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
2017-01-28李漪娜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100000
李漪娜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100000)
浅析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
李漪娜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100000)
民间舞“风格性”教学围绕的中心点就是“风格化”。舞蹈艺术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传承和发扬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特色,并通过学习掌握舞蹈技巧和理论知识,同时领悟其思想、文化和精神,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逐渐受到重视,是提高舞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从学生角度来看,“风格性”教学能激发出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舞蹈文化知识。总之,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对传承和发扬艺术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主要围绕其重要性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风格性”教学展开分析研究,希望能为民族民间舞研究者提供理论依据。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
一、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概述
“风格性”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舞蹈的风格性”是指舞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舞蹈风格性包含了三个因素,即舞蹈作品的形式特点、思想和形象,不仅仅注重舞蹈作品外在形式的表达,也讲求其精神思想的传递。舞蹈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历史文化、舞蹈家个人喜好和审美观等。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舞蹈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将传统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的风格学习密切结合,创作个性化舞蹈作品,让舞蹈拥有灵魂和生命力,进而让大众领略到舞蹈艺术的真正魅力。
二、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重要性的把握
在我国民间舞蹈教学活动中,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结合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某种程度上来看已经得到了实现,但这种结合在某些方面明显还有些许牵强。从学生的舞蹈作品来看,学生对民族风格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刻,在内在情感的把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是不同风格的舞蹈,但学生最后跳出的舞蹈风格和情感几乎都一样,很难找到亮点,可以说平淡无味。在民间舞蹈教学活动中,很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舞蹈知识的状态,学习的方式就是跟着教师一起练习动作,一遍又一遍的模仿,十分机械式的学习,最后学生展现出的舞蹈风格大都一致。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领悟到舞蹈的思想感情,长期只能停留在对外在形式的掌握状态,不利于提高民族民间舞教学水平,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
1.从民间舞蹈的体态角度来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受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无论是舞蹈形式还是风俗习惯等都各具特色。在民间舞蹈教学活动中以“风格性”为切入点,让学生掌握民族舞蹈产生的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知识的习惯,增强学生对民间舞蹈“根”性意识的探寻。每个民族民间舞体态和动律特点的产生不仅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情况有着密切关系,也是艺术创造的结果,所以舞蹈并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代表着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的符号。因此,“风格性”性教学就是根据民族的各类特点展开的,让学生首先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知识,让动态与文化的关系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相互推进的作用。
2.从“舞蹈意念”对动作呈现的影响来分析
所谓“舞蹈意念”是指,舞蹈者把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丰富经历积累起来,通过自己特有的想象和联想,根据不同舞蹈的具体要求,将这些动态、力量、节奏或形象在自己内心深处转化为特定的神态、形态和动态的舞蹈特性。“舞蹈意念”是舞蹈者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在舞蹈练习过程中中枢神经的一种本能反应,每一个舞蹈动作的产生都是舞蹈者运用“舞蹈意念”引导身体各个部位作出动作,并赋予其舞蹈灵魂达到意念与动作的完美统一。如此过程与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要求相关性极大。比如,朝鲜族舞蹈是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最难跳的,学生在其气息的处理和心态表现方面都很难把握准确。学生如果想要完美的将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性展现出来,就必须将全面认识朝鲜族的民族心态、民族文化作为前提,在清楚文化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将自身通过思考所产生的“舞蹈意念”与舞蹈动作合二为一,进而使朝鲜族舞蹈的表演能够既充满情感又富有生机与活力。
由上可知,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教学要求学生对舞蹈所在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以及审美认知进行全面的把握,从而完成其对民族舞蹈的风格与外在律动的完美把握,与“舞蹈意念”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是极为相似的,但是又存在着些许差别,例如“舞蹈意念”的运用可以用“风格性”来替代,但是“风格性”教学却不能与“舞蹈意念”同语而言。舞蹈教学过程中,只有随时随地与民族文化相接轨,才能使其在有根可循的基础上面继续发展,永葆舞蹈艺术生命力。
3.从审美角度来分析
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舞姿在不同民族舞蹈的律动中表演出的风格却不一样,在舞蹈技巧和表现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也就是说各民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与各民族的审美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要把握住这些舞蹈间的差异是较为困难的,只有通过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以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旋转”为例:从地理位置来看,蒙古族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生活,他们习惯于在马背上生活,受气候影响,他们长年需穿着厚重的皮靴,也就意味着下肢的灵活度远远不及上身肢体,所以蒙古族舞蹈中“转”的表现大多没有突出下肢。同样是表达“转”维吾尔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就存在一定差异,在舞蹈中对“转”的表现多突出下肢灵活性,这是因为他们的民族气息和性格特点与蒙古族存在许多不同,舞蹈形式的表现方式也就不同。虽然同一舞姿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中存在一些差异,但都是在反映舞蹈艺术的动感美,只是受民族习惯和意识等的不同对美的判别存在一定差异。让学生进行“风格性”教学无疑是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表达技巧,才能更好的创作出个性化作品和发扬民间舞蹈艺术。
4.从舞蹈创作风格来分析
纵观以前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机械式模仿为主,学生常常认为老师传授的舞蹈技能和知识就是最标准和正确的,很少去独自思考或创作舞蹈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了单一机械式的模仿教学模式,渐渐的对学习舞蹈表演失去了主动性,既影响了学生对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整体性把握,也导致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舞蹈风格也都千篇一律。民间舞“风格性”教学是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创作的习惯,要求学生整体性掌握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同时民间舞“风格性”教学也注重对学生潜力的培养和挖掘,让学生理解到舞蹈文化真正的内涵,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不只是对舞蹈动作的编排讲求创新,更重要的是舞蹈背后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或思想情感,才能让舞蹈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表演的舞蹈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而不是一直盲目模仿。
