事大破常格,着实整顿”,每年派遣才望大臣或科道官二三员,四出阅视:“要见钱粮比上年积下若干,险隘比上年增修若干,兵马比上年添补若干,器械比上年整造若干,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俱比上年拓广若干,明白开报。若果著有成绩,当与擒斩同功;若果仍袭故常,当与失机同罪,而必不可赦。”[23](P167-168)高拱这一建议得到穆宗批准,予以贯彻落实。
其三,力行军事改革。在“俺答封贡”前后,高拱针对嘉靖初以来南倭北虏的严峻局势,先后呈上6道有关军事制度改革方面的疏文。其中提出,建立兵部“一尚四侍”的领导体制,建立军事人才储备制度和边官特迁、休假与内迁制度,重视边防军备人才的选用,强化不职乱纪的惩处之制等。所有这些改革建议都得到了穆宗谕准,如对《议处本兵及边方督抚兵备之臣以裨安攘大计疏》批示道:“兵事至重,人才难得,必博求预蓄,乃可济用。览卿奏,处画周悉,具见为国忠猷,都依议行。”[24](P556)这就大大加强了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正是在拥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高拱主持“俺答封贡”才能得以实现。
(五)“俺答封贡”的决策问题
关于“俺答封贡”的主持者或决策人问题,学界提出了不同观点。有学者提出张居正是决策者,而高拱则是支持者。如说:“在封贡互市的争论中,居正占据主要的地位。这次决策的大功,当然由高拱、王崇古和张居正平分,但是居正却尽了最大的努力。”[25](P115)“隆庆年间张居正是边防事务的实际主持人”,俺答封贡“是隆庆年间新政的最大成就,其中,张居正起了重要的策划、推动作用。”[26(P]91、105)“张居正是策划者,高拱是支持者。”[27](P102)然而,上述观点有悖史实,封贡的主持人或决策者是高拱,而非张居正。其一,从明朝决策体制来看,隆庆后期高为首辅、张为次辅的权力格局,这并没有给张留下太大的施政空间,因为权力之大小始终是成为决策者的根本性条件;其二,从受降纳叛、封贡互市、全面开市的进展过程来看,高拱均起着决定性的推进作用,张居正只是起了辅佐或襄助作用;其三,从明清文献记载来看,《穆宗实录》卷五八记曰:“俺答孙降于塞,拱靖归之,遂入贡,因求互市,朝议纷纷。拱奋身主其事,与居正区画当而贡事成,三边宁戢……拱主持力为多。”《神宗实录》卷三七○亦言:高拱“授那吉之降,薄示羁縻而大虏称臣,边氓安枕,所全生灵何止数百万?此皆力为区画,卓有主持。”当然,在“俺答封贡”中,张居正所起的襄助作用也是不能抹煞的,不过许多明清史料的记载,总是首列高拱,次言张居正,在次序上从未发生过错乱和颠倒。如《明史·高拱传》说:“朝议多以为不可,拱与居正力主之。遂排众议,请于上,而封贡以成。”《明史·张居正传》说:“拱主封俺答,居正亦赞之,授王崇古等以方略。”《明史·王崇古传》说:在授把汉那吉官职问题上,“大学士高拱、张居正力主崇古议。诏授把汉指挥使,赐绯衣一袭,而黜梦熊于外,以息异议。”这种“先高后张”的记载次序,足以确证高拱是决策者,张居正只是赞襄者。
二、整顿东北边政,取得“辽左大捷”
西北边患平息之后,高拱又针对东北建州女真和土蛮各部军事扩张的严峻局势,实施以剿为先,以抚为善后的靖边方略,破格起用张学颜巡抚辽东,与大将李成梁协力守边,共同抗敌。隆庆五年(1571),土蛮各部和女真头领汪住等多次率精兵大举入侵,均被张、李守军彻底击溃,取得了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胜利。这即是著名的辽左大捷。
明代九边之中,辽东一边的战略地位最为重要,称“九边之首”,其位于京师左翼,又称“辽左”。其辖域东抵鸭绿江畔与朝鲜相邻,西至山海关与京师相接,南到旅顺口与凳州、莱州隔海相望,北过开原、铁岭遥控白山黑水。东西千余里,南北1600里,“三面频夷,一面阻海,特山海关一线之路可以内通。”[28](P93)因其疆域辽阔,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嘉靖中期以后,在东北边塞广柔的地区,生活和繁衍的各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各部落在争夺财富、土地和人口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亦逐渐强盛。在明朝辽东屯田崩溃、边将腐败、赋税繁重以及各少数民族不断反抗的诸多因素作用下,明王朝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
