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解构与建构*
2017-01-28沈江平
沈 江 平
一、挑战与解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摄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在历史发展选择和文化思想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广泛认同感的文化理论形式。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承认、尊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是不矛盾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提升品质,可以有力地消解某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残渣,可以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使之形成一种有序的协调的精神现象。因此,我们既要承认、尊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更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地位。
(一)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波普、罗尔斯、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通过一系列著述宣扬社会主义制度为“通往奴役之路”,是“开放社会的敌人”。国内一些论者摇旗呐喊与之呼应,构成了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新自由主义宣扬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鼓吹全球资本主义化。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置我国历史与国情而不顾,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反动。近现代历史表明: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发展中国。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它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①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0期。。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为面相,以否定革命为手段,以消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社会主义政权为政治诉求,甚至打着“重新评价”历史,进行所谓“历史新说、重说”,大搞“翻案风”,歪曲中华民族历史尤其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割裂对立两个30年,在一定领域、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扰乱人们思想。在历史观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集中攻击、诋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并认为分析历史应坚持韦伯的现代化社会理论思想,市场经济、民主宪政和民族国家的制度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因此,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才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主线标志,而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均则相反。
(三)意识形态多元论的挑战
有论者指出,当今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意识形态的一元主义已经时过境迁。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应建立与价值多元化相适应的多元化意识形态,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近年来在思想文化界得以蔓延,形成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意识形态多元论者认为把“多元论”当作考量社会问题的普遍观点、方法,出于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或“国家哲学”的目的,批判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不应独领风骚。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即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多元论以“多元”之名,谋资产阶级“一元”之实,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地位,从而否定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其价值立场和终极指向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如出一辙,换汤不换药。
(四)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介的挑战
“随着‘普世价值’等西方思潮以及各种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入侵的加剧,其输入方式也发生着从传统渠道向互联网渠道的转变。”②郑洁、陈一樟:《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述评》,《观察与思考》,2017年第2期。以互联网为依托新兴媒介具有传播广、速度快、时效快等特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据统计,现在我国互联网网民将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人,其中微博用户达3亿人。一些网络“大V”争当传声筒和扩音器,散布虚假信息、放大社会现象、抹黑中伤社会道德榜样,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负面影响。西方反华势力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吹“网络自由”,加紧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以此“演变中国”。境内外敌对势力在网络上遥相呼应,造谣污蔑、借题发挥、颠倒黑白、挑拨离间,制造大量混淆视听的负面信息,唱衰中国。种种网络问题,不管其旗号如何,其目的是要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争夺思想阵地,争夺人心,最终危害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反思与回应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文化价值体系,是有其深刻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作为合法性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①《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社会主义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依据与时代逻辑。这是由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决定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反映了当代中国执政党建设及政治文明建设,经济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科学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规律。这是由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这种科学地位是其他任何文化体系无法替代的。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的存在除了与其内在的科学性、真理性密切相关外,理论与现实的有效性契合也是重要一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导思想,融汇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其指导地位是由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决定的。判断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价值合理性,能否指导人们前进和使之为它付出,关键是要看它所追求的和所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利己主义截然不同。思想是观念形态的,但判断文化价值的合法性却不是主观任意的。那么,判断一种思想存在合法性与价值性的根据则不是对某种思想的情感眷恋与过度诠释,而是取决于它满足于时代需要、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与提升程度。归根结底在于其是否可以、进而多大程度的可以解决时代、生活、人类生存发展所遭遇的问题。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它对现实矛盾解决的需要程度。如果无力解释现实,无法解决现实矛盾与时代问题,那只能是华丽的文学语言、糟糕的实践语言。中国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其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价值功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与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中国梦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价值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与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理论基石,它是治党治国、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价值支撑,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思想的灵魂;是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培育一代新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反映了当代中国各民族、各阶级阶层、各群体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融汇了当代中国多元价值观的共性价值诉求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价值体系,它是引导和实现国民幸福生活、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文化导向。
三、建构与谋划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崩溃和苏共垮台表明,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①王永贵主编:《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执政党及其所领导的国家的意识形态、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等,从而为执政提供合法性基础。”②聂立清:《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定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要从战略高度确立自觉的阵地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辩证而深刻地批判形形色色歪曲、诋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思潮,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的重大价值。同时,要加强从理论上研究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合法化问题。一定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合法化,从根本上取决于它所维护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进步性。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合法化,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决定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与实践创造性
从科学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在于其自身的真理性,本质上反映了关于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价值性上看,它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它的后继者所坚持和发展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关于人类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历史发现。由此得出的世界观和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诸多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主要方面。前一部分如哲学理论和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基本矛盾的理论、关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论等,是经过实践验证过的理论。而后一部分关于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等这些属于推测和假设的理论,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始终是未完成的。实践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实践是理论的根本源泉。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以实践为源头活水,不断与时俱进。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
人是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关系的主体。确立和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与其相适应的强大的理论队伍,这是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主体性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首先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惟有“信马”,才能“姓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姓马”和“信马”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能因时代变迁,就妄言马克思主义过时,从而只“姓马”而不“信马”。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在于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实践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敢于面对现实,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于社会主义实践,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解决改革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新的实践中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修正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就是要反对那种照搬照抄,死抠字眼,以经典作家某个文本或文本的某句话为指导来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坚持贯穿全部经典作家著作中反复论述并且不断出现的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论断,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本真。反对修正主义就是要反对那种用时代演进、问题变化为由,用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发展来指导和解决当前的问题,以“西马”解“马”,唯“西马”是瞻,认为只有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或者其他西方学说来完善、重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比如有机马克思主义用“文化嵌入论”来消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影响,用有机哲学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思想等。修正主义打着补充、完善的幌子,行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之为。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不断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新的原理去代替个别旧的原理的过程。凡是原来未经检验、未经实践的原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应该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问题、经验去验证、补充和纠正。
(四)不断创新管理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
随着意识形态受众多样化和传播媒介新颖化,如何与时俱进更新意识形态的传播、管理方式,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巨大挑战。信息化、网络化趋势不可阻挡,思想理论的传播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思维方式中,必须“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①《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流行更是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频率和实效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样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传播正能量。比如,创建各种公众号及时与社会大众交流;设立落实发言人制度,第一时间发布大众所关注的信息澄清各种误导;设立对接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及时有效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一切为了人民,只有这样的理论,这样的行为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新时期必须坚持治理模式创新,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用简洁、亲民、接地气的语言,用便捷、沁人心、合大众的传播模式,建立一支善打仗、敢于打仗的理论传播队伍。