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奇迹:范源《神农》摭谈
2017-01-28杨景龙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未完成的奇迹:范源《神农》摭谈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范源是河南当代乡土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集《神农》中的作品可分为爱情、题咏、乡土三类。他的爱情诗清纯、热烈,题咏诗多用暗示象征,富于解读张力。他的乡土诗讴歌农村改革,礼赞土地和农民,揭示中原农民的深层心理意识,进行深入的乡土反思与批判,把河南当代乡土诗创作推向新的思想和艺术高度。
范源;《神农》;爱情诗;题咏诗;乡土诗
断崖尽善尽美
与乐章戛然而止的瞬间
一同处于荣誉的顶峰
——卢祖品《断章》
如逼近高潮的情节突然断线,如奏出华彩的乐曲突然断弦。正在进行时的范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倏然定格,定格为一个未完成的诗人,一个未完成的诗歌奇迹。
范源原名范钦佩.他的人和诗也的确让人钦佩!一个出生在僻远的乡村、只念到初一就辍学从军的农家子弟,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天纵的才气,在短短的十年间,将他对农民和土地的挚爱情愫,酝酿成了一首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朴实感人的诗篇,把中原的乡土诗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海拔高度,并以自己的力作在全国诗坛引起震动,赢得广大读者的赞赏和诗歌界的好评,这肯定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奇迹。
然而,这又是一个没有来得及充分发育、充分展开的未完成的奇迹。就在范源基本摆脱了思维和表现的惯性定势,拓开了诗艺的新境,初步形成了个人风格的时候,一个没有任何异兆的傍晚,文友家门口的一棵核桃树,树上的一窝马蜂,一根折断的树枝,树下水泥地上一声沉闷的响声,猝然间合谋了一个意外的事故,就轻易地断送了健旺的诗人。生命脆弱,诗美易碎,天不假年,范源的早逝为诗坛留下永久的遗憾。
永久的遗憾也是永远的怀念。所以,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谈论着有关范源的往事,还在解读着范源的才华横溢的诗作,还在凭借对往事的回忆、对诗作的阐释,与诗人进行着对话和交流。诗人,只要留下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也便走进了诗史,镌入了永恒。
一、《神农》中的爱情诗和题咏诗
评说一个诗人,离不开他创造的诗歌文本。此刻,我所依托的文本,就是由丁慨然、张爱民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范源诗选《神农》中的130多首诗。从内容的角度,按照通常的标准,可把这130多首诗分为爱情、乡土和题咏三大类,其中以乡土诗数量最多,分量最重,质量最好,爱情与题咏诗亦颇有可观。这里依照诗选的编排顺序先看范源的爱情诗。
人生进入青春期,挥手作别少年时代的单纯,双脚即刻踏进爱情季节的烂漫。尤其是一个诗人气质的人,对爱和美更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体验和需求。试问哪个西方诗人不吟玫瑰、夜莺?试看哪个东方诗人不咏红豆、柳丝?而据范源的挚友颜石说,范源又是一个“浪漫才子”(《苦苦菜诗人范源》),于此当然也不例外。他自费出版的第一个诗集《神矢》就是一部爱情诗集,这本《神农》编排上开卷和压卷的也都是情诗,计有37首之多,占到收录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强。这些诗,写得清纯、美丽、诚挚、热烈,因是情人眼里,爱的对象以近乎完美的形态呈现于诗中,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里有爱情得以实现的极大喜悦,如《吻》;也有爱情失落的极度痛苦,如《别了,姑娘》;但更多的是在别离相思等待中品尝到的种种不无甜蜜的烦恼和熬煎,象《窒》、《爱情的名字》等;这些情诗写出了其他诗人没有写过的情境,《远的近》就饶有新意和情趣:“送你回去/路儿太短/你的家就在眼前//路儿太短/绕几个弯/我们在近里制造着远”。就是很个人化的经验因而也是很个性化的诗句。