明初,女真族依据分布的地域不同,分成建州、海西和东海(即野人)三大部。三部之间及其内部不断发生相互兼并和掠夺战争,特别是东海女真时常侵扰海西部和建州部。永乐以后,海西和建州两部被迫南迁。建州女真几经迁徙,到英宗正统时,逐渐稳定下来,定居于浑河、苏子河上游一带[29]。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在建州女真部聚居地设立建州卫,十年(1412)增设建州左卫。正统七年(1442),又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建州左卫合称建州三卫。建州三卫是明朝中央政府设在东北边区的地方政权机关,其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服从明朝的制度和法令,无敢违期。
为了加强对女真各部的控制,明朝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即分其部众以弱之,别其种类以间之,使之人自为雄,而不使之势统于一。同时,明朝还利用女真各部之间的矛盾,相互牵制交恶,以此达到借女真以制北虏,设海西以抗建州的目的。果然,女真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陷于分裂、混战不休的状态。明朝的这种边疆政策,只能加剧东北各部女真势力的分化改组。至嘉靖末年,建州女真的势力迅速崛起。因为建州女真在女真各部中生产最发达,农业发展水平很高,并能大规模铸造铁器。而且建州部南移之后,与汉族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隆庆时期,建州女真通过边境互市与汉人进行贸易,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也日益强大,并经常借贸易之机,大规模内犯,占我边地,掳掠汉人,屠戮边民。
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在高拱主持下,西北鞑靼俺答汗被册封为顺义王,以开市贸易纳贡代替百余年来的征战厮杀。但俺答并不能代表鞑靼全体,其内部各贵族势力消长不一,对明朝的态度亦不一致。其中土蛮各部崛起于辽东一带,对明朝时叛时服,叛服无常。甚至连俺答的长子黄台吉,其弟昆都,虽然这时俱已受封为都督同知等职,但黄酋素不附之,昆都东纠土蛮,拥众寇辽塞,至是大入。(鞑靼)“插汉部长土蛮与从父黑石炭,弟委正、大委正,从弟煖兔、拱兔,子卜言台周,从子黄台吉势方强。”[30](P6183-6184)。同年,土蛮部六百骑兵又侵犯袭扰辽东,“敌聚攻,我分守”,“夫敌之长技在骑”[30](P6184),对辽东沿边大肆劫掠。此时,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辽东狼烟四起,两面受敌,局势岌岌可危。诚如高拱所言:
国家九边皆邻敌,在宣大山西则有俺答诸部,在陕西三边则有吉能诸部,在蓟辽则有土蛮诸部。西驰东骛,扰我疆场,迄无宁岁。辛未(隆庆五年),俺答率老把都儿、黄台吉暨吉能等,稽颡称臣纳贡,于是七镇咸宁。独土蛮獗强,犹昔建州诸彝与之声势相倚,时为边患。[31](P567)
为扭转辽东地区的严峻局势,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高拱复政后,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略方针:对来犯的建州女真,运用迎头痛击、彻底剿灭的方略对付之;对时叛时服、叛服无常的土蛮诸部,则加以区别对待和分化瓦解,执行以战为主、以抚为辅的方针。历史事实将证明,高拱的这一战略方针将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量。