综上所述,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体态的根源产生、“舞蹈意念”对舞蹈动作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角度和创作风格的分析和把握,全面的阐述了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表明了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效果方面都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发扬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和掌握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最佳方式。
三、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民族民间舞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短时间就能得以实现的,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是学习、体验和研究三者反复循环和交替的过程。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舞者的理论、情感和信仰,存在多种多样的动作形式,但是其在民族性和价值取向方面都是一致的,都是在为传承和发扬民间舞蹈艺术而努力。在民间舞的教学活动中,“风格性”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教学内容要丰富,才能使学生领悟到民间舞蹈的思想情感和表演技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1.要多积累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
民间舞蹈是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新演绎和探索,每一支民族舞蹈的背后都蕴藏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民族民间舞源于自娱性,止于表演性,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外化的一种体现,从民间舞蹈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所以,学生在对民间舞蹈进行学习时,不能单掌握舞蹈的动作,还要不断积累各民族发展的历史背景、性格特征、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有利于学习民间舞蹈的因素,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民间舞的支撑,才会让民间舞艺术更上一层楼。
2.在教学活动中对言传与身授的度需拿捏得当
从中国的艺术教育方式来看,一般都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身教为主,言教为辅”,学生学习内容主要是模仿老师的动作,再经过反复的练习掌握舞蹈技巧和节奏后,老师才引导学生进入舞蹈的意境和气场。一直以来,这种我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未消失于在我国的教学史上沿用至今,就说明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不可取,也存在一定的科学性,我国教学水平的提高与这一教学方法也是分不开的。但是事物都处在长期变化的过程中,一种舞蹈教学方式不可能完全适应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如今的中国无论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我国追求与时俱进,对舞蹈教学也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被沿用是有必要的,但也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所以在民间舞蹈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好言传与身授两者的“度”的问题。
对于民间舞的初学者和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言传身授的教学方法更为适合,由浅至深,重在抓学生的基础,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形态有着积极意义。针对学习民族民间舞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技巧,在教学时言传与身授的度就需要把握得当,不能让学生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是要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感受舞蹈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提高其领悟力、认知能力和把握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后,并不意味着教师的精炼及准确的讲解就不重要,教师对身授与言传度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效果,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效率,才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智能型舞蹈人才产生积极作用。
3.要注重动作的完美度
民间舞“风格性”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学生能全面的了解到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但其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泛泛而谈,针对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风格性”教学活动中比较重视民族民间舞的典型动作教学,通过民间舞教师的专业示范和细心讲解,才能够达成“风格性”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动作表现力。就拿傣族民间舞来说,在风格性教学中,就是由教师将舞蹈动作完整地示范给学生看一遍,让学生首先能对舞蹈的整体节奏和韵律有一定了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然后教师再对舞蹈的风格、节奏、特点和韵律等进行讲解,最后再传授舞蹈。学生对舞蹈有了完整的形象认识之后,再学习典型动作的技能技巧,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动作的完美度。
4.教学内容形象化
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时常会遇到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很多时候都只能靠学生自己去感受和领悟,但是学生对民间舞的理论知识和舞蹈技巧的掌握并不全面,难免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在民间舞教学中要多给予学生帮助去理解抽象内容。将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欣赏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的真善美,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舞蹈中的风格和韵律等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的内容,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和技巧。
5.对情感的培养不容忽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对于民间舞来说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自娱性,最本质的就是以情动人。中国民族民间舞汇聚了各个民族的舞蹈精粹,它以其特殊形式来展现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审美观等。逢年过节都会有喜庆的歌舞来增加节日气氛,表达喜悦之情,反之也有表达对先祖追悼的祭祀舞,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舞蹈,都是在传递着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若中国的民族民间舞没有情感来填充,或许就会被历史所遗忘,也不会传承至今。因此,在民间舞的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需高度重视,才能让学生对舞蹈作品有更多感悟,在表演时才能自然的融入自己的情感,再通过舞蹈去传递这份情感,将舞蹈升华为艺术。
中国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转型期,在艺术教育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视的教学领域,它对提高我国艺术文化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舞蹈方面也不例外。民族民间舞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具备教育和传播功能。在当今的舞蹈教育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明白民间舞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在技术技艺方面,综合知识的掌握同样不可忽视,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但舞蹈艺术追求的是高于生活,优美的舞姿展现的不仅仅是体态美,也是在反映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通过风格性教学学生才能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民间舞的精髓所在,才能将自己所领悟到的思想情感融入到表演中去,观众才能真正感受到民间舞的艺术魅力,才能让我国民间舞蹈艺术更上一层楼,进而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让舞蹈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奔跑,永不停滞。
[1]甘瑜,许静丽.贵州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2016(10).
[2]李宇博.浅谈高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6).
[3]付宜玲.中国民族民间舞个性化教学[J].大舞台,2014(6).
[4]王芳.中国民族民间舞中专教学改革之我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2).
李漪娜(1980- )女,汉族,山东人,硕士学历,讲师职称,就职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