范源的爱情诗有两点值得洼意:一是他的爱情姿态和角色担当。对所爱,他常常是仰视的。甚至不无自卑和胆怯。他往往不会以一个强悍的男性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诗中,他似乎总是在祈爱:“爱从属于你”,“我愿意做你的奴隶”,“我愿世界上有一千个你/这样就不怕被你抛弃”。之所以如此,除了爱的纯情、对所爱的珍重和爱激发的奉献欲这些因素之外,还当与诗人孤苦贫寒的身世有关。二是对爱情和事业二者关系的态度。范源既不是爱情至上论者,也不是事业至上论者;既不让爱情压倒事业,也不让事业压倒爱情;既不想因爱情而放弃事业,也不想为事业而失去爱情。他的看法是:“因为我爱你,我更应该爱/我的事业。我的事业和你/是我生命的两个轮子”。“我要事业,也要你。”然而现实毕竟不是诗,现实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那么,诗人在生活中是如何解决这选择的两难的呢?据颜石说,一个与他相爱的姑娘曾抱怨他老是耽溺写诗而迟误约会。他当即告诉对方:“我这一生爱诗永远是第一位的,爱情居第二”,二人因此分手。足见生活不能等同于诗。诗人却完全生活在诗中,诗成了他的终极关怀,成了他的宗教。连最怡悦人也最消磨人心志的爱情,都难与之匹敌,遑论余事?这正是范源在诗歌创作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关键原因之一。
题咏诗在《神农》集里有40余首,占到三分之一稍强的比重。关合对象、摹形传神、不粘不脱、若即若离、似与不似等关于题咏诗的常规表现技巧,范源运用得很纯熟,就不用多说了。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若与他的乡土诗的热情铺排和爱情诗的单纯优美相比,这些题咏诗在谋篇结体和美感形态方面,均显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这一类作品长不过十余行,短不过五七行,诗思更集中,诗情更冷凝,语言更节制。短小紧凑,没有虚浮肿胀的游词赘语,显得结实硬朗而富于张力,表明了诗人在创作中对形式的重视。在美感形态方面,题咏诗在总体上也溢出了朴实单纯的优美风格之外,或写狞厉,如《猫头鹰》、《狼眼》;或写丑陋,如《护城河》;或写邪恶,如《世界》、《藤蔓》;诗人已然开始走出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艺术范式,正视了现实中缺乏优美诗意的丑恶残酷的另一种本真的存在。当然,我们还不能就此作出范源已经现代或后现代到“以丑为美”的判断。不过,这些诗至少证明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诗人,最终是会去全方位地观照现实,更本质地楔入现实的,而现实就是丑与美的杂陈;并且在诗艺上,也是动态开放、发展变化的。
范源的题咏诗中最有解读价值的当数《老虎头上的跳蚤》,这首短诗仅十行,理解弹性却很夫。虎乃百兽之王,号称“大虫”,跳蚤乃微不足道的“小虫”,根本无法和老虎相提并论,构成类比。然而事实是跳蚤居然寄生在老虎头上,饥餐虎血,自由蹦跳,悠哉游哉,神气活现,视老虎为蔑如,老虎却也奈何它不得。不知是出于对卑鄙的跳蚤的憎恶,还是出于对高贵的王者——老虎的尊严的维护,有人想拍死“跳蚤”,但“望见老虎如火的眼睛”,又“不敢伸手”了。老虎屁股尚且摸不得,况拍虎头乎?老虎若不领情,把衷心爱戴误解为大胆冒犯,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看来人也奈何跳蚤不得。于是就呈现一种颇为滑稽讽刺的局面:一方面,跳蚤实实在在地损害着老虎的利益;另一方面,老虎又不折不扣地保护着跳蚤的安全。这首小诗的滑稽讽刺效果还不止于此,想那嗜血成性的老虎的血盆大口,不知吞噬过多少生灵的血肉来充饥消渴,但没有谁能去报复老虎;今有跳蚤一只,居于虎头之上而吮其血,也算是为虎口丧命的众生出口恶气,岂不快哉!看来跳蚤也并不全是卑鄙可恶。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急于去“拍死它”了。然而细细一想,虎口丧命的众生.竟由一只跳蚤来替之复仇雪恨,真是幽默得令人悲哀!这样的诗,看似明白,但其内涵又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解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阐释,启迪心智,意味无穷。诗的表现手法也从一般题咏诗惯用的比拟,变而为更加繁复更富张力的暗示和象征。
二、《神农》中的乡土诗
