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野下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2017-06-01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410004
杨 浩 (湖南女子学院 艺术设计系 410004)
建构主义视野下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杨 浩 (湖南女子学院 艺术设计系 410004)
近年来,建构主义在教育教学领域倍受关注,由此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引发了一场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试在它的理论指导下,对艺术设计史课程进行多角度的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教学目的。
建构主义;设计史;教学目的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领域,建构主义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它与传传统的教学,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上存在根本的分歧,其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实能解决高等院校艺术类各专业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的瓶颈。下面就根据其理论主张,以湖南大学《工业设计史》为蓝本,对设计史课程进行多角度的设计。
一、设计史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设计
设计史(世界设计史)是高等院校艺术类各专业的必修史论课,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整体性地理解、认识和掌握世界设计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重要设计师的设计思想,通过鉴赏经典的设计作品,全面提高学生的设计史论的理论知识与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从不同时空中的设计作品,设计理论中摄取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实践。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发掘其人文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设计的审视和比较中,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体会、领悟其人文精神,汲取灵感,感悟并加以艺术的设计。为真正使学生建构设计史的这一教学目标或意义,笔者在设计史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从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细化了设计史的这一整体的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指出,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它是贯穿着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一门课程的开设,必然要让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框架内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设计史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三个层次:
1.认知层次。设计史这门课程,以人类设计历史,尤其是过去1750——2000年期间的250年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梳理设计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讲述了从生存设计到生态设计,从人类设计的第一件用品出发,设计意识的产生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生存设计,手工艺设计,再到工业设计,现代设计;人类从石器时代,走进铜器时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至现代文明的漫长历史中,设计一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设计的观念,设计的意识也不断地加强与变化。与艺术、科学等的相互关系,也介绍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及设计作品等等。
2.理解层次。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目标的分析的第二层,在学习过程中,更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设计史的理解层次,主要是能阐明设计是一种生产力,设计是一种力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设计来改变与自然,与社会,与他国或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优秀的设计师们往往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或设计问题中,通过设计去解决某些问题,并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或使国家经济从萧条走向繁盛。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现实条件下,不同的美学追求下,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也形成了不同有设计流派:如哥特式风格、洛可可、巴洛克、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维也纳的分离派、现代主义设计、斯堪的那维亚,流线型设计、商品设计、优良设计、理性主义、新现代主义、高技术风格、波普风格、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减约主义等等。也要认识一大批优秀设计师们,如里斯,格罗皮乌斯,盖里,索特萨斯诺曼•福斯特、皮阿诺、乔治亚、萨里宁、文丘里等等,他们设计的理论与设计时的元素,认识其设计的客观的历史背景,感受其人格魅力。
3.运用层次,这一教学目标更是核心,也是真正实现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在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学以致用,能分析不同的设计流派或风格,探讨不同的设计风格或设计流派所呈现出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的艺术师们进行设计时,所运用的设计元素,所利用的造型手段,图形或符号,具象或是抽象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进行设计史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时,把它分成了三个层次,但三者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建构主义下的设计史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知识的习得,在创设的情景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二、学习主体的特征分析
建构主义重视学习主体的中心地位,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或缺的。在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取决于对学习主体的了解。设计史课程一般开设在艺术类各专业的大一新生。这一主体在智力因素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明显存在短板。但在非智力因素上,他们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却表现出对艺术,对美,对产品的外观等,却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有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塑造的强烈要求。了解学习主体的特点后,在实施设计史的教学内容里,笔者就更倾向于导入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讲述优秀设计师的个人成长经历,其在设计过程所发生的故事,或在特定的时空中所获得的设计灵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或点拨,激发学生主体的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来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三、设计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重点就是通过问题来带动学生的独立思考,带着问题来唤起学生去解决问题。在具体的设计史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设计史教学内容主要有十讲,第一讲是生存设计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二讲是生产力革命:机械化与设计。第三讲是定义新美学:20世纪初的设计探索。第四讲是走出大萧条:设计的崛起与经济的复苏。第五讲是塑造新生活:二战后的重建与设计。第六讲是设计的繁荣:20世纪60-80年代的各种风格与流派。第七讲是制造到创造:迎接新千年的竞争。第八讲是创新之利器:信息时代的设计。第九讲是社会创新力:可持续设计。第十讲是设计的未来:引领未来生活。每一讲都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任务,可以是一个案例,如讲到设计意识的出现时,开始于人类制造的第一件工具时,笔者在投影上播放了三张图片(图1.2.3):
图3
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①人类制造工具开始,有没有设计的意识?
②不同的造型,不同的使用功能,是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这几个问题总引了第一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发散性思维,把设计的历史推到史前人类的活动,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去发现设计的原理。
再如讲到第四讲是走出大萧条:设计的崛起与经济的复苏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①大萧条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各国的经济情况如何?
②工业设计师为什么为出现,而且走向职业化?
③艺术装饰风格是不是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不是艺术的工匠化?
上述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分析能力,一方面有历史知识的唤醒,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国家经济的大萧条。而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就是设计师的历史使命,通过设计来振兴经济,从而突显设计的力量,设计就是一种生产力,是国家的软实力。从而大大地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树立通过设计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强烈意识,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三、情景创设是设计史课程教学中的重点
建构主义注重情景的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入情入境,调动学生主体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的需要和兴趣,驱动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探究,完成设计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创设情景中,往往走出教室狭小的空间局限,让学生走进博物馆,陈列馆,科技馆,或大型商场等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真实的空间里,通过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少种感觉,去发现无所不在的设计世界,我们目光所及的一切人为的环境及产品,无一不是经过设计的产物,小到打火机,大到城市环境,简单如一枚纽扣,复杂到宇宙飞船,都是人类有目的地创造设计的结果。这样自然而然地在交互中完成设计史的知识与能力意义的建构,并在人为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致力于设计的学习中。
同时,在设计史的课堂教学中,我也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互联网+,融合网络资源,大量引入全球范围的信息,引导学生及时更新设计案例,与时俱进,在设计作品中,去思考优秀设计师在设计活动中,他的设计元素,设计理念,并用相应的设计思维或方法,进行设计的实践。
结语:建构主义的出现,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相当大的影响。在它的指导下,在设计史课程教学中,运用它的学习理论来进行设计史的教学设计,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今后,也要不断地进行史论教学设计上的思考,取其精髓,来解决高等院校艺术类各专业学生史论学习中的瓶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质,培养合格的有创造力的设计人才。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曹建富.设计史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6).
[3]贾国涛.中国设计史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再探索[J].装饰,2014.
[4]熊红丽.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探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5]刘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