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2017-01-28柏璐西安医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思想

柏璐西安医学院

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柏璐
西安医学院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文化、生活习惯,乃至性格特点上与汉族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群体性差异。因此,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制定出针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规定制度,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本文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入手,结合教育管理工作实际,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的举措,提出相关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伴随民族教育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各大高校学习。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由于受生活成长以及受教育的背景环境影响,导致他们在民族意识、心理素质、文化基础、行为表现等方面都与汉族大学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做好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管理,特别是针对非民族类高等院校来讲,必须要准确把握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因材施教,采取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为本民族的优秀青年,普遍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且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但受母语教学、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在学习方法、教育背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进入大学后,对于汉语教学的内容难以把握和吸收,在一些区别于传统文化和宗教的课程教学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在理解教材内容和背景方面也存在问题,难以真正理解通透教学内容,影响其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将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上自信心不足,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民族意识较为强烈

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更加希望能得到其他民族师生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在一些事关民俗、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他们表现的十分敏感。一方面,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往往联系紧密,对于本民族的荣誉极力维护,容易产生群体性情绪;另一方面,作为大多数的汉族学生,往往缺乏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全面、深入了解,导致其在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往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或矛盾。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圈子,多数围绕着本民族同学展开。

3、心理素质相对脆弱

多数民族学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欠发达的民族区域,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对当代社会的接触面,要落后于其他学生,特别是城市汉族学生。加之少数民族学生社交圈子相对单纯的原因,他们的社交经验不足,思想相对保守。而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设立在相对繁华的城市中,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存在差异,在进入新环境的磨合期中,少数民族学生更易产生心理落差,同步滋生出虚荣、自卑、嫉妒、不满乃至抵触的情绪,将极大地阻碍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大部分高校出于帮助民族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目的,往往会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些特点,采取相对“特殊”照顾的举措。这样的模式,在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负面效果,即,导致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或者觉得这些照顾理所应当,他们可能因此产生孤独或戒备心理。

4、情绪控制能力不足

少数民族学生虽大多较为单纯、直率,也能够遵纪守法、刻苦学习,但在新环境下,往往情绪控制力不足,特别是受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规则意识淡漠的现象,少数学生更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更易表现出情绪自控力差,思想行为极端片面的问题,特别是在逆境中,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倾向和行为。

二、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对于高校来说,特别是非民族类院校来讲,应当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的管理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培育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国家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德才兼备大学生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首先是要重视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摒弃一些消极落后和片面极端的思想,进一步提高民族自信心。同时,在教学管理中,要强化教材管理和教师素质培养,严禁散布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观点和言论。

2、实现各民族学生团结的促进作用

学生管理者要引导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欣赏。加强祖国观教育,要让各民族大学生们深刻意识到,祖国是各族人民共有共建的家园,只有“大家”安康,才有“小家”幸福。加强民族观教育,促使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在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性,增强各民族学生间的包容性。加强文化观教育,要积极向学生传递文化融合的理念,促使学生们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团结进步,就是一部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史。同时,高校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在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基础上,加深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沟通交流,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中,达到共建和谐、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目的。

3、发挥监管、预警机制的保障作用

一是要建立健全涉及民族问题的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全面厘清事件的处置流程、方式方法和责任分工,做到有备无患。二是对于一些可能诱发民族事件的安全隐患,建立经常性的预防和排查制度,加强监管以维护和谐的校园秩序。三是在处理涉及民族问题的校园违法事件时,特别是对于恶意抵抗国家和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应当做到一视同仁、标准统一、公平公开。

结束语

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其教育管理,就必须从内心深处理解和包容这个群体,尊重他们特殊的风俗、习惯,维护他们的民族尊严和自信,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出轻松、温馨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并完善监管、预警机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1]徐艺凌.浅析高校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管理[J].山西青年,2016(2)

[2]顾祥红.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J].中国民族,2010(7)∶37-38

[3]袁淑清.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4)∶187-190

柏璐(1985-),女,汉族,辽宁人,本科,西安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思想与“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