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期刊坚守阵地与学术创新的一致性

2017-01-28

观察与思考 2017年12期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华 晓 红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新时代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用全新的视野去认识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国内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因其传播中的二重性特点,长期以来都在怎样坚持阵地意识和平台意识、党性原则和科学原则、政治原则和学术原则的辩证统一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论,不同的时期,这种争论及其办刊活动,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是思想之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通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应对各种矛盾的崭新理论和方法。也正是在这种理论和方法的指引下,本文提出并论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阵地意识与学术创新在新时代必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观点。

一、社科学术期刊的传播二重性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传播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概念。传播学界的学者们对传播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如将传播理解为以言语交换思想或观念;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②董天策:《传播学导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或认为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 5页。等等。尽管表述不尽一致,但有几点是普遍的认识:首先,传播的内容是信息,这种信息具有社会性,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词语、图片、数字、图表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其次,传播总是要借助包括各种媒体在内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活动;再次,传播的目的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对社会成员或受众的观念或认知产生影响,从而转化为社会实践,使社会关系发生相应的改变。因而,传播对社会意识及社会存在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塑造作用。

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一类重要的媒体,在传播活动中对社会的影响与其他媒体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也具有共同性。在与一般的大众媒体比较中可以看出,社科学术期刊的不同之处,首先在其传播的内容以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性论文为主,内蕴学术原则、科学原则,担负着基于严谨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而进行学术交流、对话,在各种理论观点或创见的相互碰撞、争鸣和融合中繁荣学术思想的任务;其次是传播的方式一般发挥学术交流平台或学科理论园地的作用,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不同学派充分发表学术观点,集思广益,启迪学人取长补短,推动学术研究和科学认识的拓展及深入;再次是传播的范围不像大众媒体那样广泛,而是一种小众化传播,也即受学科范围、知识层次、学术兴趣等等的限制,仅有一部分相关学人成为受众或关注者。

但是,社科学术期刊在传播中也同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影响方面有共同点,那就是同样内蕴传播者运用符号传递信息,产生出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影响受传者的观念或认知,与他们建立共同的意识,进而激发出相应的行为变化,塑造同质的社会关系这样的社会效应。尤其是因为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体,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及平台,集中反映着时代精神,表达的是国家和民族现实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①刘曙光:《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岭南学刊》,2017年第 4 期。具有比之大众媒体等更为明显的意识形态性,特别需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阵地;“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41页。;致力于运用社科学术期刊这一重要阵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41页。。

综上所述,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体,在传播中与大众媒体等等相比较,既有自身需要通过学术争鸣,从而实现学术创新的特点,又有着较强的意识形态性,需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阵地,时刻不忘社会担当和肩负的政治使命。总之,体现着意识形态属性的阵地意识与体现着学术创新规定性的平台意识,是社科学术期刊在传媒活动中必然显现的二重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上,这种二重性的表现带有不同的特征。

二、新时代亟需强化社科学术期刊的阵地意识

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的两重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正确处理好坚守阵地或阵地意识和平台意识④所谓平台意识,就是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视为各种学术观点、学术思想相互交流的平台或园地,倡导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党性原则和科学原则、政治原则和学术原则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顾此失彼。长期以来,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在对待这种辩证关系的时候,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或社会因素,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曾出现过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的偏颇和失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1年为中国戏曲研究院作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1953年,针对中国历史研究问题,又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更进一步指出: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应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重申这一方针,后经中共中央确定为我国发展和繁荣文艺和学术的方针,一般在习惯上就简称为“双百方针”。具体而言,“双百方针” 中的“百家争鸣”,就是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互相争鸣或讨论,从而推动学术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双百方针”为社科学术期刊坚持科学原则、学术原则等平台意识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国内“左倾”的思潮逐渐形成,在学术争鸣中,往往把学术观点政治化,社会科学研究中“百家争鸣”的方针被逐渐淡化,未能较好地给予贯彻,社科学术期刊的平台意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也逐渐被阵地意识所掩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的资金、生产技术等的引进,西方哲学及社科类的著作和学术思想、观点也被大量地翻译介绍进来,社科学术期刊也踊跃传播这些国内学术界以往未普遍接触过的学术思想,客观上促进了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人们扩展学术的国际视野,在学习、消化、吸收和转化国外新颖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较充分地发挥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争鸣平台的作用,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创新所作出的贡献不可低估。