高拱对辽东地区的经略,大致可归约为两个方面:一是破格任用足智多谋的张学颜巡抚辽东,使其同骁勇善战的总兵李成梁相互配合,协同守边,共同御敌;二是大力进行军事改革和边政整顿,“乘时修战守之具,训练兵马”,以提高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应该说,这是高拱取得辽左大捷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在高拱看来,九边巡抚虽为行政长官,但又兼具军务之任,辽东巡抚更是如此。因此能否正确任用辽东抚臣,对东北战局关系重大。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辽东巡抚李秋免职,高拱欲破格任用山西按察司副使张学颜巡抚辽东,史载:
会抚臣者去,予思代者,议欲用副使张学颜。或曰:“未闻时誉。”予曰:“此人卓荦倜傥,时眼不能识,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会侍郎魏确庵至,予因问曰:“辽东抚臣去,谁可代者?”确庵思良久,曰:“有张学颜者可。”予曰:“得之矣,公知人哉!”[31](P567)
当时,在擢升张学颜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大争议。有人以“未闻时誉”为由,怀疑张的才具,而高拱则力排众议,认为张学颜“卓荦倜傥”,“利器当见”,是个有见识、有能力、有操守的经邦之才。他的提议得到吏部侍郎魏学曾的大力支持,“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32](P5854)。张学颜当时仅为山西按察司副使,骤提为辽东巡抚,实属破格使用。张学颜就任后,根据当时东北边疆的实情,协同总兵李成梁,坚决贯彻高拱提出的军制改革和边政整顿方略,“张遵行惟谨”,并进行了大力整顿,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几个月之内,战守“经画周详,号令明肃”[31](P568),从而大大提高了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
在东北战场上,高拱重用的另一员大将是李成梁。李成梁是朝鲜裔人,四代前即内附明朝,世授铁岭卫指挥佥事。他生于辽东,长于辽东,从军作战于辽东,对当地的地形关塞、女真土蛮各部的内情虚实,攻防对应之策,都了如指掌,且其本人“骁勇多谋,输国为忠”,“英毅骁健,有大将才”[30](P6183),屡建奇功。隆庆元年(1567年),他先是以援救被土蛮围攻的永平府有功,继而又迎击并斩首酋目张摆失等于塞下。隆庆四年(1570年),辛爱入犯,总兵王治道战死,辽东全面告急。前此10年之间,明朝战死殷尚质、杨照、王治道3员大将,当此军民恐慌之际,成梁坐镇辽阳,“大修戒备,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先锋。军声始振”[30](P6184)。从此,基本上扭转了辽东前线的军事劣势。更为重要的是,李成梁尽管军功显赫,但在张学颜就任辽抚后,两人还能够“同心协力,日为计至”,配合十分默契,这就为取得辽左大捷奠定了良好的人事基础。
任用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边帅只是获胜的重要条件,而整顿边备,训练兵马,增强明军的战斗力才是获胜的关键。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在西北俺答称臣纳贡。七月,高拱又上疏穆宗隆庆帝,提出俺答稽颡称臣,贡市以成,西北边陲获得暂时安宁,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边备久弛的局面。因此,他主张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修边政,争取边塞长期安定。疏言:
虽黠虏叛服无常,必无终不渝盟之理。然一年不犯,则有一年之成功;两年无警,则有两年之实效。但得三五年宁静,必然安顿可定,布置可周,兵食可充,根本可固,而常胜之机在我……伏望敕下兵部,严饬各该督抚将领诸臣,务要趁此闲暇之时,将边事大破常格,着实整顿,有当改弦易辙者,明白具奏议处,毋得因循自误。[23](P167)
