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花装饰特色的比较研究
——豫东沈丘顾家面花与山西花馍的比较研究

2017-01-28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35000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花馍顾家民间艺术

薛 雪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235000)

面花装饰特色的比较研究
——豫东沈丘顾家面花与山西花馍的比较研究

薛 雪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235000)

文化的形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历史背景,饮食文化亦是如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即相通又各具特色的样式,其中面花便是其中一例。同属面食为主的河南和山西两省在面花各具特点。

民间艺术;饮食文化;造型特色;审美效果;创作情感

地域特色与历史背景形成了文化发展的魅力,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亦是如此1。在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同地区的文化既相通又各具特色,北方人的饮食文化大多随意而精炼,其中面花便是一例。面花是一种民间面塑品,是用面粉捏造并经加热熟化而成的民间艺术。面花有着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盛行于明清时期。是山西民间艺术中的一朵经典之花。其造型简单朴素、纯真童趣、寄托情怀,可食用,也可观赏收藏2。而同属面食之乡的河南省和山西省的面花则各具特点。

中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当地主要以小麦种植为主,因此,当地人在饮食文化中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久而久之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以面粉为原料的面制品。其中欣赏价值与使用价值并存的面花,便是众多面制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3。

很早以前,面花的出现是为了作为祭拜仪式的贡品的,每年的正月十五正值中原庙会,周边地区的众多香客们纷纷都不约而同前往庙会,人们基本都要带着作为祭品的面花或者用面制作的动物形象去“祭神”4。这些面花祭品原来是从猪头、羔羊等真实的祭品演变而来的,河南地区有正月十六外祖母给外孙“送羊”的习俗,这一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据说原来也是送真实的活羊,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面做的羊,这样一来不但节省了成本,在制作过程中也更凸显了外祖母对外孙的关切与爱护。可爱的“小羊”不但可以食用,更是一件惟妙惟肖的玩具,外孙拿到“羊”后开心而满足,一家人其乐融融。5。

在众多花馍种类中,河南沈丘的顾家花馍尤为出名。据了解,顾家花馍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清朝初年的后金时期,清康熙年间,顾家花馍被皇家封为御用贡品。每年腊月到来,河南沈丘县老城镇下湾村20多家蒸馍作坊的民间艺人,都开始忙碌起来,以传统精湛的手工工艺,加工天然无污染的健康花馍。顾家花馍的动物形象猴、马、狗、羊等模样俊俏,十分惹人喜爱,憨态可掬,令人爱不释手。巧手艺人将面捏好动物的形状,先将其送上蒸笼,待其蒸熟后再放置到常温,接下来再用大红、品黄、品绿和黑色等食用色料进行认真精美地勾画,最终形成了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花馍。

我国山西省也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资料记载,面塑的发源地就处于山西所在的黄河流域,在干燥的黄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的麦面馒头,摇身一变成为了精致的工艺品,这其中凝注了山西人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花馍就有幸福,淳朴的山西人将好吃又好看的山西花馍普遍运用到当地居民的婚宴、寿宴、和祭祀等重大活动中。山西民间花馍的造型样式自成一体,自古就有“山西花馍甲天下”美誉。花馍这种古老的艺术在山西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以普通白面为主要制作原料的花馍,经过山西民家艺人的一双巧手摆弄,一个个人物形象,飞禽走兽和花卉果实便出现你的面前,最大的花馍直径有60厘米,最小的直径只有几厘米,令人赞叹不已。勤劳的山西人把对上天的感恩,大自然的感悟,对亲人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花馍这种形式,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殷切体现了出来6山西花馍与河南顾家面花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造型特色7。在装饰造型的表现方法上,顾家花馍在造型处理上形状多样、丰富有趣,使面塑栩栩如生。顾家面花善用拟人的手法,把动植物与人相像,在顾家花馍中拟人的表情、幽默诙谐的动态是民间艺人最常用的造型手段。微笑的小狗、抬轿的小老鼠等、活泼有趣的形态让观赏者忍俊不禁。花馍常用的造型手段还有之一还有变形,将取材于自然状态的物体进行加工,使得造型与原来的形象相比更具趣味性,创造出了顾家花馍独有的艺术风格。8独具特色的顾家花馍在色彩与运用上也独具特色,有着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深的视觉冲击力。也有着自己对色彩的独特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民间美术的装饰色彩与人们的心理紧密相关,活跃跳动的色彩明艳节奏色彩的就象征着顾家人乐观开豁的思维方式。

2009年,顾家花馍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式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山西闻喜花馍也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花馍的造型中的饱含了创作者的情感寄托与信仰。几枚花馍承载的不只是人情,它所承载的还有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还有家乡熟悉的温暖味道,文化的无声传承。河南顾家面花和山西花馍各具特色,各自体现了河南与山西两省地域文明的鲜明特点。而面花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类型,就像中华文明的一粒种子,在勤劳的中国劳动人中得以生根发芽,无论是花馍还是面花,看上一眼,便觉趣味无穷,尝上一口,也都充满和气幸福的味道。

注释:

1.刘佳佳.历史视角下的山西面食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晓沈.民间食文化一绝——探访陕西面花[J].商业文化月刊,2013,(2):74-75

3.乔霞.河南民间工艺展示——“面花”[J].躬耕:天下豫商,2008,(9):57-58

4.郭阳.山西花馍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5.闫丽源.山西花馍的民俗造型艺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2

6.郭佳.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山西闻喜花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4

7.韩月峰.沈丘顾家花馍传承的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装饰风格[J].大家,2012,(17):54-55

8.薛生辉.西北民间花馍与民族文化传承[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8,(4):127-128

9.郭琳琳.探析河南沈丘顾家花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J].快乐阅读旬刊,2012,(33):124-124

10.楼兰.晋城花馍:可以吃的民间艺术[J].中外文化交流,2014,(11):83-83.

猜你喜欢

花馍顾家民间艺术
闻喜:花馍的“花样生活”
民间艺术篇
花馍(大家拍世界)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闻喜花馍的民俗形式与艺术特色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花馍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幸福曾经靠近过
“顾家”书记陈世礼的“利益圈”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