但是也必须看到,长期以来,有部分社科学术期刊在强化平台意识的同时,逐渐淡化了阵地意识、政治责任:一是片面注重刊用一些脱离社会实际、远离政治现实的所谓学术价值高的晦涩、深奥、古远的文章,疏远那些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探索和研究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文章。二是未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在市场竞争中有意组织一些离经叛道的论文或笔谈,把发表所谓新奇或“新潮”的文章,以期引起读者的围观作为办刊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旨在不断扩大其市场的占有率,①王倩、张和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科学术期刊的阵地意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抑或提高引用率,增加影响因子。由此,对某些论文中以“擦边球”的方式触犯政治底线的观点、言论也不作删除,甚至对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不仅不加予警示和批评,反而津津乐道。三是对国外的各种思想、观点不加筛选、过滤地展示出来,良莠不辨,甚至推荐新自由主义、 “普世价值” 等错误论调,满足于当西方学术的“搬运工”,期刊成了西方学者各种观点的“跑马场”或多元政治思想的自由论坛,放弃了理应坚守的阵地意识、政治责任,有时甚至起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鉴于上述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199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 其中强调社科学术期刊必须坚持政治标准,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党的有关宣传纪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②《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3月21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了要着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如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习近平同志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话语体系缺失、学术评价不科学、学风不正等,社科学术期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各项改革也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也将随之产生,必然会在思想理论方面有种种反映;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不是改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同时,多元价值观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传播;现今国际社会正处在一个多事之秋,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很多风浪都与一些西方国家策动的“颜色革命”有关。要矢志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因此,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要求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载体的社科学术期刊,在学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亟需强化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理论阵地的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由上述可见,在当前强调社科学术期刊亟需增强体现着意识形态性的阵地意识,并非又掩盖其彰显学术创新性的平台意识,而是使社科学术期刊在传播中的二重性得以协调展开,更好地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科学术期刊应有的功能或作用。同时,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分析、鉴别、筛选、汲取国外更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必然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去开展学术研究和传播活动,这样才能在社科学术期刊领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新时代展现出了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坚守阵地与学术创新一致性的特征: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发展的模式,通过理性研究和理论表达,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学术创新成果。

三、新时代社科学术期刊创新性发展理路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跃进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相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借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说到底是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国外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加以创造性转化,不断形成促进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创新文化。在这种创新文化的视阈中,作为学术文化重要载体的社科学术期刊,其所应彰显的阵地意识与平台意识、意识形态性与学术创新性珠联璧合,达到了高度一致。始终保持和不断完善这种一致性,应该成为新时代社科学术期刊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理路。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社科学术期刊创新性发展的出发点和基础,这种创新发展的过程和成果,一方面将社科学术期刊在传播中的二重性有机整合,标志着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全球性学术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以我为主导”的崭新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显示出社科学术期刊通过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和思想纽带的时代已经开启,中国创造的文化理论成果也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思想文化上夯实基础。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00页。要实现中国梦,需要社科学术期刊在建构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方面也做出更多的贡献。

社科学术期刊在进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这一基点。纵观古今中外,再新颖稀奇的社科类理论观点和学术体系,无不内蕴或张扬创立者的核心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基本态度和行为的选择,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强大作用的力量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理论,所彰显的必定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此,社科学术期刊在从事文化思想的创新时,必须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在期刊定位、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组稿审稿及稿件的取舍修改等方面,对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观点和思想作创新性转化,力求使社科学术期刊这一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台或园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为主导。

具体而言,社科学术期刊要在发挥学术创新作用过程中整合其传播的二重性,必须坚持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注重选题的时代性、选稿的方向性、编校的准确性。