可以看出,高拱不仅强调边政整顿之必要,而且在整顿内容上又提出建立巡边“八事”制度:即积钱粮、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为了加强边政整饬效果,激励边区督抚将领勤于边事,为国效力,高拱还提议每年派遣才望大臣或风力科道官二三员,四出阅视,“责其成效”,“如是,则边方之实政日兴,中国之元气日壮,庙堂得坐胜之策,而宗社有永安之庥。”[23](P168)这样有三五年的工夫,则边防巩固,胜机在我,盟则许之,战则胜之,“中国可享无穷之安”。需要指出,当时的隆庆帝也批准了高拱这一建议,敕谕各边镇督抚将领,务必及时力行修举,不得因循自误。敕曰:
兹特谕尔等,除职掌所系照常修举外,乘今边患稍宁,严督将领诸臣,将一应战守事宜,着实整理……以后每年听行边大臣查核纪验,果能事事整饬,著有实绩,比照擒斩事例,重加升赏;如重袭故套,推诿误事,即照失机从重拟罪。[33]
应该说,高拱这一整顿边政的建议,对于巩固边防,提高明军的战斗力,争取边疆的和平安宁,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尤为可贵的是,张学颜无论是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还是辽东抚臣,都能够认真贯彻执行此一建议,特别是擢升辽东巡抚后,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整顿,使辽东局面有了显著改观。对此,高拱称赞道:“先是,予因西边臣伏,题请整饬边备,下敕各边督抚诸臣,乘时修战守之具,训练兵马,务皆精壮;哨探敌情,务得的确;调遣应援,务中机宜。俾御敌之策,万全无遗,云云。张遵行惟谨,经画周详,号令明肃。”[31](P567-568)可以说,高拱提出“练兵马,整器械”的边备整饬方略和巡边“八事”制度,在辽东地区得到了张学颜、李成梁的贯彻执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土蛮大举进攻辽东盘山驿,在巡抚张学颜、总兵李成梁的指挥下,指挥苏成勋将敌击退。不久,土蛮又大军内犯。李成梁与副将赵完先是率部夹击来犯之敌于卓山,断其首尾,直捣其巢穴,土蛮损兵折将,大败而归[30](P6184)。同年十一月,建州女真首领汪住等,聚集精兵6000余人,入侵之势更为凶猛。李成梁整兵马,设方略,身先士卒,力战应敌。汪贼见官军多而又精锐,所向披靡,锐不可挡,战不几个回合,气势大挫。官军则愈战愈勇,士气大振。战至第四回合,汪贼前后受敌,被官军团团包围,首尾不能相顾,遂大败。余贼丢弃车马,乘机穿山林逃回老巢。李成梁率军乘胜追击,长驱直入,直抵其巢穴山寨,用铳炮四面围攻,汪贼伤亡甚多。至此,官军凯旋而归。此一大捷,计斩敌首领把太儿、宁公提2人,斩首级588人,缴获战马600余匹,明甲213副,敌器无数。而官军损伤极少,阵亡士兵仅8人,射死官马22匹[31](P568)。这即是隆庆朝著名的“辽左大捷”。
辽左大捷,是数十年来罕有的军事胜利,因此朝廷大加封赏有功之臣。兵部论叙张学颜、李成梁等有功人员,便首及高拱,“谓西虏率众归降,东虏大加挫衄”,都是出于高拱的周密部署和精心筹画。[31](P569)“升总督刘应节俸一级,成梁署都督同知,荫一子正千户世袭,巡抚张学颜右副都御史,副总兵赵完、守备曹簠各实职三级,参将郭恩、游击朱良臣、马文龙各实职二级。”[34]特别是隆庆帝敕谕高拱“运筹制敌,功当首论”,特加勋高拱柱国、进兼中极殿大学士。[35](P169-171)隆庆一朝,举凡重大边防战役的胜利,无一不是高拱选拔“有智谋才力者”充当将帅,“善谋善断”,“经略得宜”的结果。可以说,高拱是当时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足智多谋的军事家。
(三)严加防范,巩固东北边疆
辽左大捷,国威大振,但高拱认为决不可骄傲轻敌,尤其是在鞑靼土蛮诸部“乘吾战胜解严而窥伺之”的时候,更应该戒骄戒躁,严加防范。为此,他多次致书张学颜和李成梁,言:
今土蛮谋犯,既云露形,则防备宜周,仍期一捷,斯国威益振。盖土蛮自谓强于东虏,故敢乘吾战胜解严而窥伺之,以为吾气且骄,吾力且疲,而因遂可以得志也。今须整肃人马,愈加奋励。彼出吾不意,而吾亦出彼不意,大加挫刃,则西北诸酋皆落胆矣。[36](P504)
将军逐寇长驱,有此大捷,可谓奇伟丈夫……今土蛮谋犯,亦既露形,须再得一大挫,则国威益振,是在将军奋力耳。然须慎重,计出万全乃可。[37](P505)
辽东大捷后,能否再次挫败土蛮谋犯,这不仅关系到东北边疆能否实现长期的和平安定,而且也直接关系到能否巩固刚刚促成的西北俺答封贡互市的胜利成果。因为东北战局总是与西北战局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因此,高拱在答时任蓟镇总兵戚继光的信函中说:
