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培养途径

2017-01-28梁浩沈阳医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孝德家庭传统

梁浩沈阳医学院

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培养途径

梁浩
沈阳医学院

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文化领域上的沟通与交流也在不断扩大。西方思潮的涌入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思想在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大学生处于高校的环境中,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和好奇,在面对外来消极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往往无法较好地抵制。同时,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使得大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在日益滋长,盲目的物质化追求,使得一些大学生忽视了自身道德品格的塑造。在此种环境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培养途径。

孝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途径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L16BSZ010)。

一、孝文化的积极作用

孝文化是孝意识的内容、表征和过程之和,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以及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且不可取代的地位,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进行了概括,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慎己慎独、勤俭廉政、笃实宽厚、见利思义、勇毅力行。其中有五项传统美德都是与孝文化相关的。

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传统孝文化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人们可以通过践行孝道的方式,使自身的道德水准得到提升;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传统孝文化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支点,在家庭环境中践行孝道,能够规范家庭秩序,促进家庭和睦;“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传统孝文化能够规范社会行为,”建立统一的社会精神文明秩序,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除此之外,随着现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在当今较为特殊的环境下,传统孝文化还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的观念直接指导着个体的行为,而孝文化也能够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于自身人生观念的塑造、价值观念的塑造以及世界观念的塑造。传统孝文化中的尊亲敬老、明礼诚信、知恩报恩等内容,能够帮助个体提升文化内涵,并指导个体实施正确的、有益的行为。

二是有利于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家庭关系的和睦与稳定是践行传统孝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孝文化也依旧能够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在现代体系中,家庭承担着养老的主要责任;社会辅助家庭,承担着养老的次要责任;”社会以及相关机构承担着补充责任。这些都是传统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够带给老人心灵的抚慰,同时也能够构建更加健全的道德保障体系,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是有利于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金钱至上的思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等,都对传统美德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而传统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不仅仅对于个体的发展十分有益,同时对于家庭、社会的稳定和谐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也体现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特别是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二、当前大学生孝文化缺失的表现

(一)责任感淡薄

在当代大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十分突出,特别是自我成才的意识较强,而导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相对较弱。在关于家庭责任的调查中,很多大学生都认为,由于自身并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因此不具备家庭责任。可见,大学生并未认识到自身对于与父母共同组建的家庭的责任,而是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很多大学生自立能力都相对较低,自己的衣物带回家让父母洗,甚至床铺也不能自己整理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淡薄、责任意识不强的表现。在近几年的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藐视生命而伤害他人等事件。如2013年发生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投毒案,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是同寝室友林森浩,而其投毒动机仅仅是因为日常琐事不和。林森浩没有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懂得尊重和包容才酿成这样的悲剧。这不仅仅体现出了犯罪嫌疑人孝德的缺失,同时也应当为全社会敲响警钟。

(二)孝德意志不够持久

虽然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孝德的情感与意志,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有些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有些大学生对孝德的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孝德意志的持久性较差。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人不顾良心道德堂而皇之的采取各种手段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逐渐成为了主导人们行为的标准之一,导致当代大学生在责任意识的树立与责任的承担、孝德意志与情感的持久坚持、孝德行为的长期性等方面逐渐缺失。在各类社会行为中,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的影响,甚至可能会不惜牺牲道德而换取经济利益。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之下,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孝德逐渐缺失。

(三)道德行为能力较弱

在2014年3月9日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披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将积攒的脏衣服邮寄回家,让父母清洗完成后再邮寄回来,这已经成为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作为大学生,连自己的脏衣服都要积攒到一起邮寄回家等待父母清洗完成后再邮寄回来,这不仅仅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自理能力不强的体现,更加是大学生孝意识缺失的表现。

三、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分析

(一)注重孝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健康向上的孝文化培育氛围。认知与行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学校的责任。因此,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孝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传授优秀的孝德知识。将孝文化的培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营造良好学校氛围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孝德感染力的作用下健康的学习、生活、成长。诺尔特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到罪恶。”由此可见,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孝文化的培育至关重要。因此,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教学楼的走廊、图书阅读室等场所,开辟孝文化教育的专属区,做到随处可见孝文化的经典语句和故事。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传播孝文化,还可以创办学校自己的传统文化报纸以及开展爱国爱校爱家的演讲比赛等等。同时学校还应购买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文学经典,并归类放到显眼的地方鼓励学生借阅,营造全方位的校园孝文化教育环境。

(二)丰富孝文化的教育内容

在孝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亲”、“尊亲”、“敬长”。因此,在高校开展孝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从孝文化中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入手,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当下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三代同堂”到现在的“三口之家”。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长辈都对独生子女关爱有加,甚至有些溺爱和偏宠,导致部分独生子女养成了凡事都先为自己考虑的习惯,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意识,在面对父母和长辈、他人以及社会给予的各类恩情,不知感恩、不知回报。此种思想意识对于大学生在今后走入社会是极为不利的,不仅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对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成长等都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事亲”、“孝亲”等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羊有跪乳之恩’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都是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借助各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从孝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将其实践为孝敬父母、感恩他人的行动,那么在大学生真正走入社会中,“处理各类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都将会变得亲和、融洽。”

(三)利用实践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孝文化中

实践活动的开展必然需要相应的情境或主题。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孝文化培育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为大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并借助与大学生生活、外界环境等密切相关的主体为题材,通过各类活动形式,使大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方式下自愿的、积极主动的接受孝文化教育。在开展实践活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传统节日的利用十分有必要。如清明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中秋是家人团圆赏月的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都是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素材,高校可以充分借助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以“爱国精神”、“责任与承担”等为主题,让学生自行策划组织活动的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策划、参与活动的能力与水平,为大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特殊的节日氛围中更加深刻、透彻的领悟孝文化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孝德素养以及道德水平。

总结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进步,高校作为培养、教育大学生的重要阵地,必须要以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重视孝文化在道德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孝文化不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关系到大学生自身道德品格塑造以及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孝的本质来看,孝不是一种被教导的、教会的品德,是蕴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情感。家庭、学校和社会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伟大的人类情感从大学生的心底挖掘出来,并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等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表达、及时践行这种情感。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较为特殊,因此在当代大学生孝文化培育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唤醒大学生的孝意识,让感恩、责任以及孝文化的其他方面都能够在大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大学生的行为实践中开花结果。

[1]唐凯麟.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97.

[2]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95.

[3]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94.

[4]臧知非.人伦本源——孝敬与中国文化[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59.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9.87.

梁浩(1978-),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孝德家庭传统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润物细无声”
弘扬孝德文化,倡导校园新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家庭“煮”夫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