范源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高音歌手。诚如丁慨然所说:“他一心一意地热情讴歌中国的改革事业。从农村改革开始,就听到他高亢的歌声,直到讴歌城市的改革。”(《神农·跋》)打开范源诗选《神农》,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占到诗集将近一半篇幅的60多首表现农村改革题材的乡土诗。因此。范源在当代诗歌史上的定位,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新乡土诗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给中国农村的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诗人是敏锐的,随着张庆明组诗《路,就该这样走》的发表,一时间写农村改革题材成为诗坛热点。创作上已经起步的范源,就是在此种诗坛大气候下加入农村改革题材诗歌大合唱的。一个从小忍饥挨饿在贫困的农村长大的农家子弟,看到今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的喜人景象,焉有不歌唱赞颂的道理?所以,范源的乡土诗一开始都是单向思维状态下的热情讴歌。这类诗有《采莲》、《苇笋儿破土了》等20来首,皆是这最初的单纯喜悦情绪的记录。它说明范源的乡土诗创作尚处在第一阶段即初级起步阶段。这类诗的思路和手法大致相同:即先引一、二句民谣或谚语压题,开头、中间展开叙述描写,结尾卒章显志,点题升华,归结为对联产承包新政策的歌颂。诗人还常在诗中进行今昔对比,通过批判“大锅饭”、“割尾巴”来强化歌颂主题。诗人的诗情与“没有想到今天吃上了油饼、白馍”的农民的心情,完全兴奋地跳动在同一个节拍上。拉开时间距离后看这些诗,其价值似不全在“讴歌”。诗人对农村农民的劳动生活、喜怒哀乐、土地庄稼、一草一木的熟悉,使他的诗在展开叙描时,亲切生动,新鲜灵活,浓郁的乡村气息和泥土味儿,氤氲为一种土气的但真实清新的美感。这或许也是其价值所在。
伴着最初的喜悦兴奋,范源以饱满亢奋的心态挥写出了他礼赞农民、土地的扛鼎之作《神农》。诗笔濡染着深厚的感情,将历史与现实、人性与神性融合为一,刻画出中国农民勤劳贫苦、忠厚良兽、忍辱负重、无怨奉献的品格。正是无数默默无声的中国农民,在战争年代养育了革命,在三年困难、十年动乱中支撑着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生产出“群山一样的粮囤”,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原动力”。农民对革命和建设出力最大,离开农民谁也活不下去,但历次运动中整农民、剖尾巴,使农民长期处于贫穷困苦的境地。诗人在诗中为农民争地位,摆功劳,把属于农民的光荣还给农民,客观上对革命胜利后忘记农民的失误提出批评,显示了诗人的识力和胆魄。《神农》激情喷涌,笔力如椽,铺陈排比,开合自如,诗人把握重大题材、驱遣语言词汇的过人才力于此可见。农家子弟范源,在《神农》一诗中为地位最低下的广大农民,塑造了一尊最崇高巍峨的“神像”。
长诗《神农》无疑是范源乡土诗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但诗人没有到此止步。在思想和艺术的探索道路上,诗人持续前行,初步走出了最初的喜悦兴奋,也初步摆脱了配合政策、单向思维的一味肯定歌颂。诗人开始思考中国农民的历史和未来的命运问题,审视他曾奉为神明的农民的性格心理缺陷,关注农村精神文明的进步,感应物质基本满足之后农民们的心炅追求。这使他的乡土待创作进入第三阶段即中级发展阶段。 ’
在范源的笔下,第一次出现了这样描写农民的诗句:“村民们狭小而容易满足的心”(《田园交响曲》),“他们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能吃饱肚子/就等于上了天堂”(《中国农民的形象》),他发现农民“荒芜呆滞的瞳仁里”有着“一丝朴质的狡黠”(《农民的眼睛》)。这种清醒的审视批判的跟光,对范源来说,是多么可贵难得!于是他开始注目新一代不愿“再重复祖辈命运”、决不把“原始的劳动工具”再传给予孙的青年农民,发现他们已不再象祖辈和父辈那样沾沾于“雪白馒头”这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满足,他们教儿子背唐诗,唱流行歌曲,穿西装革履,骑雅马哈,开小手扶,拧洗衣机,弹电子琴;他们向往农业机械化,学习文化知识,驾驶农用飞机,实行科学种田,享受文化娱乐,注意卫生健康,追求幸福爱情;他们追求平等、民圭、自尊的现代理性意识初步觉醒;他们不满于封闭的生存圈,热切向往着外部的世界,想走出包围他们的土地、山峦去看看大海。(《我是青年农民》《未来给中国农民的通知》《写在醒来的土地上》《看海》等)改革的进程也是文明的进程,物质的满足必然要求精神的丰富,吃饱喝足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人的本能需要,追求科学文化、要求平等尊严才使得新一代农民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的健全的人。范源的诗富于前瞻性地把足了物质进步推动人格完善的时代脉息。