今岁蓟镇事体,较诸往时关系尤为重大。何也?西虏新附,而东虏尚然内窥,若遂得志,则有以阴启西虏骄心,虽得贡市不足为罕也。必须大加一挫,则不惟此虏寒心,而西虏亦皆知畏,贡市乃可永焉。况西虏不动,则东虏无援。吾无西忧,则得以专力于东,以防秋之全力专用于失援之虏。[38](P505)
不难看出,在辽东战局问题上,高拱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再次击退土蛮入犯,既可以使西北俺答闻风丧胆,知我之畏,从而甘心称臣纳贡,巩固既得的胜利成果,也可以切断土蛮与俺答的联系,使土蛮孤立无援,从而挫其锐气,以便专力剿灭。在这里,高拱从具体战役的分析,联系到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从对西北局势的判断,又联系到东北局势的发展,都说明他全局在胸,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在部署兵力,任用边将,预测战况发展等方面,都有指挥若定,为相兼帅的气度。
三、历史评价
(一)促成“俺答封贡”之评
高拱治理西北边疆及其取得的功绩,明清至近现代诸多政治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张居正说:“虏从庚子以来,岁为边患,一旦震惧于天子之威灵,执我叛人,款关求贡。中外相顾骇愕,莫敢发。公(高拱)独决策,纳其贡献,许为外臣,虏遂感悦,益远徙,不敢盗边。”[39](P432)魏源指出:“高拱、张居正、王崇古,张驰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40](P203)近人邓之诚也说:“高拱以招致俺答一事为最成功,虽成于王崇古,而主持者则拱也。隆、万以后,鞑靼扰边之患遂减。”[41](P139)当然,作为次辅的张居正也具有辅佐、襄助之功,这是不能抹杀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首辅高拱。
高拱对西北边疆的经略及其取得的功绩不仅得到了高度评价,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加强了汉蒙民族经济的联系,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自隆庆五年(1571年)始,明朝陆续在宣、大、延、宁、甘等地开设马市十余处,除了官方的马市外,民间私市遍布长城内外。明政府鼓励商人就市,同时派遣官员组织互市,调剂余缺,使汉蒙人民之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效果也十分显著:“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42]其次,封贡开市结束了自明初以来蒙古各部与明王朝之间近200年兵戈相加的战争局面。俺答受封后向明廷宣誓永不内犯,明朝也申令今后禁止捣巢、烧荒,停止招徕逃民,使汉族居民就地安心生产,西北边境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俺答率众款塞,稽颡称臣,奉贡阙下,数月之间,三陲晏然,曾无一尘之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23](P165)“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7](P5843)“隆万间,中土平安,不见兵戈。”[43](P385)这种相对稳定的升平之世,大约保持了30年之久。其三,封贡从政治上确立了蒙古各部政权与明朝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从长远来看,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二)取得“辽左大捷”之评
