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无声告白》悲剧结局的缘由

2017-01-28邢颖慧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16029

大众文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莉迪亚女权种族

邢颖慧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116029)

浅析《无声告白》悲剧结局的缘由

邢颖慧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116029)

小说《无声告白》的女主人公在父母的期待之下丢失了真正的自己,直至最后悲剧的发生。本文从悲剧结局入手,对小说《无声告白》悲剧产生的缘由进行了简单地分析,指出其主要缘由有三:种族压迫、女权意识、至孝心理。

《无声告白》;悲剧;种族压迫;女权意识;至孝心理

一、引言

伍绮诗(Celeste Ng)是一名80后华裔女作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父母均为科学家,她毕业于哈佛大学。长篇小说《无声告白》是她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16岁女主人公在种族与性别以及父母的期待之下,努力寻找人生意义的悲剧故事。很多网络媒体都给与了本小说非常高的评价,本小说“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作者的推敲,每一处意象、每一个碎片都包含着全貌的折光,作者具有超强的节奏控制力”(黄莹,2016)90虽然至今广大学者们仍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研究,但是不能否定它确实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对小说的悲剧结局进行了讨论,指出其悲剧缘由主要有三点:父亲所受种族压迫之苦、母亲的女权意识觉醒、女主人公的至孝心理。小说的女主人公“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伍绮诗,2015)她始终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之下,从未找到过真正的自己。兼具文化性和艺术性。

二、悲剧结局缘由

1.悲剧缘于种族压迫

种族压迫缘起于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歧视,指根据不同种族将人们分成不同阶层并区别对待。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移民聚集的地方,种族歧视极其常见,纯正美国白人由于自身的优越感,对于其他种族抱有歧视态度,认为他们都是低于自己的“他者”,身为亚裔异族必定也逃脱不了被歧视的窘境。在种族歧视之下,任何事情都是不平等的,他族人受到了强烈压迫。

种族压迫主要体现在父亲詹姆斯身上,作为小个子华裔,他切身体会了身为“与众不同的中国佬”的痛苦不堪,没有朋友,哈佛拒绝聘用他,与周遭格格不入,美国虽说是大熔炉,但实质上“它使一个东方客人作为他自己祖国的人类的一员,在你们面前感到屈辱”,(泰戈尔,2009)因此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找到自己的定位,融入到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排斥中国食物,四十年不讲中文,甚至认为中国血统害人不浅。

莉迪亚是詹姆斯最疼爱的女儿,除去她非常听话懂事之外,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莉迪亚长得最像美国人,拥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可是毕竟也是混血孩子,她身上具有中国血统,所以带有华人特征,在纯正的美国人眼中她依然属于“异类”。为了让莉迪亚能够彻底摆脱“异类”身份,詹姆斯时时刻刻提醒她应该多结交朋友,多参加聚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合群。受欢迎。适应环境。”(伍绮诗,2015)因此,“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避免批评、谴责或者抱怨。”(伍绮诗,2015)

然而,这些并不是莉迪亚真正想要的,但是为了让父亲高兴,她从未违背过他的要求,可以说父亲是将摆脱种族压迫的期望无意识地转移给了莉迪亚,她被迫承担着一切,“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伍绮诗,2015)日复一日,压力愈积愈大,直到最后彻底的崩溃。

2.悲剧缘于女权意识

20世纪60-70年代正是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的热潮,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很长时间内都是父权制社会,女性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不被认可,根本没有发言权,家庭、丈夫和孩子就是她们的一切,其他追求都是奢求。而女权运动的兴起就是因为理想、期待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性。特别是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女性们逐渐开始有追求社会地位、追求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她们意识到妇女应该涉足公众生活中的伟大事业,而不是囚禁在家庭小圈子里。

小说中的女权意识主要是从母亲玛丽琳身上表现出来的,玛丽琳从小时候起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医生,可是后来和詹姆斯结婚以后,就放弃了梦想追求,每天围绕着家庭转,“一连几个小时准备早饭、晚饭,把午饭放进干净的纸袋。”(伍绮诗,2015)84终于在玛丽琳的母亲过世的时候,玛丽琳独自离家,去追寻自己比原计划晚了八年的医生梦,这正是玛丽琳女权意识的觉醒,她想要实现人生价值,寻求社会地位,就如同“柏拉图反对妇女终日忙于家务,主张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张广利,杨明光,2005)的女权观点一样。然而一切却因为第三个孩子汉娜的意外到来而被迫中止,于是玛丽琳将希望都寄托在最喜欢的女儿莉迪亚身上,让女儿将来不只是被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锢之间,而是要成为一支完美的玫瑰。因此,莉迪亚从小就不能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自由快乐地生活,她每天接触的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听诊器之类的东西,成绩上还要想办法拿到全优,就连暑假的时候也是忙个不停,学习代数、参加舞蹈班、旁听生物课。