三、《神农》中的乡土反思与批判
然而,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农村现代化的伟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畅想一番农村的现代化未来是快意的,换上一副现代新潮的行头包装是容易的,但要换掉几千年积淀的小农意识和遗传基因,又谈何容易!范源终于体察了他热爱着、希望着的土地和农民,有着太沉重的传统因袭包袱、太强固的劣根性,它们共同合成了农村社会进步中的巨大阻力,导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现实生活和心灵的悲喜剧。范源终于操起了诗的解剖刀,无情地剖开小农意识的丑陋内核,并把他的剖析诊断结果,曝光为《古老的中原》诗小说系列,显影给读者。
范源在本质上是一个写作乡土诗的农民诗人,《古老的中原》诗小说系列,是代表范源乡土诗创作最高水准的作品,是范源乡土诗创作进入第三阶段亦即高级成熟阶段的标志。范源的创作从文体意识到艺术观念,在这组诗中实现了全方位的整体转换。诗小说系列对小农的主奴根性、怕官心理、夫权意识、贞操观念、愚昧迷信、自私狭隘、缺乏自尊、暴富心态、无赖习气、坑瞒拐骗、僵化麻木以及农村基层部分干部的腐败贪婪、无法无天进行了入木三分、洞幽烛微的描写刻画。《太行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的“男人”,不去诉诸法律惩治侮辱自己妻子的村支书,却在没完没了地折磨自己的妻子,已是扭曲变态到歇斯底里。《归乡的团长和手扶拖拉机》描写的一幕,让读者又一次具体领受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无物之阵”。《村民和村长家的猫》对几个村民先英雄后狗熊的丑态百出的可悲可笑行径的细致摹拟,让读者从中看到农民的怕官和奴性到了何等地步。《乞丐》和《“茅台”村》则形象地告诉人们:那等缺乏现代人格意识的农民,最初是果腹的满足,然后是发财的欲望,种田不能致富,就行乞致富,人格可以不要;务农不能致富,就造假致富,良心可以不管。人而无耻,百事可为,试问天底下究竟还有什么丑陋的事情他们干不出来呢?一言以蔽之,揭出病苦,引起疗救,当是诗人创作这组诗的目的。
“诗小说”的文体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范源在艺术上大胆的探索创新精神。他将诗和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嫁接,吸收了小说叙事艺术诸如时问、地点、人物、事件、情节等要素,又保持了诗歌的跳跃、省略、抒情等特质,收到了加大诗的容量、增强诗的可读性的效果。《黄土坟》的传奇情节,《村妞·槐树·楝树》的魔幻意味,《活鬼》的荒诞色彩,则是在忠实于生活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小说戏剧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诸如荒诞派、魔幻幻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进行双重借鉴的结果,这种打通文体、打通古今、打通中西的卓有成效的融合尝试,显示了开始走向成熟的范源开放的观念视野和深厚的艺术功力。范源在《古老的中原》诗小说系列中所进行的文体试验,是对叙事诗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值得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舟舵]
I206
:A
:1001-0238(2017)03-0024-04
2017-06-12
杨景龙(1962—),河南鲁山人,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今诗学传承研究、唐宋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