高拱对辽东地区的经略及其取得的辽左大捷,明清时期政治家和史学家均给予了肯定性评价:其一,高度评价高拱的边功和才能。隆庆六年(1572)正月,明穆宗在加勋高拱柱国、进兼中极殿大学士的《诰命》中言:“且值国家多事之时,先为社稷万年之计。乃通海运,乃饬边防,乃定滇南,乃平岭表。制降西虏,坐令稽颡以称藩;威挞东夷,屡致投戈而授首。盖有不世之略,乃可建不世之勋;然必非常之人,斯可济非常之事。”[44](P1321)高拱病逝后不久即万历七年(1579年)二月,礼部提出:“广寇鸱张,辽东数与虏角一时,督抚剿除,拱主持力为多。”[45]万历三十年(1602年)四月,明神宗颁布两道《诰命》,在追赠高拱为特进光禄大夫的诰命中言:“高拱博大精详,渊宏邃密,经纶伟业,社稷名臣……岭表滇南,氛净长蛇封豕;东夷西虏,烟消堠鹭庭乌。洵称纬武经文,不愧帝臣王佐。”[46](P1353)可以说,这是官方对高拱边功的盖棺定论。其二,充分肯定高拱知人善任,重用人才。如著名史家王世贞对高拱颇多微词,但在论及高拱取得辽东边功时则持肯定态度,言:“辽东数年用兵,拱善其抚臣张学颜以及总帅李成梁,抚而用之,遂屡胜,成功名。”[47](P1447)开封府洧川人范守己指出:“东虏汪住等恃其强众,时侵辽东,臣夫(即高拱)举张学颜为抚臣,遵奉庙谋,戮力致胜……胡虏大挫,不敢复来者数年。”[48](P1378)史家黄景昉说:“辽东土蛮援俺答例要贡,抚臣张学颜不许,曰:‘虏款而得请,是羁之也,重在内;蛮逼而与和,是媚之也,重在外。外将不可久。’遂发兵拒走之。俺答闻,益推附焉。张此举有虚有实,得声东击西之势。高文襄果不谬知人。”[49](P231)清初思想家孙奇逢也说:“公于诸边情形,无不熟谙而洞悉之,故边人有事来请,公辄为指示方略。政府不谙边务,而边人能立功于外者难矣。”[50](P78)对高拱的军事才能和靖边功绩,也得到了近现代史学家的充分肯定。史家孟森言:“隆、万间军事颇振作,高拱、张居正皆善驭将。”[51](P249)嵇文甫说:“拱有干济才,勇于任事。既为首辅,更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其筹边、课吏、用人、行政,不数年间,成效卓然。”[52](P450)牟钟鉴教授也指出:“总括这一时期的边政,西北、东北、西南和南方等处的整顿、改良和巩固,都与高拱决策正确、用人得当、施行坚毅有极大的关系。他是一位人才难得的文武兼备的政治家。”[53](P269)
从以上高拱的辽东经略及其评价中,可以得出几点认识或经验:
1.军事改革和边政整顿为取得辽左大捷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拱执政期间,针对南倭北虏的严峻局势,大力推行军事改革和边政整顿,这既增强了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也为有效抗击女真和土蛮的侵扰奠定了基础,从而在辽东取得了显著的边防功绩。
2.采取灵活的战略方针为取得辽左大捷提供了战略保证。如前所述,高拱针对辽东地区的局势,区别不同情况,对西部建州女真运用迎头痛击、彻底剿灭的办法对付之;对东部时叛时服、叛服无常的土蛮诸部,则加以区别对待和分化瓦解,执行以防为主、以战为辅的战略方针。万历初年,张居正对这一地区的治理,采取的仍然是高拱的这一战略方针。
3.高拱知人善任,破格使用人才是取得辽左大捷的关键。如张学颜当时仅为蓟州兵备副使,骤提为辽抚,实属破格使用。而且他还能与总兵李成梁密切配合,大力整顿边政,使辽东地区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有了明显改观。
还需要指出,由于高拱执政时间短暂,仅有两年半,这就决定了他对西北和东北边疆的整顿只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效果。不过,高拱却为其后张居正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先河。然而,“后来把许多边防功都归给居正,而不知高拱实开其先,也应当分得一份。”[54](P682)对高拱取得的边防功绩,现在该是肯定的时候了。
[1]高拱.边略·序[A].岳金西,岳天雷.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明穆宗实录·卷一二:隆庆元年九月癸亥:卷一七:隆庆二年二月癸未[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4]明穆宗实录·卷一二:隆庆元年九月壬申、乙亥;卷一三:隆庆元年十月丙申、甲辰[M].台北:中研院历语所影印本.