对于莉迪亚来说,除了当医生,都不敢想象自己会拥有别样的人生,那是太大的奢望。可是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她忍下了一切,机械地按照母亲规划的人生前行,背负的太多直至最终的无可附加。这是玛丽琳的女权意识在莉迪亚身上的演绎,但是太过强烈,致使莉迪亚无力背负而走向终结。

3.悲剧缘于至孝

悲剧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女主人公的至孝心理,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而仁之精神则体现于孝。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维护了社会伦理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小说《无声告白》中,女主人公莉迪亚为了让家人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便完全顺从父母,以达到他们所希冀的,这一切都是出于莉迪亚对父母的孝心,小说中的孝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无违与继志。

无违,即顺从父母,从无违背之举。孝为形声字,从耂,从子,本义就是顺从父母。中国古时候称不孝的孩子为逆子,逆的意思就是不顺,所以如果不顺从父母就谓之不孝。所谓的“孝顺”也包含顺从之意。小说的主人公莉迪亚对于父母的要求从来都是无条件顺从的,她顺从母亲学习高中物理和大学生物,欣然接受母亲赠送的《趣味化学》和《科学界的女先驱者》之类的书籍。她顺从父亲的社交要求,假装有很多很多好朋友,经常会坐于楼梯转角给他们“打电话”,并且对父亲给予的礼物《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说喜欢。《论语•为政》云:“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孔子,2015)孝顺父母就必须要顺从父母,不能违抗他们的意愿,莉迪亚的做法完全体现了孝之精神。

继志,即继承父母的志向。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2015)意思是要继承父亲的志向和行事原则,如若能够三年不改变就是孝顺了。《中庸》云:“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陈涛,2011)子一辈需要继承父辈的志向,这是孝道的必要条件。在小说中,莉迪亚完全就是继承了父母的志向,学业上她为了母亲的医生梦而奋斗,生活里她为了父亲的真正美国人梦而努力,而且放弃了自己想要的一切,这也是儒家孝道的表现。

无违于父母,继承父母志向,确实是孝顺,但是正是莉迪亚的这种至孝产生了错误,她被迫承载着父母的梦想,尽管对于父母的要求极其排斥,但是从未违背过,致使矛盾越来越严重,悲剧就随之而来了。就像孔子所说的,听从父母之命并不一定就是真的孝顺,确实应该顺从父母,但若只是一味顺从,就不是真正的孝顺了。正确的、有价值的应该顺从,错误的就应该摒弃,所以孝顺也需要理性。

三、总结

《无声告白》是一部绝对成功的小说,兼具文化性和艺术性。“该作品之所以获得极大的成功,是因为作家采取了一种巧妙的叙事方式,探讨了种族偏见、身份危机和文化碰撞等一系列严肃而又敏感的话题”(李润润、张慧英,2016)该书讲述了女主人公为了父母的期待,丢失了真正的自己,人生中只剩下服从二字,直至最后悲剧的产生,所有的一切都应归于三点原因:父亲深受种族压迫之苦,他希望女儿摆脱“异类”身份,而且要“合群”;母亲觉醒的女权意识逼迫女儿追求她所向往的高贵的社会地位;女儿的至孝心理使她无条件顺从父母,从不违背他们的意愿。通过对悲剧产生缘由的分析,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小说内在的主题思想——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本文只是对悲剧结果进行了简单地分析,更深层次的探讨还有待继续。

[1]陈涛编著.四书五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37.

[2]黄莹.《无声告白》族裔文化表征背后的沟通主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6:89-97.

[3]孔子著,杨逢彬注译.论语[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5-10.

[4]李润润,张慧英.《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悲剧原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6:34-36.

[5]泰戈尔著,谭仁侠译.民族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

[6]伍绮诗著,孙璐译.无声告白[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42-257.

邢颖慧(1990- ),女,汉族,河南开封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莉迪亚女权种族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无声的告白沉重的感悟
希腊克里特岛“幽灵孕妇”惊魂
这样的“女权”
当女性觉醒遇上“田园女权”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找出调皮鬼
跟踪导练(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