首先是选题的时代性。就学术的视角而言,选题的时代性即尽力把握相关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选题策划,这不仅需要期刊主编及相关的编辑有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功底和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性,而且还要借助相关的学术顾问和采取多种方式,如多参加相关的学术高峰论坛等等;同时,选题要贴近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尽可能地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选题策划,更有效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切忌远离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显新时代社科学术期刊在传播中坚守阵地与学术创新的一致性,体现出办刊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

其次是选稿的方向性。尽可能地选择学术水平高的文章来刊用,这是每一位办刊人基本的业务诉求。但这应该是在文章达到既定的政治标准条件下的学术选择,也就是说,不论稿件的学术水平怎样,选稿的基本原则或底线应是文章在宏观上或整体上不能有政治性、价值观的错误,不然就一票否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该说,现今在来稿中整体上有明显的政治或价值观错误的并不常遇到,而隐性的政治方向偏差却并非罕见,如有的作者使用“擦边球”的方式触碰政治底线;有的旁敲侧击,隐晦地暗示出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怀疑态度;有的引而不发,让读者在思考过程中通过一定的逻辑中介,达到传播“普世价值”的效果;有的以偏概全,进行逻辑跳跃,通过个别性负面事实的分析,暗示一般的、负面的政治性结论等等。要能够在审稿过程中敏锐地发现这类隐性的政治性错误,除了办刊人必须在政治理论等方面具备扎实的功底、较高的学术造诣之外,还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通过责任编辑、外审专家、主编层层把关,反复梳理,才能保证所刊出的文章达到既定的政治标准,使期刊的学术创新与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一致性。

再次是编校的准确性。社科学术期刊的编校过程,包括对选定拟用稿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对校样的校对等。必须明确,编校过程也是办刊过程中从微观上保证坚守阵地与学术创新一致性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一篇优质论文,必定是要正确使用字、词、句和各种标点符号,逻辑层次及参考文献的标识清楚、规范,摘要和关键词表达精准等等,否则,该文章的学术影响力在读者的认知心理上就会大打折扣。责任编辑对上述这些节点认真编校、精准修正、严格把关,才能使学术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善,推进学术创新。另一方面,有些论文从总体上看达到了刊用的政治标准和学术水平,但在局部上对国家的政策理解和表述有误,在涉及国际关系、民族关系及宗教问题等等方面用语不当,抑或个别地方出现错误观点,该论文的责任编辑既不能忽略不计,又不应管中窥豹,据此一斑,否定全文,而是要通过与作者的交流磋商,删除错误的内容,保留整体的学术创造,不遮蔽作者的学术贡献。这也就是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做“剜烂苹果” 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这样做,对作者而言,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认识的机会,有助于促使更多的作者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做好学术创新工作,同时,更好地显彰办刊坚守阵地与学术创新的一致性。

结 语

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国内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阵地意识和平台意识、党性原则和科学原则、政治原则和学术原则等关系的处理上出现的偏颇,也是由“古今”“中西”的问题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造成的。“古今”、“中西”问题,说到底也就是“中西”问题。近代以来,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迈向现代化,而中国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滞后。在追赶西方现代化步伐的同时,国内的很多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方位仿效西方,言必称西方的思维定势,认定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或学术思想才是现代的新东西,反映在学术研究和传播方面,把呈现西方的理论视为学术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言必称西方的思维定势就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坚守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在社科学术期刊领域,形成了阵地意识与平台意识不完全协调的状况。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指导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种种弊端,“左”倾思潮对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外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引进,西方的经济、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和学术思想、观点,也大量地翻译、介绍进来,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随之渗透到国内,这种状况与近代以来形成的言必称西方的思维定势相结合,造成社科学术期刊领域在一定范围内阵地意识与平台意识的争执更为明显。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在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实践已经证明并正在不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向现代化的正确途径,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经展现。因此,社科学术期刊的阵地坚守,就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学术创新,就是不断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文化之新,这种坚守和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新时代的特征,已经为社科学术期刊的阵地意识与平台意识、阵地坚守与学术创新一致性提供了根本性条件,同时也要求办刊人真正明确新时代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启的新局面、赋予的新任务,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理论创新,致力于建构和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4卷总目次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人文社科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