[5]高拱.边略·卷一:防边纪事[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谈迁.国榷·卷六六:隆庆四年六月丙寅[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张廷玉.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王崇古.为夷酋款塞酌议事宜疏[A].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三一六[C].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张廷玉.明史·卷二二二:方逢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高拱.政府书答·卷一:与宣大王总督书一[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1]高拱.边略·卷四:款敌纪事[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2]刘应箕.款塞始末[A].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13]刘绍恤.云中降虏传[A].薄音湖.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14]高拱.政府书答·卷一:与宣大王总督书二[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5]明穆宗实录·卷五五:隆庆五年三月甲子[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16]明穆宗实录·卷五五:隆庆五年三月乙丑[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17]明穆宗实录·卷五五:隆庆五年三月庚寅[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18]明穆宗实录·卷五八:隆庆五年六月甲辰[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19]高拱.政府书答·卷一:答三边戴总督书一[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0]谈迁.国榷·卷六二:隆庆元年九月乙卯[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1]明穆宗实录·卷五二:隆庆四年十一月癸未[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22]明穆宗实录·卷五五:隆庆五年三月己酉[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23]高拱.纶扉稿·卷一:虏众内附边患稍宁乞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4]高拱.边略·卷一:议处本兵及边方督抚兵备之臣以裨安攘大计疏[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5]朱东润.张居正大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6]刘志琴.张居正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7]郦波.风雨张居正[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28]许论.九边图论[A].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1册)[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9]明英宗实录·卷四三:正统三年六月戊辰[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30]张廷玉.明史·卷二三八:李成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1]高拱.边略·卷二:挞伐纪事[A].高拱全集[C].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2]张廷玉.明史·卷二二二:张学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3]明穆宗实录·卷六○:隆庆五年八月乙卯[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34]明穆宗实录·卷六四:隆庆五年十二月辛亥[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35]高拱.纶扉稿·卷一:恭缴圣谕辞免加恩疏、披沥悃诚辞免恩命疏[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6]高拱.政府书答·卷一:答辽东张巡抚书二[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7]高拱.政府书答·卷一:答李总兵书[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8]高拱.政府书答·卷一:答戚总兵书[A].高拱全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9]张居正.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A].张舜徽.张居正集(三)[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0]魏源.圣武记·卷一二:武事余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1]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第五卷:明代之政治·高拱[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2]方逢时.论谙达(俺答)贡市疏[A].乾隆.御选明臣奏议:卷二九[C].四库全书本.
[43]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一一下:梁梦龙传[A].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C].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4]高务观.东里高氏家传世恩录·卷二: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加勋柱国进兼中极殿大学士兼掌吏部事高拱并妻[A].高拱全集(附录一)[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5]明神宗实录·卷八四:万历七年二月乙巳[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46]高务观.东里高氏家传世恩录·卷二:原任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高拱赠太师谥文襄追赠特进光禄大夫[A].高拱全集(附录一)[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7]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卷六:高拱传[A].高拱全集(附录二)[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8]范守己.代高少师张夫人昭雪抑枉疏[A],高拱全集(附录二)[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9]黄景昉.国史唯疑·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0]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卷二:高文襄公拱[A].张显清.孙奇逢集(中)[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51]孟森.明清史讲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2]嵇文甫.论高拱的学术思想[A].嵇文甫文集(下)[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3]牟钟鉴.高拱的实政论及其理论基础[A].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潮史(上卷)[C].济南:齐鲁书社,1989.
[54]嵇文甫.再论高拱的学术思想[A].嵇文甫文集(下)[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郭昱]
K248.2
:A
:1001-0238(2017)03-0051-12
2017-03-28
岳天雷(1960-),男,河南新郑人,河南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